《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反映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觀歷史進程提出的三大鬥爭任務。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

《三民主義》

正文

中國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孫中山重新解釋其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的重要著作。收入《孫中山選集》下卷。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列寧的影響下,在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孫中山採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於1924年重新改組國民黨時,系統地闡明了他的“三民主義”的革命理論和綱領,輯為此書。它標誌著孫中山以新三民主義取代早期的舊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以反對帝國主義為主要目的。書中指出,帝國主義用政治力和經濟力的壓迫,逼使中華民族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他們主張的世界主義,就是變相的帝國主義與變相的侵略主義。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必須聯合蘇俄和世界上一切被壓迫的弱小民族,振起民族精神,“濟弱扶傾”,“把那些帝國主義來消滅”。
“民權主義”主要以實行資產階級領導下的民主為目標。書中以進化哲學為依據論證實行民權革命是“順乎世界潮流”的。但中國不能照抄“歐洲的政治學理”,再蹈歐美覆轍。因為“歐美的民權政治,根本上還沒有辦法”。書中主張按照“權能分別的道理”,把“政權”與“治權”分開,由人民掌握政權,讓少數有能力的人管理政府的治權。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實行“直接民權”和“五權憲法”。
“民生主義”以解決中國的社會民生為內容。書中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走“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的道路;並提出“耕者有其田”,以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提倡用國家的力量振興工業,實行機器生產。這些主張涉及到民眾生活狀況和民眾鬥爭的問題。孫中山主觀上認為,實行民生主義,就可以“打破資本制度”,但在客觀上恰恰相反,他的民生主義是在維護資本所有制前提下實行的,所以是為發展資本主義創造有利條件。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其實就是資本主義。
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闡發的新三民主義,是他在1905年《〈民報〉發刊詞》中提出的三民主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發展,反映了新的歷史特點。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