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網球公開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英語:US Open)是每年度第4項也是最後一項網球大滿貫賽事,通常在8月底至9月初舉行。美國網球公開賽共分為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雙打和男女混合雙打五項,並且也有青少年組的比賽。美國網球公開賽自1978年開始在紐約皇后區法拉盛草原公園的USTA國家網球中心舉行。男、女單打的冠軍都可獲得高達1百萬美元以上的獎金。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美國網球公開賽美國網球公開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一共包含了五個單項,即男子單打、女子單打、女子雙打、男子雙打和混和雙打,值得一提的是混合雙打是本世紀初頁時由男子單打表演項目演變而來的。

第一屆美國男子網球錦標賽於是1881年8月在美國羅得島的紐波特的娛樂場(Newport Casino)舉行,當時只有美國國家網球協會的會員才可以參加,從那時起紐波特作為網球中心連續舉辦了34年的網球賽。

男子雙打的比賽在前7年(1881—86)是與男子單打一起進行的,事實上美國網球錦標賽即美國網球公開賽在歷史上曾九次在不同地點舉辦,這其中就包括美國網球協會的國家網球中心。

1887年,也就是男子錦標賽作為每年一次的賽事規範的6年後,第一屆官方組織的美國女子單打錦標賽在費城的板球俱樂部舉行,1889年女子雙打也成為這項比賽的一個項目。在美國網球公開賽的所有五個單項中,女子單打的比賽場地是最穩定的一個——只在三年地點舉辦:費城,西邊網球俱樂部和美國網球中心。

全美混和雙打錦標賽官方的正式開始時間為1892年,當時是與女子單打和雙打一同進行的。直到1921年,混雙與美國網球錦標賽的男子雙打一同進行。

美國網球公開賽美國網球公開賽

從1968年開始,在紐約森林山舉行的集美國五項主要網球錦標賽為一體的美國網球錦標賽被列為正式公開賽。那一年的總獎金為10萬美元,共有96名男選手和63名女選手參加了男子和女子項目的比賽。(混雙在1968年沒有列為比賽項目。)

美國公開賽的影響雖比不上溫布爾登,卻高於澳大利亞、甚至法國公開賽。每年一屆,通常在8-9月間。開始名為“全美冠軍賽” ,那只是由業餘選手參賽的一項錦標賽。經過組委會不懈的努力,美網才從業餘賽事發展到現在世界上獎金最豐厚的大滿貫賽事。現在每年的夏天在美國國家網球中心進行的美國網球公開賽都能吸引超過50萬的球迷到現場觀看。

歷屆冠軍

男單

美國網球公開賽美國網球公開賽

Novak Djokovic,

2011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將於8月29日-9月11日進行。公開賽時代以來,約翰·麥肯羅曾於1979-1981年取得過三連冠的紀錄,倫德爾自1985-1987年取得三連冠的紀錄,

桑普拉斯曾先後五次在此奪冠。但只有費德勒,他是自1924年比爾·蒂爾登之後首位在美網取得五連冠的男選手。

2011年美國網球公開賽,今年最後一項大滿貫在法拉盛公園落下帷幕,德約科維奇帶著世界第一的名號在這裡不負眾望,面對頑強的納達爾的挑戰,塞爾維亞人沒有讓機會溜走,四盤鏖戰獲得了自己個人職業生涯的第一座美網,也讓他大滿貫的數量增至四個,這一年也完完全全地打上了德約年,一年中三獲大滿貫的偉業也讓小德成為公開賽時代以來,繼羅德-拉沃爾(1969)、吉米-康納斯(1974)、馬特-維蘭德(1988)、費德勒(2004,2006,2007)、納達爾(2010)後,成就過這一壯舉的第六人。

台北時間9月11日,201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結束壓軸的男單冠軍爭奪,英國選

穆雷奪冠穆雷奪冠

穆雷奪冠

手穆雷在個人所參加的第五場大滿貫決賽中頂住壓力,在先勝兩盤並被連追兩盤後於決勝盤的關鍵時刻抵擋住衛冕冠軍德約科維奇的反撲,以總比分7-6(10)/7-5/2-6/3-6/6-2勝出,職業生涯首次捧起大滿貫桂冠,並就此成為自1936年同樣在美網登頂的同胞弗雷德·佩里之後,76年以來第一個奪得大滿貫男單冠軍的英國選手。本場比賽最終耗時4小時54分鐘,追平了美網歷史上男單決賽的最長用時紀錄。

年份

冠軍

亞軍

1968年

阿瑟-阿什(美國)

湯姆。奧凱爾(荷蘭)

1969年

羅德-拉沃爾(澳大利亞)

托尼。羅徹(澳大利亞)

1970年

羅斯維爾(澳大利亞)

托尼。羅徹(澳大利亞)

1971年

史密斯(美國)

簡。科德斯(捷克斯洛伐克)

1972年

納斯特塞(羅馬尼亞)

阿瑟。阿什(美國)

1973年

紐康比(澳大利亞)

簡。科德斯(捷克斯洛伐克)

1974年

康納斯(美國)

肯。羅斯維爾(澳大利亞)

1975年

奧蘭特斯(西班牙)

吉米。康納斯(美國)

1976年

康納斯(美國)

比約。博格(瑞典)

1977年

維拉斯(阿根廷)

吉米。康納斯(美國)

1978年

康納斯(美國)

比約。博格(瑞典)

1979年

麥肯羅(美國)

維塔斯。古庫拉提斯(美國)

1980年

麥肯羅(美國)

比約。博格(瑞典)

1981年

麥肯羅(美國)

比約。博格(瑞典)

1982年

康納斯(美國)

伊萬。倫德爾(前捷克斯洛伐克)

1983年

康納斯(美國)

伊萬。倫德爾(前捷克斯洛伐克)

1984年

麥肯羅(美國)

伊萬。倫德爾(前捷克斯洛伐克)

1985年

倫德爾(前捷克斯洛伐克)

約翰。麥肯羅(美國)

1986年

倫德爾(前捷克斯洛伐克)

米洛斯拉夫。麥奇爾(前捷克斯洛伐克)

1987年

倫德爾(前捷克斯洛伐克)

馬特斯。韋蘭德(瑞典)

1988年

維蘭德(瑞典)

伊萬。倫德爾(前捷克斯洛伐克)

1989年

貝克爾(德國)

伊萬。倫德爾(前捷克斯洛伐克)

1990年

桑普拉斯(美國)

安德列·阿加西(美國)

1991年

埃德博格(瑞典)

吉米·庫里爾(美國)

1992年

埃德博格(瑞典)

皮特·桑普拉斯(美國)

1993年

桑普拉斯(美國)

塞蒂克·皮奧林(法國)

1994年

阿加西(美國)

米歇爾·施蒂希(德國)

1995年

桑普拉斯(美國)

安德列·阿加西(美國)

1996年

桑普拉斯(美國)

張德培(美國)

1997年

拉夫特(澳大利亞)

格雷戈·魯塞德斯基(英國)

1998年

拉夫特(澳大利亞)

馬克·菲利浦西斯(澳大利亞)

1999年

阿加西(美國)

陶德·馬丁(美國)

2000年

薩芬(俄羅斯)

皮特·桑普拉斯(美國)

2001年

休伊特(澳大利亞)

皮特·桑普拉斯(美國)

2002年

桑普拉斯(美國)

安德列·阿加西(美國)

2003年

羅迪克(美國)

胡安·卡洛斯· 費雷羅 (西班牙)

2004年

費德勒(瑞士)

雷頓·休伊特(澳大利亞)

2005年

費德勒(瑞士)

安德列·阿加西(美國)

2006年

費德勒(瑞士)

安迪。羅迪克(美國)

2007年

費德勒(瑞士)

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

2008年

費德勒(瑞士)

穆雷(英國)

2009年

德爾波特羅(阿根廷)

羅傑。費德勒(瑞士)

2010年

納達爾(西班牙)

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

2011年

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

納達爾(西班牙)

2012年

穆雷(英國)

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

女單

201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於8月27日-9月10日進行,最終小威在決賽中力克阿扎倫卡,奪得個人第四個美網女單冠軍。在歷屆女單冠軍得主中考特三次奪冠,比利·簡·金三次奪冠。"冰美人"埃弗特曾在1975-1978年四連冠,"女金剛"納芙拉蒂諾娃也四次在法拉盛封后,名將格拉芙則是五次奪冠。1999-2008這十年間,大小威廉士共斬獲5個美網冠軍獎盃,可謂是占據了半壁江山。

小威

不過今年,前美網冠軍莎拉波娃、庫茲涅佐娃和新近復出的克里斯特爾斯對她們發起衝擊--換一種說法,今年的美網女單冠軍將競爭相當激烈,1999年後的冠軍全部到場,僅比利時女皇海寧缺席。

年份

冠軍

1968年

維德(英國)

1969年

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澳大利亞)

1970年

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澳大利亞)

1971年

比利-簡-金(美國)

1972年

比利-簡-金(美國)

1973年

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澳大利亞)

1974年

比利-簡-金(美國)

1975年

埃弗特(美國)

1976年

埃弗特(美國)

1977年

埃弗特(美國)

1978年

埃弗特(美國)

1979年

奧斯汀(美國)

1980年

埃弗特-羅伊德(美國)

1981年

奧斯汀(美國)

1982年

埃弗特-羅伊德(美國)

1983年

納芙拉蒂諾娃(美國)

1984年

納芙拉蒂諾娃(美國)

1985年

曼德利科娃(前捷克斯洛伐克)

1986年

納芙拉蒂諾娃(美國)

1987年

納芙拉蒂諾娃(美國)

1988年

格拉芙(德國)

1989年

格拉芙(德國)

1990年

薩巴蒂尼(阿根廷)

1991年

塞萊斯(前南斯拉夫)

1992年

塞萊斯(前南斯拉夫)

1993年

格拉芙(德國)

1994年

桑切斯(西班牙)

1995年

格拉芙(德國)

1996年

格拉芙(德國)

1997年

辛吉斯(瑞士)

1998年

達文波特(美國)

1999年

小威廉士(美國)

2000年

大威廉士(美國)

2001年

大威廉士(美國)

2002年

小威廉士(美國)

2003年

海寧-哈德恩(比利時)

2004年

庫茲涅佐娃(俄羅斯)

2005年

克里斯特爾斯(比利時)

2006年

莎拉波娃(俄羅斯)

2007年

海寧(比利時)

2008年

小威廉士(美國)

2009年

克里斯特爾斯(比利時)

2010年

克里斯特爾斯(比利時)

2011年

斯托瑟(澳大利亞)

2012年

小威廉士(美國)

男雙

※只列1968年公開賽年代以後的冠亞軍

年份

冠軍

亞軍

比分

2012

鮑勃·布賴恩

邁克·布賴恩

拉德克·斯泰潘內克

利安德·帕斯

6–3,6–4

2011 于爾根·梅爾澤 菲利普·普茲斯內爾 馬利尤斯·費騰柏格馬辛·麥考斯基 6–2, 6–2

2010

鮑勃·布賴恩

邁克·布賴恩

羅翰·波柏納

哈克·奎雷西

7–6, 7–6

2009

盧卡斯·德勞希

利安德·帕斯

馬赫什·布帕蒂

邁克·布賴恩

7–6, 6–7,

7–6, 6–3

2008

鮑勃·布賴恩

邁克·布賴恩

盧卡斯·德勞希

利安德·帕斯

7–6, 7–6

2007

西蒙·阿斯博林

尤利安·克諾夫萊

盧卡斯·德勞希

帕法洛·維茲納爾

7–5, 6–4

2006

馬丁·達姆

利安德·帕斯

約納斯·比約克曼

馬克斯·米爾內

6–7, 6–4, 6–3

2005

鮑勃·布賴恩

邁克·布賴恩

約納斯·比約克曼

馬克斯·米爾內

6–1, 6–4

2004

馬克·諾爾斯

丹尼爾·內斯特

利安德·帕斯

大衛·里克爾

6–3, 6–3

2003

約納斯·比約克曼

托德·伍德布里奇

鮑勃·布賴恩

邁克·布賴恩

5–7, 6–0, 7–5

2002

馬赫什·布帕蒂

馬克斯·米爾內

伊里·諾瓦克

拉德克·斯泰潘內克

6–3, 3–6, 6–4

2001

韋恩·布萊克

凱文·烏利耶特

唐納·強生

傑瑞德·帕瑪

7–6, 6–2, 6–3

2000

休伊特

馬克斯·米爾內

埃利斯·費雷拉

瑞克·李區

6–4, 5–7, 7–6

1999

塞巴斯蒂安·拉勒爾

亞歷克斯·歐布賴恩

馬赫什·布帕蒂

利安德·帕斯

7–6, 6–4

1998

山頓·史托勒

西羅·薩克

馬克·諾爾斯

丹尼爾·內斯特

4–6, 7–6, 6–2

1997

卡費爾尼科夫

達尼埃爾·瓦采克

約納斯·比約克曼

尼古拉斯·庫爾蒂

7–6, 6–3

1996

托德·伍德布里奇

馬克·伍德福德

雅克·艾里廷

保羅·哈休斯

4–6, 7–6, 7–6

1995

托德·伍德布里奇

馬克·伍德福德

亞歷克斯·歐布賴恩

山頓·史托勒

6–3, 6–3

1994

雅克·艾里廷

保羅·哈休斯

托德·伍德布里奇

馬克·伍德福德

6–3, 8–6

1993

肯·弗萊契

瑞克·李區

馬丁·達姆

卡雷爾·諾瓦奇克

6–7, 6–4, 6–2

1992

吉姆·格拉柏

里奇·雷恩伯格

瑞克·李區

凱利·瓊斯

3–6, 7–6, 6–3, 6–3

1991

約翰·費茲傑羅

安德斯·雅瑞德

史考特·戴維斯

大衛·佩特

6–3, 3–6, 6–3, 6–3

1990

彼得·奧爾德里奇

丹尼·維瑟

保羅·安納寇尼

大衛·惠頓

6–2, 7–6, 6–2

1989

麥肯羅

馬克·伍德福德

肯·弗萊契

羅伯特·瑟古索

6–4, 4–6, 6–3, 6–3

1988

塞爾希奧·卡賽爾

埃米略·桑切斯

瑞克·李區

吉姆·皮尤

Walkover

1987

埃德伯格

安德斯·雅瑞德

肯·弗萊契

羅伯特·瑟古索

7–6, 6–2, 4–6, 5–7, 7–6

1986

戈梅茲

斯洛博丹·紀弗紀諾為奇

喬金姆·奈斯特龍

維蘭德

4–6, 6–3, 6–3, 4–6, 6–3

1985

肯·弗萊契

羅伯特·瑟古索

亨利·勒孔特

雅尼克·諾阿

6–7, 7–6, 7–6, 6–0

1984

約翰·費茲傑羅

托馬斯·史密德

埃德伯格

安德斯·雅瑞德

7–6, 6–3, 6–3

1983

彼得·佛萊明

麥肯羅

弗里茨·布寧

凡·威尼斯基

6–3, 6–4, 6–2

1982

凱文·庫倫

史提夫·丹頓

維克多·阿馬亞

漢克·費斯特

6–2, 6–7, 5–7, 6–2, 6–4

1981

彼得·佛萊明

麥肯羅

海因斯·根達特

彼得·邁克納馬拉

Walkover

1980

鮑勃·魯茲

史丹·史密斯

彼得·佛萊明

麥肯羅

7–6, 3–6, 6–1, 3–6, 6–3

1979

彼得·佛萊明

麥肯羅

鮑勃·魯茲

史丹·史密斯

6–2, 6–4

1978

鮑勃·魯茲

史丹·史密斯

馬蒂·瑞森

舍伍德·史都華

1–6, 7–5, 6–3

1977

鮑勃·休伊特

弗魯·邁克米蘭

布賴恩·戈特弗里德

勞爾·拉米瑞茲

6–4, 6–0

1976

湯姆·歐凱爾

馬蒂·瑞森

保羅·克朗克

克里夫·雷徹

6–4, 6–0

1975

康諾爾斯

伊利耶·納斯塔塞

湯姆·歐凱爾

馬蒂·瑞森

6–4, 7–6

1974

鮑勃·魯茲

史丹·史密斯

派屈克·科爾內霍

雅易梅·費洛

6–3, 6–3

1973

歐文·大衛森

約翰·紐康姆

羅德·拉沃

肯·羅斯威爾

7–5, 2–6, 7–5, 7–5

1972

克里夫·德斯戴爾

羅傑·泰勒

歐文·大衛森

約翰·紐康姆

6–4, 7–6, 6–3

1971

約翰·紐康姆

羅傑泰勒

史丹·史密斯

艾瑞克·范·迪倫

6–7, 6–3, 7–6, 4–6, 7–6

1970

皮埃爾·巴爾特

尼古拉·皮里奇

羅伊·愛默生

羅德·拉沃

6–3, 7–6, 4–6, 7–6

1969

肯·羅斯威爾

弗雷德·史托勒

查理·帕薩雷爾

丹尼斯·羅爾斯頓

2–6, 7–5, 13–11, 6–3

1968

鮑勃·魯茲

史丹·史密

亞瑟·阿什

安德烈·希梅諾

11–9, 6–1, 7–5

歷屆之最

美網歷史之最
總冠軍數量最多的男子球員 比爾·蒂爾登 (美國) 16次
總冠軍數量最多的女子球員 瑪格里特·奧斯本·杜邦(美國) 25次
單打冠軍數量最多的男子球員 理察·希爾斯 、威廉姆·拉那德、 比爾·蒂爾登 (美國) 7次
單打冠軍數量最多的女子球員 摩拉·莫洛里(美國) 8次
蟬聯冠軍數量最多的男子球員 理察·希爾斯 (美國) 7次
蟬聯冠軍數量最多的女子球員 摩拉·莫洛里、 克里斯·埃弗特 (美國) 4次
雙打冠軍數量最多的男子球員 比爾·蒂爾登 (美國) 5次
雙打冠軍數量最多的女子球員 瑪格里特 奧斯本·杜邦(美國) 13次

球場

主要球場為有23,000個座位的阿瑟·阿什球場(Arthur Ashe Stadium),以1968年贏得男子單打冠軍的著名非洲裔美國網球選手阿瑟·阿什命名。阿瑟·阿什在1993年死於愛滋病,原因為他在接受心臟手術時因輸血而感染的。2號球場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球場(Louis Armstrong Stadium),在阿瑟·阿什球場落成前為主要球場。所有球場

美國網球公開賽美國網球公開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均為硬地球場,這也使得美國公開賽的比賽球速總是非常地快。

美國公開賽有一獨特的地方,就是它是僅有的大滿貫賽事在大部分球場設有照明設備。這意味著電視轉播能夠延伸到晚上的黃金時段以增加收視率。甚至因此女單決賽由星期六下午移至晚上,就是為了能有更好的收視率。

在2005年,美國公開賽和所有的美國公開賽系列賽的球場都採用藍色內場和綠色外場以顯示同一性,並為了更容易看清楚球。這項改變使得球員和觀眾都有了各式各樣的反應。很多球員說,藍色的場地並不能使球看得更清晰。

獎金

美國是一個高度商業化社會,因此,它的職業網球商業化程度絕不亞於職業拳擊。獲美國男、女單打冠軍者均可得190萬美元。而總獎金是"四大公開賽"中最高的,獎金總額高達600多萬美元。由於美國網球賽的地位和高額獎金,以及中速硬地場地,吸引眾多好手參加。據世界網球雜誌統計,1989年美國公開賽涉及的金錢往來總額高達1億美元。

美國網球公開賽美國網球公開賽

美國網球協會31日公布了2013年度美國網球公開賽獎金額度,相比2012年,各個級別獎金將均有大幅度提升。本屆賽事的總獎金為3430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35%,其中男、女單打冠軍將分別舀走260萬美元,相比2012年的190萬美元增加了70萬美元。單打亞軍選手將得到130萬美元,四強選手將得到65萬美元,八強選手將得到32·5萬美元,即便首輪被淘汰出局,選手依然可以舀到32000美元的獎金。與此同時,雙打選手的獎金也比去年提高了13%。隨著選手們增加獎金的呼聲越來越高,2013年度的四大滿貫賽事獎金均較2012年有大幅度的提升,如溫網單打冠軍獎金就從2012年的175萬美元上升到了2013年的240萬美元。

美網系列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美國網球公開賽

與其他三項大滿貫不同的是,為了鼓勵球員參賽,美網組委會在2004年創辦了美網系列賽,以2010年的美網系列賽為例,美網系列賽由六站ATP賽事和五站WTA賽事組成,ATP賽事則比WTA賽事早一周進入美網系列賽時間。2010年的美網系列賽由7月19日開賽的亞特蘭大網球冠軍賽開始,連續六周,直到8月30日迎來美國網球公開賽的到來。其中ATP1000賽羅傑斯杯和辛辛那提大師賽(WTA中這兩項賽事是“超五賽”)為重點賽事,在此二項賽事中取得好的成績,會獲得更高的賽事獎金,世界積分,美網系列賽積分,甚至在美網中拿到額外的獎金。

美網系列賽賽程

ATPWTAWeek1ATP250賽亞特蘭大網球冠軍賽Week2ATP250賽洛杉磯公開賽頂級巡迴賽西部銀行精英賽(斯坦福)Week3ATP500賽雷格梅森精英賽(華盛頓)頂級巡迴賽水星保險公開賽(聖迭戈)Week4ATP1000賽羅傑斯杯(多倫多大師賽)頂級巡迴賽新南財團女子公開賽(辛辛那提)Week5ATP1000賽西南財團大師賽(辛辛那提)頂級巡迴賽羅傑斯杯(蒙特婁)Week6ATP250賽耶魯大學百樂筆賽(紐哈芬)頂級巡迴賽耶魯大學百樂筆賽(紐哈芬)

美網系列賽積分規則

冠軍亞軍四強八強十六強ATP大師賽,WTA超五賽10070452515ATP500賽、250賽,WTA頂級賽70452515以ATP賽事為例,1000賽、500賽和250賽的冠軍積分分別對應1000、500和250,而各級別的亞軍、四強、八強積分分別為該級別冠軍積分的60%、36%和18%。再對比美網系列賽的積分規則,不難看出這樣設定的目的就是鼓勵參賽,當小比賽引來了大明星,收視率、贊助費等等自然也水漲船高。

美網系列賽前三名美網追加獎金分配

排名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冠軍100萬50萬25萬亞軍50萬25萬12.5萬四強25萬12.5萬6.25萬八強12.5萬6.25萬3.125萬十六強7萬3.5萬1.75萬第三輪4萬2萬1萬第二輪2.5萬1.25萬0.625萬第一輪1.5萬0.75萬0.375萬通過獎金的分配情況也不難看出美網系列賽鼓勵參賽的目的,只有系列賽積分前三名並參加至少兩項美網系列賽的選手才有資格在美網獲得追加獎金,而只要進入前三名,哪怕你美網首輪出局,也會有追加獎金作為安慰。大牌球星為了把狀態留到美網而有節制的參加比賽,使得真正實現了美網系列賽+美網雙冠,拿到巨額獎金的只有2007年的費德勒和2005年、2010年的克里斯特爾斯以及2013年的小威廉士和納達爾。

奪冠排名

下表列出了公開賽時代(Open Era)以來的美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和女子單打奪冠次數排名。

男子單打

奪冠次數排名(男子單打)
姓名 次數 年份 圖片
桑普拉斯 5 1990、1993、1995、1996、2002
費德勒 5 2004、2005、2006、2007、2008 美網冠軍
康納斯 5 1974、1976、1978、1982、1983
麥肯羅 4 1979、1980、1981、1984
倫德爾 3 1985、1986、1987

女子單打

奪冠次數排名(女子單打)
姓名 次數 年份 圖片
埃弗特 6 1975、1976、1977、1978、1980、1982
塞雷娜 威廉士 6 1999、2002、2008、2012、2013、2014
美網冠軍
格拉芙 5
1988、1989、1993、1995、1996
納芙拉蒂諾娃 4 1983、1984、1986、1987
克里斯特爾斯 3 2005、2009、2010
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 3 1969、1970、1973
比利·簡·金 3 1971、1972、1974

中國選手美網戰績

2004年 中國選手彭帥、李惠芝闖入美網女雙八強,最終止步於1/4決賽。

2005年 中國選手鄭潔、晏紫闖入美網女雙八強,最終止步於1/4決賽。

2006年 中國選手鄭潔、晏紫再次闖入美網女雙八強,但最終止步於1/4決賽。

2008年 中國選手鄭潔、晏紫第三次闖入美網女雙八強,但最終止步於1/4決賽。

2009年 中國選手李娜闖入美網女單八強,雖然最終止步於1/4決賽,但是創造了中國網球的歷史,成為中國首位闖入美網女單八強的選手。

2010年 中國選手鄭潔搭檔詹詠然闖入美網女雙四強,雖然最終止步於半決賽,但是鄭潔創造了中國網球的歷史,成為中國首位闖入美網女雙四強的選手。

2012年 中國選手彭帥搭檔利斯基闖入美網女雙八強,但最終止步於1/4決賽。

2012年 中國選手張帥闖入美網女雙八強,雖然最終止步於1/4決賽,但是張帥創造了個人大滿貫雙打成績最佳紀錄(2012美網女雙八強)的歷史。

2013年 中國選手李娜闖入美網女單四強,雖然最終止步於半決賽,但是又創造了中國網球歷史,成為中國乃至全亞洲首位闖入美網女單四強的選手。

2013年 中國選手李娜獲得了美國網球公開賽組委會頒出的女選手體育道德風尚獎(Sportsmanship Awards)。

2013年 中國選手鄭潔搭檔米爾扎闖入美網女雙四強,但最終止步於半決賽。

2013年 中國選手彭帥搭檔謝淑薇闖入美網女雙八強,但最終止步於1/4決賽。

2014年 中國選手彭帥闖入美網女單四強,雖然最終止步於半決賽,但是彭帥創造了個人大滿貫單打成績最佳紀錄(2014美網女單四強)的歷史,同時又是中國第二位闖入大滿貫美網女單四強的選手。

WTA網球賽事

WTA2012賽季的大幕於1月1日揭開,布里斯班國際賽將成為新賽季的首項賽事,賽季首項大滿貫賽事--澳網將於1月16日舉行,為其兩周,恰逢中國的春節假期。7月28日倫敦奧運會網球比賽的大幕也將開啟,中網依然在國慶期間舉行,年終總決賽則安排到了10月23日舉行。整個賽季歷時10個月,為了給倫敦奧運會讓路,賽事安排與往年相比有一定變化。

ATP賽事信息

大滿貫賽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 | 法國網球公開賽 | 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 | 美國網球公開賽
大師杯 網球大師杯賽
ATP世界巡迴賽大師1000賽 辛辛那提大師賽 | 印地安維爾斯大師賽 | 邁阿密大師賽 | 馬德里大師賽 | 蒙特卡羅大師賽 | 蒙特婁大師賽 | 巴黎大師賽 | 羅馬大師賽 | 上海大師賽
ATP世界巡迴賽500賽事 墨西哥網球公開賽 | 巴塞隆納網球公開賽 | 巴塞爾網球公開賽 | 中國網球公開賽 | 杜拜網球公開賽 | 漢堡網球公開賽 | 孟菲斯網球公開賽 | 鹿特丹網球公開賽 | 東京網球公開賽 | 華盛頓網球公開賽
ATP世界巡迴賽250賽事 奧克蘭網球公開賽 | 曼谷網球公開賽 | 瑞典網球公開賽 | 塞爾維亞網球公開賽 | 布里斯班網球公開賽 | 羅馬尼亞網球公開賽 | 阿根廷網球公開賽 |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獎賽 | 印度網球公開賽 | 巴西網球公開賽 | 多哈網球公開賽 | 伊斯特本網球公開賽 | 埃斯托利爾網球公開賽 | 瑞士網球公開賽 | 哈雷網球公開賽 | 休斯敦網球公開賽 | 印第安納波利斯網球公開賽 | 南非網球公開賽 | 奧地利網球公開賽 | 洛杉磯網球公開賽 | 里昂網球公開賽 | 馬賽網球公開賽 | 卡達網球公開賽 | 莫斯科網球公開賽 | 慕尼黑網球公開賽 | 聖彼得堡網球公開賽 | 斯德哥爾摩網球公開賽 | 斯圖加特網球公開賽 | 悉尼網球公開賽 | 克羅埃西亞網球公開賽 | 維也納網球公開賽 | 智利網球公開賽 | 薩格勒布網球公開賽 | 孟菲斯網球公開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