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ovirus

poliovirus(脊髓灰質炎病毒)又叫小兒麻痹症,是由於小孩的脊髓、脊神經受病毒 感染後而引起的疾病,是一種嚴重的傳染性疾病。部分小孩得病後可以自行痊癒,但多數小孩患病後會出現下肢肌肉萎縮、畸形,結果引起終身殘疾,多為跛行甚至根本不能站立、行走。

介紹

目前對這種疾病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可通過使用疫苗進行預防。

脊髓灰質炎疫苗就是用於預防小兒麻痹的疫苗,現在有兩種疫苗可以使用,一種是我國目前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製成;而另一種名為滅活脊髓灰質炎病毒疫苗,是一種用死病毒製成的疫苗。

病毒概述

脊髓灰質炎病毒屬於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腸道病毒屬(enterovirus)。此類病毒具有某些相同的理化生物特徵,在電鏡下呈球形顆粒相對較小,直徑2

脊髓灰質炎病毒

0~30nm,呈立體對稱12面體。病毒顆粒中心為單股正鏈核糖核酸,外圍32個衣殼微粒,形成外層衣殼,此種病毒核衣殼體裸露無囊膜。核衣殼含4種結構蛋白VP1、VP3和由VP0分裂而成的VP2和VP4。VP1為主要的外露蛋白至少含2個表位(epitope),可誘導中和抗體的產生,VP1對人體細胞膜上受體(可能位於染色體19上)有特殊親和力,與病毒的致病性和毒性有關。VP0最終分裂為VP2與VP4,為內在蛋白與RNA密切結合,VP2與VP3半暴露具抗原性。

病毒型別

已知脊髓灰質炎病毒有三個血清型,這三型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已經清楚,總的核苷酸數目為7500個左右。雖然有71%左右的核苷酸為三型脊髓灰質炎病毒所共有,但不相同的核苷酸序列卻都位於編碼區內,因此三型病毒間和試驗無交叉反應。

臨床表現

人是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唯一天然宿主,這是因為在人細胞膜表面有一種受體,與病毒衣殼上的結構蛋白VP1具有特異的親和力,使病毒得以吸附到細胞上。 脊髓灰質炎病毒 受病毒感染後,絕大多數人(90~95%)呈隱型感染,而顯性感染者也多為輕症感染(4~ 8%),只有少數病人(1~2%)發生神經系統感染,引起嚴重的症狀和後果。 根據顯性感染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三種類型。 ①輕型:病症似流感,有發熱、乏力、頭痛、肌痛、有時伴有咽炎、扁桃腺炎及胃腸炎症狀。症狀持續4~5天后即退去。 ②非麻痹型(又不無菌性腦膜炎型):病人具有典型的無菌性腦膜炎症狀,下肢疼痛,頸或背痛,可查出有輕度頸項強直及腦膜刺激症狀,腦脊液中淋巴細胞增多。

脊髓灰質炎病毒疾病治療

③麻痹型:病毒從血液侵入中樞神經系統,當累及脊髓腰膨大部前角運動神經細胞時,造成肌群鬆弛、萎縮,最終發展為鬆弛性麻痹。 在極個別病人,病毒可累及顱下神經及脊髓頸區前角神經細胞,造成咽、軟齶、聲帶麻痹、病人常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上述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多種因素,如毒株的毒力、感染病毒的相對數量、機體免疫功能狀態等。過度疲勞、創傷、妊娠、扁桃腺切除近期有以明礬為佐劑的疫苗接種史等易促使麻痹發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