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yu

hanyu 漢語的拼音,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漢語

hanyu 漢語的拼音
拼音
【拼音】 [Pīnyīn]
【英語】 [Pinyin]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國語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國語音標。
漢字主要使用於亞太地區,記錄漢語、日語、韓語、越南語等的文字系統,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並仍在廣泛使用。狹義來說,他是漢族的文字,但就廣義而言,他是中華文化圈共同的文字。漢字是中國的法定文字,也是新加坡、聯合國的法定文字之一。

上古漢語

相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夏朝時還有三千國,周初分封八百諸侯,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禮記·王制》)。
上古漢語存在於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紀),文字記錄有青銅器上的刻銘、《詩經》、歷史書書經以及部分《易經》。
據《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記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可見周朝建立時期就開始實行語言文字的統一。
春秋初期,見於記載的諸侯國還有170多個。至戰國時期,形成“七雄”,“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稱為“雅言”的共同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
秦朝重新統一之後,進一步規範了文字,以小篆作為正式官方文字。

古代漢語

這種漢語使用於隋朝、唐朝和宋朝(公元7世紀到10世紀),可以分為《切韻》(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廣韻》(公元10世紀)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
語言學家已能較自信地重構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這種證據來自幾個方面:多樣的現代方言、韻書以及對外語的翻譯。
正如印歐語系的語言可以由現代印歐語言重構一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國古代的文學家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體系,這些資料仍然是現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後,漢語的語音可以從對外國語言的翻譯中了解到。

近代漢語

近代漢語指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以早期白話文獻為代表的漢語。
近代漢語上下限的劃分
關於下限,諸家的看法比較接近。關於上限,觀點相去較遠,最早的定為5世紀(六朝),最晚的定為13世紀(宋末元初),前後相差800多年。 本條目採用“宋末元初說”。
標準語
從明代至20世紀40年代,漢語標準語稱為“官話”。
官話一詞後來又用作北方方言的統稱。
語音
官話音
明初《洪武正韻》尚保留中古全濁聲母、輔音韻尾[-p、-t、-k、-m、-n、-ŋ]和四聲格局,不久,這些都被改變。
其後數百年間官話的聲母和聲調相對穩定——
聲母:共21個。全濁聲母消失,平聲變成送氣清音,仄聲變成不送氣清音。
韻母:見系開口二等齶化韻與相應三、四等韻混同;[-m]併入[-n];[-p、-t、-k]合為[-ʔ],入聲韻改配陰聲韻。
聲調: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全濁上聲字併入去聲,入聲始終存在。
北音
元末明初編寫的供朝鮮人學習漢語用的課本《老乞大》和《朴通事》都採用了北京語音為標準。
元代周德清於1324年撰寫的《中原音韻》已經形成了現代北方話的雛形。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漢語。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
共同語的基礎方言
作為民族共同語基礎的方言叫基礎方言。北方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
形成共同語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
國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是符合人們使用漢語的客觀情況的。任何一個民族的共同語都需要有一個地點方言的語音作為標準音,而不能把不同地方的語音拼湊成一種標準音,漢民族共同語也是這樣。國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遼、金、元、明、清以來的800多年,大多以北京作為都城,北京成為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因此,北京話的影響逐漸顯著,地位日益重要,北京話作為官府的通用語言即“官話”傳播到了全國各地。“五四”運動以後的“國語”、“國音”也都以北京語音作為標準音,以北京語音為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是大勢所趨。需要注意的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是指以北京語音系統作為國語的語音標準,並不包括北京人口語中的土音以及過多的輕聲、兒化現象等。

書面語和口語

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一直相當大。在“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以前,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實際上是古今語的區別。以唐宋時代為例,當時人口裡說的是白話,筆下寫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諸子和《左傳》《史記》等廣泛傳誦的名篇為範本的古文文體。這種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兩漢時期。往下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葉。孫中山1925年立的遺囑就還是用文言寫的。不過2000年來作為書面語的文言本身也在變化。仿古終歸難以亂真,後世人模仿古語不可能不受當時口語的影響。有人指出韓愈的文章里就有明顯的不合先秦語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結果當然更為駁雜。清末梁啓超用一種淺顯的文言文寫政論文章。由於通俗易懂,風行一時,為報章雜誌所廣泛採用。目前台灣、香港以及海外中文報刊多數仍舊沿用這種文體。五四運動時期開展的文學革命提出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主張。這場運動席捲全國,影響深遠。短短几年之間,白話文學就站穩了腳跟。不過這種白話文學作品的語言並不是真正的口語,而是拿北方官話做底子,又受到明清白話小說相當大的影響,還帶著不同程度的方言成分以及不少新興辭彙和歐化句法的混合的文體。魯迅的作品可以作為這種文體的典型的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