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ZHIJINGJIXUE

②斯密對於地租的來源是混亂的::一、他從勞動價值論出發,認為地租是勞動生產物或生產物價值的一部分。 另一個定義:生產勞動是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非生產勞動:同收入相交換,不能為資本家提供利潤的勞動。 ②評價:斯密的第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反應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因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固有的產物都是剩餘價值。

1、斯密學說的產生:
⑴18世紀中葉的英國已經由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⑵英國已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基本消滅了小農經濟,建立起資本主義大農場,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
⑶封建的殘餘已經阻礙了當時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主要任務是要掃除封建殘餘,需要理論的支撐。
2、亞當斯密的生平和著作:
⑴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任教授時的將一分為神學、倫理學、法學和政治學四部分,在這基礎上,他著成《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
⑵《國富論》是亞當斯密與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巨著,全稱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這部書的研究對象是何為國民財富和怎樣增加國民財富,他在書中提出了增加國民財富的五種途徑,即發展社會分工、增加資本投入、擴大生產勞動量、實行經濟自由和發揮本國經濟優勢。此書的出版適合了當時產業資產階級的需要,為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受到了資產階級極力的推崇和讚揚,他也因此成為舉世公認的經濟學權威。
3、斯密的研究方法:抽象法,即把本質的東西和偶然的現象區別開來。
4、斯密的分工和交換學說:
①斯密認為,增加國民財富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要提高勞動生產率首先就要靠分工。針對分工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原因,斯密是這樣解釋的:一、分工使勞動者的技術專門化,因而容易熟練提高;二、分工節省調換工具、轉換地點的時間;三、分工使操作和工具都簡單化了,為今後改良工具創造了條件。
②斯密還認為分工是由交換引起的,而交換又是人的本性引起的。他還非常注意交換對分工的反作用,他主張自由貿易,認為一切限制市場和交換的措施都會影響分工的發展,妨礙社會福利,妨礙國民財富的增加。
③評價:斯密指出了分工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財富,強調交換的發展對分工所起的促進作用這些都是正確的,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的;但是。他從人類的利己主義本性引出交換,又從交換引出分工,卻是錯誤的、因為從歷史上看,分工是先於交換的,交換是分工發展的結果。
5、斯密的貨幣學說:
⑴斯密認為貨幣是在交換髮展中產生的,是交換髮展的必然結果,這是很有意義的,但是他還沒有認識到一般等價物的層次上,所以他還不真正認識貨幣的起源和本質。
⑵斯密認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並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這兩種職能之間的聯繫。
⑶斯密還主張用紙幣代替金屬貨幣,並且初步認識到紙幣流通量取決於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的規律。
⑷缺陷:他在反對重商主義關於貨幣是唯一財富的觀點時走向了極端,妨礙他科學的認識貨幣流通的問題。

6、價值學說:
⑴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①斯密在經濟學說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以及這兩個概念所包含的內容,並且對二者的關係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政治經濟學的任務不是研究使用價值而是研究交換價值,斯密還指出,商品交換價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這些都是他的貢獻。
②他不了解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統一,錯誤地認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可以有交換價值。
⑵勞動價值論:①斯密認為一切商品的價值都是由勞動決定的,他所說的勞動不是局限於某個部門的特殊勞動,而是一般的社會勞動,這是斯密對勞動價值論的重大貢獻。
②斯密不了解一般勞動的社會性質。在考察射門勞動決定商品價值、勞動怎樣用衡量商品價值時他的價值學說就產生了困難,以至出現了幾種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矛盾的,既有科學的,也有庸俗的。
Ⅰ商品的價值是生產商品所消耗的勞動決定的,這是他科學的學說,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這種商品所付出的勞動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與耗費的勞動量成正比。
Ⅱ購買勞動決定價值的觀點,他把價值覺得和價值表現混同了,這是他運用外在的方法觀察社會現象的結果。
Ⅲ價值由三種收入構成的理論。

⑶三種收入構成價值的理論(斯密教條):
①斯密認為,在從前,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但是當資本已經積累、土地成為私有以後,資本和勞動相交換、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相交換,價值規律就不再適用了,他的觀點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價值由工資、利潤、地租三種收入決定。
②三種收入決定價值學說是完全錯誤的:一、他混淆了價值入和決定和價值如何分配的問題,他錯誤的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價值分配發生了變化,價值決定也是發生了變化;二、他沒有區分勞動和勞動力,三、他還混淆了勞動價值與勞動新創造的價值,忽視了不變資本C。
③斯密的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在經濟學說史上被稱為“斯密教條”,他的這一理論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中廣泛利用,影響深遠。
⑷價值規律的作用:
①斯密把商品的價格區分為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所謂市場價格就是商品實際出售時的價格,而自然價格指的就是價值。
②他認為市場價格圍繞自然價格的上下波動是由商品的供求關係的變動引起的。
③他已經看出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一種規律性的現象,而且已經看到價值規律對生產的調節作用,說明他對實際生活有比較深刻的了解,但是他不懂得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正是價值規律的實現,也沒有看到價值規律在私有制條件下對商品生產的破壞作用,這表明他對問題的理解不夠全面深刻。
7、三個階級與三種收入學說:
⑴斯密將資本主義社會劃分為工人、資本家和地主三大階級。斯密以經濟關係作為劃分階級的標準,並且指出了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三個階級的基本收入,一切其他人的收入都是從這三種收入派生出來的。他的這一觀點在經濟學說史上是有理論價值的,但是他還不能對階級產生的根源和本質作出科學的分析,
⑵工資理論:斯密有兩種工資理論:這是與其二重價值論適應的。
Ⅰ他認為工資是勞動生產物,工資由勞動決定。在原始的社會狀態下,勞動者生產出的全部勞動生產物由其本人所有,但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工人所得的工資是經過了兩次扣除剩下來的一部分,這樣斯密實際上是承認了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存在剝削關係。
這個理論有科學的成分,因為肯定了工資是由勞動創造的,是勞動的收入,因而看到了工資的本質,但是缺陷也是明顯的,他把工資看作是超越歷史的、永恆的範疇,這是明顯錯誤的。
Ⅱ工資是勞動的價格。認為,老師是一種商品,是可以買賣的,工人出賣勞動,得到的工資就是勞動的價格,全部勞動得到了報酬。他認為勞動也是商品因此也具有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勞動的自然價格或者說價值應該等於能夠維持本人及其家說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他的這一理論與上一理論是矛盾的,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
③他對工資的變動作了分析,認為工資隨著勞動的需求發生變動,而勞動的需求又和財富的生產聯繫一起。財富增長必然引起工資提高,財富增長越快對勞動需求越多,從而對工資的提高就越有利。
④×他對工資的本質沒有科學的認識,但是他對工資的變動是取決於勞動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動這一觀點是正確的。但是他把不同社會形態下各種不同勞動者的收入統統算作工資收入,都受勞動市場價格變動的支配,把工資永恆化了是錯誤的。
⑶利潤理論:
①斯密的利潤理論也是二重的:
Ⅰ地租是對勞動生產物的一個扣除。是工人所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這是科學的結論。
Ⅱ認為利潤是“來自運用資本的收入”,他把利潤看作是資本的自然報酬,是行頻價值的一個來源。這是他根據三種收入工程價值、工資勞動市價格出發得出的,
②斯密還對利息進行了研究,認為利息是一種派生的收入。認為利息的高低隨著利潤率的高低發生變化,他還提出,利潤率會隨著一國國民財富的增加而下降。
⑷地租理論:①斯密認為,地租就是由於使用土地而支付給地主階級的代價。土地生產物的價值,除了補償經營土的生產資料、支付工資,還要為農業資本家提供利潤。超過的部分,地主自然六位己有。作為地租。
②斯密對於地租的來源是混亂的::一、他從勞動價值論出發,認為地租是勞動生產物或生產物價值的一部分。二、從三種收入決定價值出發,把地租看成是商品價值的一個來源。三、認為地租是一種壟斷價格。四,認為地租是地主借給農業家使用的自然力的產物。
③貢獻:首先,他說地租是勞動生產物的扣除,正確地確定了工人的無償勞動是地租的源泉。其次,把地租同土地私有權聯繫在一起、為地租的來源引向了正確的道路。第三,他認為生產主要食物的土地的地租決定其他一切農業部門的地租水平。
8、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學說:
①生產勞動:同資本相交換並未資本家提供利潤的勞動。
另一個定義:生產勞動是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
非生產勞動:同收入相交換,不能為資本家提供利潤的勞動。
②評價:斯密的第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反應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因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固有的產物都是剩餘價值。只有直接生產生與價值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而不生產勞動不是雇用工人的勞動,不會使商品或貨幣變為資本。從而不會使資本價值增加,
他的第二種定義把能否生產物質產品看成是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標準。這種說法離開了勞動的社會性質,僅從表明的物質性質說明問題。不能反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實質,但是也是情有可原的,是反對封建勢力的鬥爭相聯繫的。
他的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解釋雖然是二重的,但是結論卻是一致的,就是要增加國民財富就必須增加生產性勞動。
9、資本學說:
⑴資本的性質:
Ⅰ他把資本看作是獲取利潤的工具。他認為:資本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資本家把資本投入生產,目的就是獲得利潤,資本是剝削工人勞動的工具,這在一定程度上觸及了資本的本質。
Ⅱ資本是為了繼續生產的過去勞動的積累,即資本就是材料和工具。這一觀點將資本和生產資料混同了,使資本成為永恆的範疇。
⑵資本的構成:
①固定資本:不經過流通,不必更換主人即可提供利潤的資本。如機器、土地、改良土地的費用等。
流動資本:經過流通,需要更換主人才能帶來利潤的資本,如原材料、工人的工資、待售出的商品。
②他提出了這對概念克服了魁奈原預付和年預付的局限,將資本的概念普遍化;但他對這兩個概念的解釋又是不科學的。他只注意到了他們在再生產中表現的物質形態的區別而沒有分析價值的運動。他認為固定資本不轉移到新產品中,不投入流通過程是不符合實際的。另外他還把生產領域中的流動資本和流通領域中的流動資本混同了。
⑶資本的積累:他認為在原始社會狀態下,沒有資本積累。資本積累的需要是隨分工和交換的發展而產生的,社會總資產中分作資本和收入的比例直接影響到資本的積累。
10、社會資本再生產學說:
總收入:是指全部年生產物,也就是社會總產品(C+V+M)
純收入:總收入扣除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費用以後的餘額成為純收入。(V+M)
11、經濟自由主義學說:
①斯密認為社會經濟活動存在著自然客觀規律,順應這些規律任其自由發展將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和國民財富的增長,
②他還認為,只有在經濟自由的條件下,資本才能得到最有利的使用,資源才能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他反對國家干涉經濟,提倡自由放任。
③經濟人假定:假定人們天然的在經濟生活中具有一種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收益的動機,在此驅使下,會遇到合適的機會,有意無意的去無償占有本應屬於他人的利益。強調的是主體對自己的福利和目標具有判斷能力,並不認定特定目的和妒忌有好壞之分。
④斯密在對外貿易上也贊成完全自由,他嚴厲批評了重商主義保護關稅的思想,主張利用國際分工、實行自由貿易。他認為國內分工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也能促進各國生產力的發展。
12×、國家作用和賦稅原則
斯密認為,政府的支出必須節儉,實行“廉價政府”的政策,政府的開支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賦稅,他提出了徵稅的四原則,即公平、確實、便利、經濟。他還認為最適合徵稅的對象不是工資也不是利潤而是地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