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想說愛你不容易

WiKi,想說愛你不容易

維基WiKi)傳播的屬性及其在國內發展模式的探討

內蒙古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系 馬強

在部落格廣為流行的今天,維基(WiKi)在國內的發展恐怕有些不盡人意。很多業內人士都想讓維基火起來,其實維基的屬性:共同創作、修改、分享決定了它天生有一定的門檻,維基就像一件工藝品,需要不斷的雕琢、完善,與其它的網路工具相比也更具有時間的累積效應和用戶的穩定增長性。看來暫時搞不火也罷,不要搞臭,難道要把維基的廣告貼遍街邊的電信桿子嗎?

一、維基百科(wikipedia)—知識積累、傳播與整合模式的變革

人類知識的建構過程包括:知識的蒐集、整理、總結、提煉、審核、傳播、套用、修訂、更新。在人類知識積累過程中,經歷過許多次變革。維基百科的出現可以說是近年來的突出變革之一。其主要變化有:

1. 知識的建構媒介模式的變遷:從遠古至今,經歷了口語、泥板、莎草紙、羊皮卷、中國紙、模擬電子媒介、網路維基等階段。在對網路承載內容的淺薄、重複、不嚴謹的批評聲中,人們終於看到了另一種東西:網路維基幾乎同時具備了地理空間的延伸性和時間上的延續、積澱性。“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1]

2. 知識建構的場所的變遷:從百科全書的編輯部搬到了網際網路上的維基百科。但現今的維基百科模式似乎也有一些觀念有待商榷:知識條目可由任何人直接創建和修改,創建的同時也就傳播出去了。有些內容開始是非常不嚴謹的,甚至是錯誤的。這有點像把一件工藝品的加工車間擺到了集市上,人們看到的很多東西是相對來說的半成品,甚至是廢品。能不能建立一個“前店後廠”式的知識加工廠?即把產品在廠內基本上組裝好了再去面世。國內的“互動維客網”(hoodong)建立了社區式的“WiKi小組”,提供了小組內的條目管理,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3. 知識建構的人員與制度的變遷:從專業人員和專業編輯的把關制度到維基百科基本上人人平等的自由開放共建、共享制度,使知識的創新與積累已不再是少數專業人員的事,它又回到了全民的參與之中。就好象谷登堡印刷術在當年的歐洲風行一樣,“印刷術初期的效果之一就是:驕傲者認為它使人斯文掃地,因為它把學問送到了普通人的手裡。” [2]但維基百科也亟待完善新的管理制度。

4. 知識的提煉與準確化—專業人員與業餘愛好者:百科全書是知識的積累和沉澱,但前提是對知識的準確性、可靠性、可查證性有充分的保證。否則就可能是一堆烏合之物,毫無價值。之前的專業人員,在這方面積累了相應的科學規範:引文、注釋、著作權、可驗證性等規制,應當為維基百科所吸收。網際網路中,專業人員和業餘愛好者的差別並不在於職業身份,最重要的是,是否有科學的態度和方法,畢竟自由和共享代替不了科學精神。好在維基百科的創始人Jimmy Wales已開始注意這方面的問題,他說:“儘管我們一直以來都有一個目標,就是在質量上達到或超過大英百科,但我們尚未實現。我們不應當滿足和興奮於僅看到條目數量的增長……而應當持續把注意力從數量增長轉向質量的提高。”[3]

二、維基客群的市場區隔

參與維基的人,主要可分為兩類:維基的瀏覽者和維基條目的製作、管理者。瀏覽者可以包括任何普通人,但製作者應具有一定的知識背景。恐怕主要集中於大中專以上的知識水平(這裡決不是唯學歷論,只是一種參照)。這樣看來,維基市場推廣潛在的重點應是大中專學生。

三、維基作為公共媒介的特殊屬性

BBS也是公眾發表看法的媒介,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前的熱點話題會像水一樣流逝。而且BBS的內容缺乏系統的組織,儘管有帖子分類、置頂的功能,可是太多也沒法管理。參與人的意見通過跟帖發表,往往是間接的。反映的是多種不同的意見和觀點。

部落格的主要特徵是個性化,儘管也可以有個人知識的積累,但多半是流水帳式的,同樣缺乏系統的分類和管理。而且作為個人觀點,具有某種主觀性、片面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難以查找,索引。

維基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知識分類、管理、索引、共同創作等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會沉積下來,不斷完善。而且可以方便地快速查找、使用。作為公共媒介,維基具有公眾的直接參與性,公眾意見的表達具有直接的針對性,內容集中、直觀。最終基本上能導致一致意見的形成。

四、維基在國內的市場推廣

1. 專業性市場—協同工作筆者已在大學教學、研究的討論、論文的修改等方面引入維基嘗試。通過在大學的推廣,影響學生今後的思維模式和做事方法。

2. 娛樂性市場—熱點事件和人物的塑造:可以通過網路熱點人物和事件的策劃、包裝、選擇、推動維客的普及,但要注意分寸的把握。

3. 公共性市場—協商民主:目前民主的主要有三種實現方式:選舉、談判、協商。都需要相當的成本,其中協商的成本相對較低。協商具有的公眾的參與性,可使協商的結果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協商一直以來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目前也是最可行的民主方式,但其廣泛的實現需要一個操作平台,而維基的傳播屬性決定了它完全可以成為這樣的媒介平台。在之前進行過的政策網上意見徵求,大多是通過網站發布草案,公共通過BBS、郵件、電話等形式發表看法。但由於不能直接修改原稿、很多意見往往比較間接、流動性較大,不同意見的記錄、整理、分類、保存都有一定的不便。而維基模式的套用,可以使意見更直接、更具針對性,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沉積下來。公眾修改的過程,也就成為一致意見的形成過程。相信會對諸如:政府檔案徵求意見、聽證、提案的形成等,提供更加適用的平台。

注釋

[1][2]哈羅德·伊尼斯(加)《傳播的偏向》何道寬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年

[3]《Toward a Better Wikipedia》 Associated Press 11:15 AM Aug, 04, 200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