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43中型坦克

T-43中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隨著德國新一代坦克和反坦克火炮量產裝備,尤其是88毫米高射炮批量使用於反坦克作戰中,原本設計用於對抗37~45毫米反坦克炮或75毫米以下火炮攻擊的T-34型坦克,已經面臨防護能力相對不足的局面。 為了維持蘇軍坦克性能相對於德軍反坦克火力的相對平衡,蘇方決定研製加強防護能力的新型中型坦克。該項目由第183工廠的520設計局(也就是“中型坦克設計局”)負責,於1942年年初啟動,新的坦克被命名為T-43,工程負責人A·A·莫洛托夫。

發展沿革

由於時處戰爭期間,研製工作首先要服從時間和進度要求,因此T-43型坦克75%零件都沿用了T-34的設計,包括發動機、操縱轉向系統、行走系統等。和T-34相比,改進的地方主要是如下兩點:

首先,T-43坦克增大了炮塔座圈的直徑,在炮塔頂部左後位置設定了一個車長用指揮塔,可以進行全向觀察,還取消了無線電員;

其次,為了能夠抵禦88毫米炮在1000米距離上的直射,鑄造炮塔的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90毫米,車體正面裝甲則採用75毫米厚度/55度傾角的布局。全車重量保持在了34.1噸,因此機動性依舊可以達到T-34的水平 。

研製歷程

T-43型坦克的試驗車於1943年2月製造完成,3月開始進行測試。但是就在這時,蘇軍在前線第一次繳獲了一輛完整的“虎”式坦克,其正面100~150毫米的裝甲厚度和88毫米主炮,使蘇方異常震驚。顯然,在這種裝甲防護面前,T-34和T-43所用的F-34型76.2毫米主炮顯得相當不敷使用。此外,從蘇軍情報系統也傳來訊息,德國人將在1943年夏天開始,將裝備70倍口徑75毫米炮“豹”式坦克大量投入使用。這些情況,要求蘇聯坦克工業,一方面加強T-34坦克的火力作為應急措施,一方面抓緊時間研製火力、防護力都能上一個層次的新型中型坦克。前者的結果就是T-34/85型坦克的出現,後者則成為後來T-54坦克的緣起。

實際上,經過3000千米的行走試驗,以及各種使用試驗,T-43坦克上的種種改進被證明是有效的。只是由於設計時的情報工作和預見性不足,才沒有認識到加強火力的必要性。結果由於主炮沒有變化,火力不足,使得該車一出生就已經過時,缺乏投入量產的意義,只能作為下一代坦克的原型車使用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