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18洲際彈道飛彈

SS-18洲際彈道飛彈

SS-18洲際彈道飛彈(北約代號“撒旦”)是兩級液體燃料慣性制導的重型洲際彈道飛彈,從1979年開始裝備蘇聯部隊執行作戰任務,是前蘇聯研製的第四代洲際飛彈。SS-18飛彈由於其大當量、高精度和分導式多彈頭的特點,具有很強的打擊硬目標的能力,被認為是第一次打擊武器。

基本信息

研發背景

SS-18飛彈發射瞬間SS-18飛彈發射瞬間

20世紀60年代中期,冷戰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在“確保相互摧毀”戰略思想指導下,美蘇兩國將擁有完全摧毀對方的能力作為遏制戰爭的前提,因而走上了全面的核武器軍備競賽。因此,美蘇部署了大量戰略飛彈,同時,兩國又開始考慮自身核武器的安全性,開始發展射程更遠、當量更大、分導式彈頭更多的堅固地下發射井式的飛彈核武器。60年代,“民兵”飛彈的部署和改進使美國在武器競賽中占據了先機,這在冷戰的嚴酷氣氛中是決不允許的。於是蘇聯在60年代末開始發展第四代陸基核飛彈SS-18。

研發歷史

俄制“撒旦”SS-18型洲際彈道飛彈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戰略飛彈俄制“撒旦”SS-18型洲際彈道飛彈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戰略飛彈

在SS-18誕生前,蘇聯戰略核武器的主體是SS-9,一種專門用來打擊美國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的重型飛彈,在當時也是“巨無霸”。該彈運載能力巨大,裝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10兆噸級當量核彈頭。這是蘇聯歷史上第一種對美國洲際彈道飛彈構成實際威脅的武器。但由於地面發射系統複雜,導致發射井抗摧毀能力較差,而且作戰反應時間長、服役期短,因此其實用性不強,只能是純粹的戰略威懾武器。在其服役不到4年的1969年9月,蘇聯最高部長會議作出了研製其後繼型SS-18飛彈的決定。

承擔SS-18飛彈設計的是蘇聯著名的飛彈設計機構“南方”設計局,當時任該設計局領導的是被尊稱為當時蘇聯飛彈“教父”的費多羅維奇·烏特金。1967年烏特金進入“南方”設計局領導層,主持了多種洲際彈道飛彈設計,SS-18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SS-18被設計為攜帶分導式多彈頭或單彈頭的二級飛彈,在結構布局方面基本與SS-9類似,但採用了更先進的技術和更緊湊的配置,使飛彈結構重量減輕。

1971年蘇聯開始SS-18的冷發射演練。

1973年2月成功進行全程飛行試驗,

1975年12月SS-18飛彈正式裝備部隊。初期服役的SS-18為單彈頭,以後又增加了多彈頭型和大威力單彈頭型,分別命名為SS-18I、II、III型。www.xinjunshi.com

SS-18早期型

早期型SS-18採用自主慣性制導系統,精度不是很高,即使是多彈頭也要求具備較大威力,才能打擊加固發射井等硬目標。而威力提高意味著彈頭重量的增加,這使其攜帶的彈頭數最多只能有8個。而科學家經過計算發現,若命中精度不變,彈頭威力提高1倍,摧毀能力增加大約0.6倍;若彈頭威力不變,命中精度提高1倍,則摧毀能力增加大約3倍。因此提高精度比提高威力的效果要好的多。為此,蘇聯開始著手改進SS-18。在SS-18前三個型號服役才過了幾個月,蘇聯就在1976年8月16日通過了IV型的改進決議。“南方”設計局的改進方案採用了平台—計算機顯示制導方案,使彈頭打擊精度由500米以上縮小到了350米以內,這使SS-18可以用更小的彈頭打擊同樣的目標,從而增加了SS-18攜帶的彈頭數,因此設計方案中子彈頭數量由8個增加到10個。1979年11月蘇聯完成了新的分導式彈頭試驗。次年SS-18IV開始服役。1982~1983年,新飛彈全部替代早期部署的三種飛彈,部署總數達到308枚,即達到了《美蘇關於限制進攻性武器條約》(SALTI)規定的上限。

SS-18飛彈的改進

雖然SS-18IV的問世使蘇聯戰略飛彈接近了精確時代,但經過前期部署和使用,發現其龐大的體形增加了陣地安置和維護的難度。於是在IV還在試驗的時候,“南方”設計局在1979年6月又推出了V型(P-36M2)方案,稱為“長官”。新飛彈的改進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將二級火箭發動機完全浸入推進劑箱,使之融為一體。以前這種方案只用於潛射彈道飛彈,可使飛彈的外觀尺寸明顯縮小。二是相應改進了飛彈的運輸發射筒結構,使之更輕巧。三是將飛彈的10個子彈頭分2層配置在特製框架上,使彈頭部分更加緊湊。V型的飛行試驗在1988年3月完成,並從7月開始擔負戰備值班任務。

該飛彈自服役以來幾乎一直默默無聞,進入新世紀後,開始不斷成為人們關注的新焦點。先是俄戰略火箭兵司令索羅夫佐夫在2002年8月突然宣布將SS-18服役期延長到2014年,不久俄在2004年12月又恢復了中斷16年的SS-18試射,此後俄在削減該飛彈的同時又不斷重新部署和試射SS-18。

性能及特點

SS-18洲際彈道飛彈SS-18洲際彈道飛彈
從外形上看,SS-18無疑是龐然大物,但與其巨大的推力相比其內部結構仍然緊湊嚴密。一是飛彈一級的4個發動機為整體的總成系統;二是將二級火箭發動機完全浸入推進劑箱,使之融為一體;三是首次採用了級間氣體分離技術(推進劑貯箱化學增壓技術),從推進劑貯箱釋放出增壓氣體使分離的級減速(將燃燒劑噴入氧化劑箱或者將氧化劑噴入燃燒劑箱燃燒),這樣就可以不必採用專門的制動發動機,並且簡化了增壓系統設備。這些措施使SS-18在保持與SS-9同樣的外形尺寸情況下,起飛重量由183噸增加到200.6噸,投射重量由5.8噸增加到8.8噸。

SS-18本身就是為打擊發射井等加固目標而設計的,因此一開始就將大威力作為目標。在飛彈設計中,注重了飛彈的巨大推力,其有效載荷接近9噸,這一能力即使是今天的運載火箭也少有能及。巨大的推力使其可以攜帶更大、更多的核彈頭,SS-18單彈頭威力甚至曾達到2000萬~2500萬噸TNT當量,而美國投在廣島的核子彈威力也只不過1.5萬噸,相當於1600多個廣島核子彈。其多彈頭型飛彈可以攜帶10個500千噸當量子彈頭,而美國1986年才服役的“和平衛士”飛彈攜帶的是10個475千噸當量的子彈頭,現在唯一的陸基洲際彈道飛彈“民兵”3攜帶的是3個335千噸當量子彈頭。單從威力上看,能和它相比的只有其前身SS-9,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很可能會成為絕無僅有的飛彈“巨無霸”。

威協

SS-18由於其大當量、高精度和分導式多彈頭的特點,具有很強的打擊硬目標的能力,被認為是第一次打擊武器。到1984年,蘇聯共部署有308枚SS-18洲際彈道飛彈。據美國防務專家估計,如果蘇聯對美國發動解除武裝的第一次打擊,用這部分核力量足以摧毀美國65%-80%陸基洲際飛彈發射井(兩個核彈頭打擊一個地下井),而且蘇聯還保留有1000枚SS-18飛彈彈頭來打擊美國的其他目標。這對美國的陸基洲際彈道飛彈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美國曾試圖發展新型的洲際彈道飛彈對付俄羅斯的SS-18飛彈,但是時間緊迫,里根政府和布希政府決定通過軍控條約消除SS-18飛彈的威脅。

服役部隊

蘇聯和俄羅斯戰略火箭部隊。

保留

1991年美蘇簽署的《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要求將蘇聯的SS-18飛彈削減一半,允許保留154枚SS-18飛彈。而1993年美俄簽署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I)要求俄羅斯拆除所有的陸基分導式多彈頭飛彈(包括SS-18和SS-24等飛彈),只能保留90個SS-18飛彈發射井並改為部署其他類型的單彈頭飛彈。不過至今START II條約並未生效。

媒體評述

俄羅斯《Lenta網站》2004年12月23日報導,12月22日,俄羅斯奧倫堡州的“棟姆巴羅夫斯克”發射場發射了RS-20B重型洲際彈道飛彈,北約代號為SS-18或者“撒旦”。發射獲成功,飛彈成功落入堪察加半島“庫拉”發射場上的指定區域。這次發射引起了俄羅斯和世界媒體的注意,其原因有二:

第一,該類飛彈沒有像從前一樣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而是從陣地發射,實際上是直接從戰鬥發射井中發射,這種情況還是頭一回。俄羅斯戰略飛彈部隊最後一次進行該類行動還是在1997年,據資料記載,發射是從阿穆爾州的“斯沃博德內”發射場進行的。從陣地發射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是一種檢驗裝備戰鬥準備情況的手段,但不利於保密。據美國MSNBC的資料記載,美國的軍用衛星和在阿拉斯加的軍用雷達站跟蹤了“撒旦”的飛行全程。

這次發射的第二個特點是其最終目標。發射是訓練發射,彈頭是模擬彈頭,而不是實戰彈頭,但在發射過程中不僅檢驗了擔負戰鬥值班任務16年的重型飛彈的主要飛行技術指標(近年由於不能按期更新重型戰略飛彈,戰略火箭兵要時常進行超期服役飛彈的發射,在此基礎上決定能否延長飛彈的服役期)。此次在俄羅斯領土上進行發射的還有另外一項任務,這項任務本不是該飛彈承擔的,即成為將商業載荷送入地球軌道的運載工具。為實現該目標,專門在棟姆巴羅夫斯克發射場的發射裝置上安裝了檢測設施,以在飛彈準備發射和飛行彈道初始段跟蹤飛彈的狀況。

也有報導說:SS-18洲際彈道飛彈已具有攜行10個以上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能力。在1978與1979年兩次測試中,攜帶10枚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SS-18飛彈投放穿透大氣層並改變方向十次以上。1983年的另一次測試中,據報沒有攜帶任何重返大氣層載具的SS-18飛彈也投放穿透大氣層達14次。有兩種可能:要不該型飛彈的巴士可裝載14個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不然就是它可以攜行10個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及4個輔助穿透裝置、金屬片或誘餌。

美方認為:現今部署的SS-18四型飛彈若以二對一的方式攻擊時,美方將有65%到80%的陸基洲際彈道飛彈掩體會被摧毀。而且,即使在這種攻擊下,俄方還會剩下至少一千顆SS-18飛彈用的彈頭可用來攻擊其它目標。

中國或購世界最強洲際飛彈技術

2014年4月9日,據俄羅斯軍事觀察網報導,目前烏國防工業代表正在和外國同事談判,最後可能轉讓一些重要技術。該文章臆測,從現有情報來看,可能得到烏克蘭相關飛彈技術檔案的國家是中國。而且中國已經擁有相當發達的戰略飛彈部隊(二炮),保持戰鬥值班的洲際彈道飛彈至少有數十枚。中國設計師完全有能力利用蘇聯研發成果和技術,進一步改善自己的武器,進而提高二炮的實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