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BS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英文名稱的簡稱。

大概介紹

點擊查看大圖
人類邁進21世紀門檻的時候,人類基因組計畫已告完成,後基因組時代已現端倪,生命科學的飛速進步不斷推動著人類對自身健康疾病的認識,人口與健康領域成為國際上生命科學研究最為集中、進展最快的一個領域。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3億人民對健康與醫藥的戰略需求亟待依靠生命科學來滿足。在國家藥物與人口健康領域戰略需求與世界生命科學前沿發展不斷交匯的時代背景下,按照中國科學院黨組的重大決策,1999年7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為“上海生科院”)應時代潮流的挑戰而誕生了。她秉承了中國科學院滬區8個生物學研究機構半個多世紀的優良傳統,成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之一。
上海生科院的使命是在中國建設一個國際先進水平的“藥物與人口健康自主創新核心”,使之成為產出“一流成果、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人才”的生命科學研究機構,促進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基地,以及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在我國藥物與人口健康自主創新體系中發揮骨幹引領和示範帶動作用,為提高我國疾病防控能力、人民健康水平、促進醫藥產業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
上海生科院成立7年來,一直按照中科院黨組的精神全力以赴地建設著這個核心基地:
——運用整合、新建、轉制、搬遷等各種研究機構深化改革方式,完成了原來8個生物學研究機構的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組成4個研究所和1個轉制企業;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又適時地進行新的戰略布局,以幾乎是一年一個的速度新建了4個研究所和1個多學科交叉研究中心;
——凝練提升了科技創新目標,調整了學科布局和科研結構,吸引、凝聚和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造就了一支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隊伍;
——大力推進跨所合作和國際國內合作,推進原始創新,實施以智慧財產權產生、保護、經營和管理為核心的技術轉移戰略,科研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取得了一批原始創新成果;
——以人為本大力推進創新文化建設,樹立“以科教興國為己任,以創新為民為宗旨”的科技價值觀,倡導“礪志求真,篤學明德”的核心理念,率先推行科研道德行為準則,營造了以“合作交流”為底蘊、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文化氛圍。
7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把有利於科研、有利於人才培養和使用、有利於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的“三個有利於”作為一切工作方針的判據,針對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具體環境條件,先後提出和實施了相應的工作總方針,起步期實行“對內穩固,對外拓展”,鞏固期實行“鞏固、提升,合作、交叉”,跨越期將實行“抓基地,建平台,創一流”。
上海生科院是由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腦研究所、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蟲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等8個生物學研究機構經過結構調整、體制創新而組建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生命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動物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等也先後整建制併入。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學術傳統、學術積澱有著50多年的歷史,這裡人才輩出,誕生過世界生命科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世界上首次全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創製了我國第一個被國際公認的創新藥物“蒿甲醚”,首次完成蟾蜍卵母細胞的人工單性繁殖等。有關研究所還曾率先在國內開展以基因工程為主的現代生物技術研究。
撫今追昔,我們無限景仰前輩賢哲在這裡開創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事業的遠見卓識,欽佩幾代科學家在這裡的開拓耕耘,感謝歷屆院所領導、全院同仁和研究生為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改革、建設和發展所做出的無私奉獻!
上海生科院現有8個研究所和4個支撐單元,分別是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神經科學研究所、藥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健康科學研究所、營養科學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和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研究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實驗動物中心。她已經成為了我國生命科學領域大型綜合性國立研究機構。
上海生科院聚焦科技創新活動於以下重點研究領域:功能基因組、蛋白質組和生物信息學,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相互作用及功能,細胞活動的分子網路調控,腦發育與腦功能的分子與細胞機制,防治重要疾病的新藥研究開發、中藥現代化以及藥物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植物分子生理和植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物技術的創新和套用,生物醫學轉化型研究,現代營養科學,病毒學與免疫學,計算生物學,以及生命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
在知識創新工程三期,上海生科院將圍繞建設“藥物與人口健康自主創新核心”,跨所部署創新藥物、重大疾病診治、生物技術產品研究等三大研究計畫,建設和完善創新藥物研發、疾病系統生物學研究、工業生物技術研發等三大技術平台。
——創新藥物研究計畫瞄準“出新藥”目標,將針對嚴重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建立完整的藥物創新體系;重大疾病診治研究計畫將開展疾病的發病機理、新診斷標記物、預防與干預研究等,為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手段、新途經;生物技術產品研究計畫將重點研發生物類藥、營養干預、生物質能源和醫用原料等。目前,圍繞“三大研究計畫”已經優選了8個重大研究方向,即創新藥物研發,中藥現代化,幹細胞的研究與套用,糖尿病的發病機理與防治,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理與防治,愛滋病等新生傳染性疾病的發病機理與防治,腫瘤的發病機理與防治,工業微生物的研究與套用等。
——創新藥物研發平台將進一步完善國家新藥篩選中心、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中藥現代化中心等,重點建設藥效評價中心、藥物代謝中心、安全性評價中心、分析中心,建設藥物製劑中心、藥物質量控制中心等;疾病系統生物學研究平台將進一步提高基因組平台、蛋白質組研究平台、生物信息學研究平台的技術支撐能力,新建代謝組研究平台和計算生物學平台,實現各組學研究的對接;工業生物技術研發平台將完善和建設基因克隆表達平台、動物細胞表達平台、多肽合成平台、工業微生物發酵平台、生物催化與轉化平台、抗體平台和蛋白質分離純化平台等。

研究成果

重點實驗室是聚集高水平科技人才,開展科學前沿探索,貢獻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基地。現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分子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蛋白質組學重點實驗室,幹細胞重點實驗室。
圍繞智慧財產權與科技成果產業化,上海生科院實施了五大戰略:促進技術轉移戰略、發展企業集團戰略、院地共建孵化器戰略、培養研發人才戰略、建設生產基地戰略等。
上海生科院以世界領先地位為目標看科學創新,以國際競爭力提升看技術創新與發展。堅持分類評價,基礎研究堅持質量重於數量的評價導向,逐步推行國際化專家評價制度;研發與產業化工作則堅持市場需求和機制為評價導向。
上海生科院現有職工1810人,科技人員1200餘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6名,中國工程院院士4名,國家“973計畫”首席科學家6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4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5個,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93人,包括國外引進81人,國內引進5人,一個 “海外知名學者”團隊7人。
上海生科院面向海內外廣納英才。一些外籍科學家走上所長領導崗位。美籍華裔神經科學家蒲慕明教授任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德國科學家烏里·施瓦茨(Uli Schwarz)任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主任、美國貝勒醫學院教授臧敬五任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教授史香林任營養科學研究所所長、法國科學家杜文聖(Vincent Deubel)任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德國科學家德樂思(Andreas DRESS)任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外方所長。
上海生科院已成為我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高級人才培養基地。2003年在國家組織的全國一級學科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中位居生物學學科第一,2005年被授予“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生物學)”,2000至2005年先後有9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2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11人獲中國科學院長特別獎學金,41人獲中國科學院長獎學金,340人獲其他各類獎。實施研究生精品教育工程,邀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機構的專家進行授課,《Nature》雜誌的評價認為“上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現有在學研究生164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93,碩士研究生653,博士後78人。此外,還培養生物學與臨床醫學交叉複合的雙博士學位人才和研發研究生。
國際合作成為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上海生科院與德國馬普學會共建計算生物學研究所、馬普客座實驗室、建立青年科學家小組和夥伴實驗室,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和上海市政府共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與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共建中法生命科學及基因組研究中心,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共建分子生命科學研究中心。與瑞士Novartis公司、美國Tanox公司、GSK公司等多家國際大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實驗室。與英國《Nature》出版集團合作實現《Cell Research》加入國際科技期刊發行陣營。與美國NIH、康奈爾大學、加拿大大學健康網路(UHN)、亞太分子生物學網路組織(A-IMBN)等著名機構開展合作研究。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及國際腦研究組織等機構的組織工作和學術交流活動。每年主辦或承辦多次大中型國際學術會議,接待外國科學家來訪數百人。
積極拓展國內合作,營造開放的科研體系。參與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共建“辰山植物園”,與上海圖書館共建“生命科學圖書館”,與上海有機所共建“化學生物學研究中心”,與大連物化所共建生物大分子聯合實驗室,與上海交大共建系統生物學研究所,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建系統生物學系,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係。分別與上藥集團、綠谷(集團)共建“中央研究院”、“綠谷研究院”,與浙江省湖州市共建“先進工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等等。
以優質服務為宗旨,上海生科院努力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撐服務,擁有集文獻情報、期刊、學會、檔案、網路服務為一體的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提供方便快捷的數位化信息服務。實驗動物中心是我國規模最大、品系最多的嚙齒類實驗動物繁育和供應基地,也是國家兩大嚙齒類實驗動物種子中心之一。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擁有包括岳陽路、楓林路、重慶路、漕寶路、九亭、浦東張江等在內的六大園區,總占地面積2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正在大力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和實驗室的基本建設,使之十年不落後,五十年可改造,努力達到世界已開發國家的中等水平。後勤服務一體化、社會化、市場化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服務質量得到提升。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積極承擔國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務,並自主部署一批“前沿領域項目”。新增主持973項目6項,973計畫SARS專項5項,新增主持863及重大專項課題125項。新增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332項,其中重點項目16項,傑出青年基金項目25項,創新群體5項。承擔中科院創新重大項目3項,創新重要方向項目30項。上海市各類項目261項。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在人類基因組及其功能研究、植物基因組及其功能研究、腦發育與可塑性基礎研究國際前沿研究、創新藥物的研發、細胞信號傳導研究、新藥篩選體系和高通量篩選技術、高等植物重要生理過程的信號傳導研究、免疫與臨床治療研究、幹細胞基礎研究及其臨床套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創新成果,先後在《Science》、《Nature》及其系列、《Cell》及其系列、《PNAS》、《Plant Cell》等雜誌上發表高水平論文63篇。每年發表的SCI論文總數居全國科研機構前列,生物學領域第一位。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共獲得國家、省部委等的科技獎勵60項,其中第一完成單位獲獎成果38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6項(3項為第一完成單位,3項為第二完成單位),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第一完成單位),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第二完成單位);上海市科技進步獎38項(第一完成單位27項),其中一等獎11項。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申請專利539項,其中發明專利371項;專利授權168項,其中發明專利121項;獲得國家新藥證書33張,其中一類新藥證書3張;獲國家新藥臨床批文45張,其中一類新藥證書5張。
展望未來,我們倍感任重道遠。未來5年將是我國科學技術大發展的關鍵機遇期,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實施,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的跨越與持續發展,為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上海生科院將牢記對國家和民族所肩負的光榮使命,以提高自主科技創新能力為主線,以“抓基地、建平台、創一流”為工作總方針,建設好“藥物與人口健康自主創新核心”,努力在我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大發展中發揮骨幹引領和示範帶動作用,為滿足我國醫藥與人口健康領域戰略需求做出無愧於時代的貢獻。
生科院的核心理念是:
勵志求真 篤學明德
堅持以科學研究為立院之本,追求科學真理和原始創新,以科學知識和技術服務社會、造福人民。
生科院的院徽是: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徽圖案說明:
由簡潔、流暢的兩個對稱圖形構成對立統一的和諧整體,配之以藍色和綠色,象徵宇宙和生命。這個圖形同時也是DNA雙螺鏇結構的一種抽象形式。
兩對稱圖形之間的白色區域形似英文字母“S”,代表Shanghai”和“Scienc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