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ycercus屬

Platycercus屬

Rosella Rosella Rosella)、蒼頭玫瑰鸚鵡(褪草,Pale-headed

深紅玫瑰鸚鵡

p p

中 文 名: 深紅玫瑰鸚鵡
英 文 名: Crimson Rosella
拉丁學名: Platycercus elegans
品種 有3種亞種
地理分布 分布在澳洲東方的海岸區,主要棲息在東南部新南威爾斯與維多利亞的海岸地區及南澳大利亞東南方小面積的沿海地區與袋鼠島,東北部則分布在昆士蘭東北部沿海地區及其東南部地區,澳洲東南部的一些小島上也有分布。
瀕危狀態
繁殖方式 卵生
繁殖難度不高,深紅玫瑰鸚鵡有時會有拔羽的症狀出現,也會拔幼鳥的羽毛,所以不宜讓幼鳥待在巢內過久,一發現幼鳥被拔羽毛的情形需馬上移出巢外手養,繁殖期間公鳥會追著母鳥跑,由於體型大,巢箱要夠深(約60cm),一窩產3-8顆蛋,孵化期約21天,公鳥一天餵食母鳥2次,5周后幼鳥羽毛長成,與親鳥相處一個月後即離巢 。

深紅玫瑰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玫瑰鸚鵡羽色十分美麗鮮艷,深紅玫瑰鸚鵡幼鳥時期的羽色與成鳥差異甚大,幼鳥的羽色為橄欄綠與灰綠色,隨著時間會慢慢改變,之後羽色會呈紅綠藍參雜,到了15個月大時才會完全蛻變為成鳥的顏色,公鳥的頭部較大較平,喙部也較大,若要分辨幼鳥性別,頭部及喙部是較明顯的分辨部位。
深紅玫瑰鸚鵡約在1873時首次進入歐洲,1874年首次在歐洲繁殖成功,之後這些美麗的澳洲鸚鵡才逐漸普遍;新引進飼養的鳥適應環境後十分強壯,能耐低溫,成鳥較有侵略性,購買時注意公鳥是否對母鳥有攻擊性,需成對分開飼養,喜愛啃食樹枝 ,提供混合種子穀物飼料做主食,建議時常餵食蔬果類食物。
體形尺寸 32cm~37cm
習性 它們與其它的澳洲鸚鵡一樣,常至農作物區覓食,造成嚴重的農作物損失,經常可在年雨量超過500公厘的森林中發現牠們的蹤跡,北部地區的族群喜愛棲息在海拔600-1500m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450-1900m皆可發現其族群,南部地區的族群則活動於各種高度的區域,野外的深紅玫瑰鸚鵡並不怕人,有人接近時不會驚慌地逃開,常至公園、花園或住家後院讓人餵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類與樹木的種子等,通常4-6隻成群活動,偶爾會與東玫瑰鸚鵡聚集在一起,繁殖期多在9-1月間,求偶時公鳥會靠近母鳥翅膀微開且不停地拍動,尾部也會一直擺動,頭部不停地晃動、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續地發出啁啾的鳴叫聲,之後公鳥會有餵食母鳥的行為出現,這表示配偶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築巢於樹洞內

東玫瑰鸚鵡

dd

中 文 名: 東玫瑰鸚鵡
俗名別名: 七草
英 文 名: Eastern Rosella
拉丁學名: Platycercus Eximius
地理分布 東玫瑰鸚鵡分布在澳洲的東南部、塔斯馬尼亞及鄰近的一些小島內。
繁殖方式 卵生
一窩約有4-6顆卵孵化期約需18天,母鳥獨自孵雛,一天離巢2-3次讓公鳥餵食,幼鳥孵出後前10天由母鳥獨自餵食,之後公鳥也會幫忙餵食雛鳥,幼鳥約33天后羽毛長成, 在與親鳥相處一個月後即會離巢。
食性 種子、漿果、穀物、水果、花朵、花密、昆蟲等

東玫瑰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東玫瑰鸚鵡(七草)是較常見的澳洲長尾鸚鵡之一,價位不高,是許多剛開始嘗試飼養澳洲長尾鸚鵡時經常選擇的種類,身上的羽色十分鮮艷,母鳥頭部與胸前的紅羽比公鳥的羽色暗,面頰白色的部分呈淡灰色,頭頂則有一點綠色,而公鳥的紅羽為鮮紅色,面頰純白色,頭頂紅色無綠色參雜,野外數量穩定,全世界約共超過50萬隻,有3種亞種 ,也是發展出最多變種的玫瑰鸚鵡。
東玫瑰鸚鵡是國內與國外相當常見的玫瑰鸚鵡,價位依各類不同羽色的變種而有不小差異,適應環境後即相當強壯, 也會變的十分活潑有活力,喜愛洗澡,最好能為它們作定期的驅蟲, 提供小樹枝或玩具供它們啃咬,不適合養在小籠子裡。
體形尺寸 30cm~33cm
習性 東玫瑰鸚鵡喜愛棲息在開闊的林地、各種林地、河流旁的森林、森林邊緣地帶、草原、尤佳利樹林、灌木叢、農地等,多是年雨量400公厘以上,海拔1250m以下的地區,一般成對或一小群約8至20隻左右聚集活動,在繁殖期結束時到初春這段時間偶爾可見較大群的聚集,常與深紅玫瑰鸚鵡(紅草, Crimson Rosella)、蒼頭玫瑰鸚鵡(褪草,Pale-headed Rosella) 以及紅腰鸚鵡(美聲,Red-rumped Parakeet)聚集;有時會到農田或果園覓食,而造成農民的嚴重損失,繁殖期通常在7-3月間, 主要築巢於樹洞中,尤其喜愛尤佳利樹,但也常築巢於籬笆上、電線桿上、兔子的洞穴、白蟻洞與食蜂獸的洞穴中,一旦築巢,公鳥會盡力保護巢穴以防入侵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