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塞曼

P.塞曼

) 全名:彼德·塞曼 貢獻:塞曼效應

目錄

個人簡介

塞曼(PieterZeeman)1865~1943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全名:彼德·塞曼國籍:荷蘭獲獎理由:在研究磁性對輻射現象的影響所作的特殊貢獻學歷:1893年獲得荷蘭萊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貢獻:塞曼效應

個人成就

塞曼效應(英語:Zeemaneffect),在原子物理學和化學中的光譜分析里是指原子的光譜線在外磁場中出現分裂的現象,是1896年由荷蘭物理學家塞曼發現的,隨後荷蘭物理學家亨德里克·洛倫茲在理論上解釋了譜線分裂成3條的原因。這種現象稱為“塞曼效應”。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很多原子的光譜在磁場中的分裂情況非常複雜,稱為反常塞曼效應(anomalousZeemaneffect)譯註。完整解釋塞曼效應需要用到量子力學,電子的軌道磁矩和自鏇磁矩耦合成總磁矩,並且空間取向是量子化的,磁場作用下的附加能量不同,引起能級分裂。在外磁場中,總自鏇為零的原子表現出正常塞曼效應,總自鏇不為零的原子表現出反常塞曼效應。塞曼效應是繼1845年法拉第效應和1875年克爾效應之後發現的第三個磁場對光有影響的實例。塞曼效應證實了原子磁矩的空間量子化,為研究原子結構提供了重要途徑,被認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利用塞曼效應可以測量電子的荷質比。在天體物理中,塞曼效應可以用來測量天體的磁場。塞曼效應也在核磁共振頻譜學、電子自鏇共振頻譜學、磁振造影以及穆斯堡爾譜學方面有重要的應用。
原子(含電子,質子,中子)-內部結構模型圖原子(含電子,質子,中子)-內部結構模型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