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o[德國歌手]

Nico[德國歌手]
Nico[德國歌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Nico(本名Christa Paffgen,1938年10月16日-1988年7月18日)是一位德國歌手與流行音樂歌曲作者,也是一位時裝模特兒與演員。她是與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樂團合作的歌手之一。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NicoNico
1964年,Nico結識BrianJones,並通過他認識了滾石的經紀人AndrewLoogOldham,隨後錄製她第一張正式唱片,“I’mNotSaying”,由JimmyPage擔綱製作。同年,在義大利,Nico邂逅阿蘭德隆,並且兩人有一個孩子,Nico為孩子取名Ari。

後Nico返回紐約,重又從事模特工作,同時在第五十五大道上的BlueAgelLounge駐唱。不久,Nico與BobDylan在巴黎相識,Dylan為她作的歌I’llKeepItWithMe後來出現在Nico著名的ChelseaGirl中。Dylan把Nico引見給AndyWarhol,Andy讓Nico來主演他和PaulMorrisey的實驗電影。Nico告訴Andy:“我想唱歌。”於是便有了Nico&TheVelvetUnderground。Nico停止模特職業,隨樂隊巡演一年。在這張專輯的FemmeFatale,AllTomorrow’sParties和I’llBeYourMirror中都有Nico的歌聲。

早在經典的黃香蕉唱片之前,Nico已開始走另一條路,她自己的路。LouReed和JohnCale因為她而互相嫉妒,Nico則已在傳奇性的DomClub唱歌,彼時與她在一起的人曾有TimHardin,TimBuckley,RamblinJackElliot,甚至包括TheVelvets的三位成員,以及16歲的JacksonBrowone。Nico的基調已確定,長長的催眠般單調的嗓音,以及,被稱為“NicoFromtheGraveLook”的低聲呻吟、高顴骨、濃妝。JohnCale為她製作了三張唱片。

1969年,Nico在義大利認識了導演PhilippeGarrel,接下來的五年里,她與這位導演合作了十部影片。七十年代末,Nico失去了她的經紀人兼朋友LutzUlbrich。

1981年,Nico遷至倫敦,錄製了唱片TheDramaofExile。接下來的一段時期里,Nico嗜煙嗜酒,並常顯得緊張脆弱。

1985年,Nico出版唱片CameraObsura,仍由JohnCale製作,一些年輕的聽眾視她為回歸的朋克女皇。

1988年7月18日,Nico前往Ibiza騎車旅行,有人發現她連車倒帶路邊不省人事,隨即送她到CannesNisto醫院,晚上8點,Nico死於腦部大量出血。Nico的骨灰埋在柏林的GrunewaldForest,與她的母親相鄰。

主要作品

專輯《ChelseaGirl》(切爾西姑娘)。

人物評價

聽Nico歌唱,算不得是很愉快的事,她徑直地嘶鳴,仿佛孤伶伶站在雪山一角,一生中大大小小的喜怒哀樂都不能讓她在臉上顯露痕跡。不著痕跡的臉,本身便是固執與孤寂。

我只聽過“ChelseaGirl”與“Desertshore”。初聽時便驚訝,Nico那高調的寒冷,那毫不動容的漠然態度,她大理石一樣喪失溫度的臉部線條,都讓我感受到一種明亮,去到遙遠的天空,一片茫茫的白。,但是清冽冰涼的陽光,依然是陽光。

無疑“ChelseaGirl”被很多人奉為經典,但我偏愛“Desertshore”,JohnCale為她製作的唱片之一。封面上一片綿延的沙漠,身著白色衣褲的小男孩牽了一匹白馬,馬上側身坐了一個同樣白衣的女人,天空的藍色淡得幾乎看不出。並不懂她在唱什麼,人內心的獨白、私語與幻想永不可測。只是在Nico的歌聲中,如果仰起頭,閉上眼,總覺得有光籠罩在臉上,沒有刺目的熱量,僅僅是一片光。

8首歌,28分51秒,時間很短,然而足以在時光中刻下一道深深的紋印,似山岩在暴風中張開的裂縫。

弦樂迴腸盪氣,或許正是Nico離我那么遙遠,她的氣息才得以從一片薄薄的CD中向我襲來,如同在浩淼大海上一個小島,有人舉辦了一次冷場然而精彩的時裝秀,時空相隔的觀眾只能通過記錄去揣測。“TheFalconer”的前奏乍一聽象TheBeatles,但又不象的,Nico的腔調深沉而不多變,鋼琴的插入讓曲風輕鬆了一些,她在唱什麼,夜晚教堂的燭光與風笛,還是死亡進行中天使翅膀振動的音波。

意外地Nico會在歌里唱起一個孩子,她的onlychild。獨唱,高音伴唱,一個個音節拖延。也許是她的回憶,也許是她添加的幻想,但她的角色依然不像一位母親,而只是一個女人。

整張唱片的亮點,是1分9秒的“LePetitChevalier”,幼童的喃喃言語,出現在“MyOnlyChild”之後。孩子的柔軟和坦然簡直要融化人們在塵世備受磨練的心臟。

“Afraid”,舒暢的鋼琴近乎搖籃曲,Nico的嗓音變得柔和了,她並不害怕,她只是在擔心,擔心良辰美景的消逝,擔心走到盡頭時形隻影單,風中卻依然有花香。“Mutterlein”則像一場災難,讓人心慌意亂,張望四周卻已無處可逃。

這樣一個女人,她不是鬥士,也非千嬌百媚,但是她始終倔強,她表達的不是拒絕也不是接納,死與生這兩個端點在她的眼中沒有什麼異樣。照片中的她,一向神色平靜,一雙不會說話的眼睛睜得很大。我想這不是一個能用暴戾或天真來形容的女人,她沒有猜疑的心,但也不要指望她會習慣解釋。

音樂無處不在。在每個已結束的和尚未到來的年代裡,總會有人,在愛與不愛之間,在捨棄與獲取之間,烙下一些那個年代的印章。他們孤獨而驕傲,脆弱而不拒絕毀滅。高處璀璨的燈火寒冷闌珊,有的人來,有的人走,後來的芸芸眾生便隔岸觀望。Nico的臉不會變得更清晰了,她的悲傷和極樂已經終結。傾聽的人都在傾聽,即便那是徒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