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phema屬

Neophema屬

Neophema Neophema

鮮紅胸鸚鵡

dd
中 文 名: 鮮紅胸鸚鵡
英 文 名: Scarlet-chested Parrot
拉丁學名: Neophema splendida
地理分布 分布面積廣大,棲息在澳洲中南部,範圍東從昆士蘭的西南部、新南威爾斯西部、維多利亞西北部經北省南部與南澳大利亞西至西澳大利亞東南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一窩產3-6顆蛋,母鳥只有被公鳥餵食的時候才會離巢,孵化期約18天,30天后羽毛長成。7-8周時即會離巢獨立活動,若將幼鳥抓出手養,一年可望能繁殖好幾窩
食性 主要以草類種子為食

鮮紅胸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在野外的澳洲草原鸚鵡(Grass parakeet,Neophema)中,鮮紅胸鸚鵡(光輝)是屬於數量稀少的種類,然而籠養的數量也很少,澳洲人工飼養的數量約只有1萬隻,野外的數量更是只介於5千隻至1萬隻上下;它們是相當溫馴的草原鸚鵡,不太怕人,常可接近觀察或餵食,母鳥的羽色較暗,公鳥胸前有鮮紅色的羽毛,母鳥則無,幼鳥約於在4個月大時羽毛的顏色就很接近成鳥,但須2年才能有成鳥般鮮艷亮麗的羽色,有多種顏色的變種。
籠養鳥叫聲柔和悅耳,不會吵人,剛飼養時對於寒冷與潮濕的天氣較敏感,很快能適應新環境及飼主,飼主最好能定期地為它們除蟲,與一般草原鸚鵡一樣,它們也喜歡到地面上活動,食物的供應主要以各種混合種子與穀物為主,新鮮的青菜水果也應適量供應
體形尺寸 20cm
習性 鮮紅胸鸚鵡主要棲息在乾燥的澳洲內陸地區,喜愛在開闊的林地及草原活動,平時多成對或10-20隻成群活動與覓食,主要以草類種子為食,大部分都在地面上覓食,覓食時十分安靜,牠們鮮少到水源區喝水,因為所需的水分主要都由露水或植物中的水分獲得,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繁殖期主要介於8月至1月間,但可能發生在任何季節,通常好幾對會一起築巢在同一顆樹上,而彼此的巢穴距離都很相近, 牠們偏愛築巢於尤佳利樹的樹洞中,以小樹枝、樹葉、羽毛、木屑鋪於洞穴中。

柏克氏鸚鵡

dd

中 文 名: 柏克氏鸚鵡
俗名別名: 秋草
英 文 名: Bourkes Parrot
拉丁學名: Neophema bourkii
地理分布 分布地區從昆士蘭西南部深入新南威爾斯西部地區經澳洲中部一直到西澳大利亞的最北部及一些內陸地區。
繁殖方式 卵生
母鳥一窩產4至6 顆蛋,幼鳥約18天后孵化,母鳥育雛期間一天只會離開巢穴一 次讓公鳥餵食,幼鳥約4周后羽毛長成離巢,但仍會被公鳥繼續餵食兩個星期。
食性 主要在地上找尋各類草類種子與嫩芽為食

柏克氏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伯克氏鸚鵡(秋草)是常見且可愛的草原鸚鵡,安靜、溫和與友善的個性很適合做為家庭寵物,體型約和一般大頭(虎皮鸚鵡)一樣大,容易飼養與繁殖,個性相當溫馴與和善,聲音柔細悅耳,能和平地與其他體型差距不大的鳥類共處,是入門者相當理想的選擇;別於一般草原鸚鵡(Neophema),它們是唯一主要羽色非綠色的種類,而且無法與同屬的鸚鵡雜交,母鳥前額的藍色羽毛明顯較公鳥少,翅上的藍色分布較少,喉部粉紅色較少,母鳥的體型與頭部也比公鳥小,幼鳥的約在8個月大時羽色會發展至成鳥一樣,它們養鳥業中已發展出多 種不同顏色的美麗變種。
伯克氏鸚鵡是容易照料的鸚鵡,很快即能適應周遭環境與天氣,而且適應之後會相當強壯,但仍需防範太冷與過度潮濕的氣候變化,它們喜歡飛行,最好能飼養在大的籠子內或是鳥舍中,由於生性溫和友善,可以與其他體型相當不具攻擊性的種類一起飼養於較大的籠舍裡面,籠養鳥安靜,沒什麼破壞力,傍晚時會顯的較活潑一點 ,由於它們喜歡待在地面上所以定期的除蟲措施會對其健康較有幫助。
繁殖伯克氏鸚鵡很容易,它們是相當良好稱職的父母親,所以也常 被用來當代理父母來孵化養育其他種類的幼雛,非專業繁殖者不建議使用群養繁殖的方法;它們相當地多產,剛剛撫育完一窩幼鳥後很快會開始準備下一胎,所以須小心觀察有無難產的現象,繁殖期間可多提供一些蛋類食物、蔬果與一些穀類食物。
體形尺寸 19cm~22cm

習性 在30年代時,伯克氏鸚鵡的數量曾一度危急,但在今日是常見的鸚鵡,常可於相思樹林、尤佳利樹林、灌木叢與一些河邊的林地中發現牠們的蹤跡,通常都是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但在長期乾旱時會有大群甚至上千隻聚集在水源地的情形,一般都在晨昏時刻覓食,主要在地上找尋各類草類種子與嫩芽為食,在天亮前與日落後才會到水源區喝水,日落後會開始顯得比較活躍;繁殖季節大約在8月至12月間,喜愛築巢在1至3公尺高的樹洞內,雄鳥求偶時會貼近母鳥拍打雙翼與搖動尾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