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級攻擊型核潛艇

麥克級攻擊型核潛艇

麥克級攻擊型核潛艇,是具有較強作戰能力的攻擊型核潛艇。M級先由第16中央設計局設計,後改由第18中央設計局(後來的“紅寶石”)進行設計。總設計師是H·A·克利莫夫,後由Ю·H·科爾米利曾擔任。

潛艇概況

麥克級攻擊型核潛艇 M級為西方給該級艇起的Mike級(中文音譯為“ 麥克”級)叫法的簡稱。其實該級艇在蘇聯國內稱為685型或“魚翅”級,也屬於 前蘇聯第四代攻擊型核潛艇。該級艇十分著名,在設計建造時採用了10多項新技術,建成服役後表現出色,其中一艘艇被前蘇聯政府授予“共青團員”的稱號。其實M級艇真正的成名在於這艘“共青團員”號的沉沒,知道這個名字的人比聽過M級的人要多。
M級共有2艘,在 北德文斯克市的北方機械製造企業代號為402造船廠建造,首艇於 1978年4月22日正式開工,1983年5月下水,1984年8月至1988年7月間進行了海試,1988年9月13服役。

艇型介紹

M級應歸於鯨魚型水滴型艇體,艇首圓鈍,中間一段很長的平行中體,尾部尖瘦。這種布局使艇內空間更大,艇首魚雷發射管便於布置。艇首下方為圓柱首聲吶罩。首部還設有水平舵,比較靠前,使用時會影響首聲吶工作。艇體中部外側設有少量的流水孔,可減小流體噪音。艇尾設有“十”字型操縱面,其中水平舵兩端還設有輔助推進裝置。尾端為一具7葉斜 螺鏇槳。指揮台圍殼較長,採用機翼狀流線形,設在艇體中部偏前處。艇體由鈦合金建造,採用雙殼體結構,並且在S級的基礎上,加大了內殼與外殼間的間距,這樣既減小了艇內機械振動噪音向外傳播,增加了潛艇的安靜性,又減小了受到攻擊時對艇內的破壞。耐壓殼內分為7個艙室,由首至尾為蓄電池艙和魚雷艙,居住艙,指揮艙,反應堆艙,輔機艙,主機艙,推進電機艙。在指揮台圍殼內設有 漂浮救生艙

麥克級技術參數

外形尺寸:長117.5米,寬10.7米,吃水8米。
排水量:水上5700~5880噸,水下8500噸。
航速:水下38節。
潛深:1000米(創世界之最)。
人員編制:64人。
動力裝置:2座液態金屬冷卻 核反應堆,冷卻劑採用鉛—態金屬,使反應堆功率更大,熱功率為190兆瓦。推動1台蒸汽輪機,產生60000馬力的功率。另外,艇上還有2台獨立式蒸汽渦輪發電機組,功率為2000千瓦,1台功率為500千瓦的應急柴油發電機組和1組蓄電池組。
武器裝備:2具533毫米和4具650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飛彈、魚雷和布放水雷。艇上搭載的武器包括SS-N-21巡航飛彈,SS-N-15、SS-N-16反潛飛彈,魚雷和水雷。
電子設備:裝備有搜尋雷達, 導航雷達,綜合導航系統,綜合衛星通信系統,電子對抗設備。聲吶有“奧里加”型主/被動聲吶以及拖曳陣聲吶。指揮艙內的戰鬥情報系統在集各類信息後,可對潛艇的操縱和作戰進行控制。艇上還裝備有各類無線通信裝置和內部通信系統,便於在封閉環境下與外界和艇內各艙間的聯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