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超聲心動圖

M型超聲心動圖

M型超聲診斷儀(也稱超聲心動圖儀)能將人體內某些器官的運動情況顯示出來,主要用於心臟血管疾病的診斷。探頭固定地對著心臟的某部位,由於心臟規律性地收縮和舒張,心臟的各層組織和探頭之間的距離也隨之改變,在屏上將呈現出隨心臟的搏動而上下擺動的一系列亮點,當掃描線從左到右勻速移動時,上下擺動的亮點便橫向展開,呈現出心動周期中心臟各層組織結構的活動曲線,即M型超聲心動圖。

基本信息

概述

作用

M型超聲診斷儀(也稱超聲心動圖儀)能將人體內某些器官的運動情況顯示出來,主要用於心臟血管疾病的診斷。

功能

二維灰階成像、M型超聲心動圖、彩色都卜勒血流成像等。胎兒超聲心動圖新技術還包括組織都卜勒成像、血流增強技術、時間—空間相關成像技術、斷層超聲成像技術、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和速度向量成像技術等。

適應證

M型超聲心動圖適用於懷疑或確診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禁忌證

一般無特殊禁忌證。

準備

向患者介紹本檢查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取得患者的合作。

原理

M型超聲心動圖M型超聲心動圖
輝度調製型中加入慢掃描鋸齒波,使光點自左向右緩慢掃描,形成心臟各層組織收縮及舒張的活動曲線。
心臟是一個大器官,超聲一個切面觀察的波群不可能反應整個心臟情況,因此常把超聲檢查分為若干個波群來觀察。常見的波群有:
(1)心底波群(即四區):主要觀察主動脈及左心房。
(2)二尖瓣波群(包括三區及二區):主要觀察二尖瓣及左右室的活動情況。
(3)心室波群(一區)。
(4)三尖瓣波群。
(5)胸骨上窩心底血管波群。

方法

儀器調節

深度比例常用1∶2,幼兒1∶1。光點掃描時間4s或5s,須放大觀察時用2s或2.5s,弧形掃查時用8s或10s。心電、心音與心動同時套用時,必須調至三者同步。

部位檢查

與二維超聲心動圖相同,先行二維超聲心動圖檢查,然後用取樣線轉換為M型超聲心動圖。

心臟檢查

M型超聲心動圖M型超聲心動圖
(1)4區(心底部)檢查方法:4區~2b區均以胸骨左緣左室長軸斷面圖為基礎。
①4區的取樣線通過主動脈、左房,解剖結構自前至後(示波屏為自上而下)為胸壁及右室前壁(無運動之回聲),右室流出道、主動脈根部(前壁、後壁兩條平行運動回聲,收縮期向前,舒張期向後,主動脈腔內有主動脈瓣回聲,收縮期開放,舒張期關閉),左房腔及左房後壁。
②測量法及觀察內容:有主動脈瓣回聲為主動脈根部標準部位。
A.測主動脈根部舒張末期(指同步顯示之心電Q波開始處,下同)的內徑,即從主動脈根部前壁回聲上緣到後壁回聲上緣。主動脈壁增厚或夾層動脈瘤應分別測量外徑及內徑。
B.測主動脈瓣開放幅度,即右冠狀動脈瓣(上瓣)回聲下緣到無冠狀動脈瓣(下瓣)回聲上緣之垂直距離。
C.分別測左房收縮及舒張末期內徑,即在心電T波與R波對應點主動脈根部向前運動達頂點處,從主動脈後壁回聲下緣至左房後壁回聲上緣之垂直距離。④觀察主動脈瓣回聲有無增強、多重反射、絨毛狀附著物,運動形態,左房腔有無異常回聲團,回聲團形態、大小、活動性與左房壁的關係及各種測量數據。
(2)3區(二尖瓣)檢查法
①取樣線通過二尖瓣前瓣瓣尖,探及呈“M”形快速運動之二尖瓣前葉回聲。從前到後的解剖結構為胸壁及右室前壁、右室腔、室間隔、左室流出道、二尖瓣前葉、左房後壁(或過渡區)。
②測量法及觀察內容:M型心動超聲圖二尖瓣區E峰A峰FG段CD段
A.二尖瓣前葉運動幅度:二尖瓣曲線最低點(C點)之上緣到最高點(E點)之上緣之垂直距離(以下測幅度均同此法)。
B.二尖瓣前葉舒張早期關閉速度(EF速度)沿E至F段畫一向下延長線,沿E點向右畫一水平線,取相當1s之一段長度,在1s線末段畫一向下垂直線,與EF延線相交於一點,測量此點以上之垂直線長度,即為EF速度(mm/s)。以下凡測回聲速度,方法同此。
C.二尖瓣最大開放速度,即DE速度;
D.二尖瓣關閉速度,即AC段速度;
E.二尖瓣前葉A峰速度,即A點至C點之垂直距離;
F.二尖瓣前葉A峰/E峰比值,即A峰幅度/CE幅度;
G.左室流出道寬,二尖瓣前葉C點到室間隔左室面之距離;
H.觀察二尖瓣回聲(內容同主動脈瓣)。注意前葉後有無回聲團,左室流出道內有無絨毛狀回聲。
(3)2a區(二尖瓣前後葉)檢查法
①取樣線通過二尖瓣前後瓣的瓣尖,從前到後之解剖結構為:胸壁及右室前壁、右室腔、室間隔、左室腔,左室腔內有二尖瓣前後葉、左室後壁。
②測量法及觀察內容:二尖瓣前葉E峰到後葉E峰的距離,即二尖瓣前後葉間最大開放幅度;A峰到A峰的距離,即二尖瓣在舒張末期的開放幅度,如CD段向左房方向運動,測量CD段運動的幅度。觀察二尖瓣前後葉有無異常運動。如收縮期、舒張期有無震動運動,後葉與前葉同向運動等。
(4)2b區(右室、室間隔、左室)檢查法
①取樣線通過顯示有二尖瓣腱索的左室,從前到後之解剖結構為:胸壁及右室前壁、右室腔、室間隔、左室腔(左室腔內有二尖瓣腱索或二尖瓣前葉片斷回聲)、左室後壁。
②測量法及觀察內容:
A.右室內徑:測舒張末期右室前壁內膜回聲下緣至室間隔右室面回聲下緣之垂直距離。如室隔肥厚,應測右室前壁與室隔右室面間的距離。
B.室間隔的測量:
a.厚徑,包括舒張末期厚徑和收縮末期(室間隔收縮期向下運動達頂峰處)之厚徑,均為右室面回聲上沿至左室面回聲上沿之垂直距離。可用下述公式計算收縮期厚徑增加率:(收縮期厚徑-舒張期厚徑)×100/舒張期厚徑。
b.收縮運動幅度:舒張期至收縮期室間隔向下運動之幅度。
c.收縮速度:室間隔收縮期向下運動回聲之速度。
C.左室:
a.舒張末期內徑:即舒張末期,室間隔左室面回聲上緣至左室後壁心內膜回聲上緣的垂直距離。
b.收縮末期內徑,即左室後壁收縮期向前運動達頂峰處心內膜回聲上緣至室間隔左室面回聲下緣之垂直距離。
D.左室後壁:
a.收縮期運動幅度,即心內膜回聲於收縮期開始向前運動至達頂點之垂直距離。
b.收縮期最大運動速度,即心內膜回聲於收縮期向前運動的速度。
c.舒張期最大運動速度,即心內膜於舒張期從向前運動頂點轉向後運動至最低點的速度。
d.厚徑,即測舒張末期時後壁心內膜回聲上緣至心外膜回聲上緣之距離。
E.觀察內容為室間隔,左室後壁運動形態,前、後心包區有無無回聲區,左室內於舒張期有無異常雲絮狀回聲團,各種測量數據。探及心尖部時,可見左室腔小,其內僅有乳頭肌回聲,無二尖瓣及腱索者為1區,以觀察左室有無擴大。
(5)5區(三尖瓣)檢查法:
①以胸骨旁右室流入道長軸圖、主動脈短軸圖、胸骨旁或心尖四心腔圖為基礎,取樣線通過三尖瓣前瓣,從前向後之解剖結構為:胸壁及右室壁、右室腔、三尖瓣前葉、右房。
②測量法及觀察內容:與二尖瓣前葉所測部位及觀察內容相同。
(6)區(肺動脈瓣)檢查法
①以胸骨旁右室流出道長軸圖、肺動脈分叉長軸圖為基礎,取樣線通過肺動脈瓣,從前到後的解剖結構為:胸壁及右室前壁、右室流出道、肺動脈瓣。
②測量法:舒張期e~f速度,右房收縮引起之a波深(幅度),肺動脈瓣開放速度(b~c速度),開放幅度(b~c幅度)。

注意事項

1.建議對超聲心動圖的圖像質量進行評價。對圖像不清晰或無法顯示某些切面圖像者,應在報告中予以說明。
2.危重患者的超聲心動圖檢查,建議儘可能在床旁進行。成人M型超聲心動圖正常參考值

正常參考值

左房內徑男26.77±2.96mm女27.31±2.33mm
左室內徑舒張末期男49.10±9.80mm女43.30±4.20mm
收縮末期男28.60±5.20mm女28.80±5.40mm
右房內徑男14.0(6.8~28.33)mm女13.9(5.5~21.2)mm
左室流出道內徑男28.6±4.1mm女27.2±3.3mm
右室流出道內徑男28.9±2.4mm女28.2±2.2mm
主動脈根部內徑男27.1±2.6mm女26.2±1.9mm
左室後壁厚度收縮末期男14.4±2.0mm女12.3±1.8mm
舒張末期男9.1±1.1mm女9.0±1.1mm
室間隔厚度男9.85±0.30mm女9.32±1.20mm
右室壁厚度男4.4±0.4mm女4.1±0.6mm
左室後壁振幅男12.0±1.6mm女10.8±1.4mm
主動脈根部上升速度男41.2±6.6mm/s女34.4±8.9mm/s
主動脈根部下降速度男72.0±6.7mm/s女60.3±3.9mm/s
每搏做功指數男47.2±4.7ml/m2女45.3±4.8ml/m2
均值46.5±4.87ml/m2
射血分數男68±4.8%(0.684±0.048)女68.8±4.5%(0.668±0.045)
均值68.5±4.7%(0.685±0.047)
二尖瓣口面積4~6cm2
主動脈瓣口面積2.5~3.5cm2
三尖瓣口面積﹥10cm2
肺動脈瓣口面積2.5~3.5cm2

檢查項目

時相分辨力

二維超聲雖然圖像清晰,方位分辨極佳,能顯示各個結構的形態、輪廓、走向、連續關係與活動狀態,但由於每秒成像僅8~25幀,兩幀間隔約40~125ms,對感興趣區的取樣率甚低,故時相分辨力欠佳。而M型曲線檢查時的聲束方向不變,感興趣區集中於一條線上,取樣頻率等於脈衝重複頻率,每秒可達兩千次以上,間期觀察以個位數毫秒計,故時相分辨力極高,能區分心臟結構活動時相的微小差異。

心臟結構

M型曲線的X軸與Y軸分別代表時間和距離,故由曲線的活動軌跡及其斜率能準確了解室壁與瓣膜的動態和速度,如①顯示正常室間隔中下段收縮期向後,舒張期向前,與左室後壁呈逆向活動,有一定規律,②房室瓣與半月瓣的開放和關閉速度、活動幅度大小以及射血時間長短等項指標的測定。這些均系M型超聲心動圖的強項,非其他方法所能替代,故應予以重視,深入地進行研究。

心腔容量

由於M型曲線能清晰顯示心內膜的位置與動態,準確計測收縮末期與舒張末期左室前後徑的大小,進而估計心腔容積,是臨床上一種行之有效的傳統方法。隨著聲學定量(AQ)技術的出現,儀器能快速自動勾畫心內膜邊緣並測量其前後徑的長度,實時計測心腔每一瞬間(包括收縮末期與舒張末期)的容積,推算出每次心搏量與每分鐘輸出量,這對及時了解心功能變化有重要意義。

造影劑流線

進行聲學造影時,在M型超聲心動圖上可以看到代表血流內微氣泡活動軌跡的流線,其斜率即微氣泡的運行速度。有作者觀察發現收縮期肺動脈瓣口微氣泡的斜率與右室壓力成正比;亦有證實氣泡流線速度與紅細胞後散射都卜勒頻移速度高度相關(r=0.98)。從理論上看,微氣泡和紅細胞在心血管腔內與血液系同步活動,由微氣泡流線直接測得的血流速度,應比由快速傅立葉轉換間接推算的血流速度更為可靠,故臨床上可藉助微氣泡流線的斜率監測與矯正都卜勒的測值。

瓣葉顫動

由於二維超聲幀頻在25次/s以下,不可能觀察振動頻率超過百次的二尖瓣高速顫動;而M型超聲心動圖對感興趣區的掃描線數在2000條/s以上,瓣膜的每次振動可由10個左右的取樣點進行顯示,故當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舒張期返流血液衝擊二尖瓣前葉或因腱索斷裂導致二尖瓣尖端游離而出現收縮期高速顫動時,M型曲線上能清晰地觀察到此種速度極快、幅度大小不一的波紋,這對估計瓣膜病變程度和血流動力學變化有較大的意義。

心律失常

二尖瓣M型曲線反映左房與左室間壓力差的變化,由曲線的形態可以間接推斷心律有無異常。第一度房室傳導阻滯時AC段上有一停滯的B點。第二與第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時A峰、E峰順序錯亂,分別出現於P波與T波之後。交界區心律時心率緩慢,E峰間距相等,但A峰則消失。心房撲動與心房顫動時E峰的間距各不相同,但心房撲動時E峰後出現的波動幅度較高,整個舒張期波動的數目較同期的心房撲動數目少一個;而心房顫動者E峰後的波動數目與幅度寬窄均無規律。

與都卜勒頻譜

由於都卜勒頻譜和M型瓣膜曲線所代表的是同一血流所產生的動力學變化,故二尖瓣口都卜勒頻譜和二尖瓣M型曲線上的A峰與E峰的出現時間、方向、幅度和波形寬度非常相似;二尖瓣曲線DE斜率和都卜勒E峰的血流速度、主動脈瓣曲線K點開放時的斜率和五腔圖上主動脈口血流速度密切相關,這些均有內在聯繫。臨床上藉此可互相佐證,探討都卜勒頻譜和M型曲線的關係。在一些尚無都卜勒儀器者,也可由M型超聲心動圖曲線的形態深入了解血流動力學的變化。

血液返流分流

M型彩色都卜勒上左室流出道的血流方向、起止時間及其與二尖瓣開放的時間關係,對判斷有無主動脈瓣返流和室間隔缺損由右向左微量分流有重要價值。當主動脈瓣返流時在二尖瓣波群上可見彩色血流線在主動脈瓣關閉之後,二尖瓣開放之前,由室間隔處向下直指二尖瓣曲線的DF段,有時這種彩色血流能在二尖瓣前側持續顯現於舒張全期,流線方向是由左上向右下。而在室間隔缺損伴微量由右向左分流時,於等長舒張期在左室流出道出現少許彩色流線,時間短暫,止於E峰之前,流線方向也是由左上向右下。

產生機制

M型超聲心動圖可與心電圖、心音圖及心內壓曲線同步顯示,在探討心音產生機制方面有重要作用。例如二尖瓣關閉(相當於二尖瓣曲線的C點)出現第一心音;主動脈瓣關閉(相當於主動脈瓣曲線的G點)產生第二心音,且心音的強弱與瓣葉關閉時其間的距離有密切關係;第三心音位於M型曲線E峰之後和脈衝都卜勒E峰的峰尖,可能為舒張早期左房血流進入左室,衝擊心壁所引起;第四心音與A峰同步,與舒張晚期心房收縮、主動排血、再次推起二尖瓣有關;而二尖瓣狹窄時的開瓣音恰當二尖瓣曲線的E峰,系因瓣葉由後側迅速前移,形成氣球樣膨出,引起瓣葉振動所致。

臨床意義

二維組織都卜勒圖像對顯示室壁運動及心律失常興奮點有所幫助,如能結合M型組織都卜勒曲線進行觀察,由於每秒取樣掃描線大大增加,故能準確掌握室壁在心動周期的等容收縮期射血期等容舒張期快速與緩慢充盈期及心房收縮期等不同時相中的活動規律,了解心壁各層在收縮期跨壁速度梯度的差異;通過觀察心肌運動的先後順序而了解室性早搏患者心電活動的異常興奮點,確定預激綜合徵患者的心室預激區;在束支傳導阻滯和安裝有起搏器的患者可以發現異常的心室去極化的位置及時間先後程式。這些資料對確定心律失常的原因和起搏點的位置將有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