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Corner

Happy Corner

中文譯為“磨柱”,又被稱為阿魯巴(台灣)或Happy Corner(香港),是一種在東亞地區男性學生之間很受歡迎、用來虐待或開玩笑的團體遊戲。

基本信息

Happy Corner,中文譯為“”,又被稱為阿魯巴(台灣)或Happy Corner(香港),是一種在東亞地區男性學生之間很受歡迎、用來虐待或開玩笑的團體遊戲。

Happy CornerHappy Corner

挪威的中國小也有類似的遊戲,被稱為“stolping”或“gjelling”。

名稱由來

在此種遊戲在不同地區幾種不同的名稱中,“Happy Corner”的起源是比較沒有爭議,它單純是源自生日快樂歌《Happy Birthday》的一種變體,但關於台灣所使用的稱呼“阿魯巴”(Aluba,帶有點日語發音的感覺),起源則有點曲折。在早期,台灣的年輕學子間就曾見過零星的類似遊戲出現,但當時此遊戲並沒有比較明確的命名,只有像是撞柱仔之類的俗稱,或是根據遊戲時使用的對象工具而有像是上樹上柱上窗上飲水機或乃至於上某人之類的稱呼。後來在解嚴前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學生在玩這個遊戲時,用台灣話群呼:“乎死(台語中發音類似“四”)啦!”當時因為該群學生中有一位剛得知阿拉伯文的“四”讀作“阿魯巴”(arba'atun)遂呼之,登時一呼百應,乃成該群學生後來遊戲時的代號隱語。此種用法其後逐漸傳開,乃成“阿魯巴”一辭的主要意涵,其對於台灣民眾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越實際存在的中美洲島嶼阿魯巴。

手段

多名同學把一名男生抬起,然後以硬物來玩弄其下體,包括在柱上磨擦:在香港,這些行為通常稱為“con人”,“被人con”和“磨柱”。台灣則為“阿”與“被阿”。亦有將二人同時抬舉,彼此下體互相撞擊(但男女生組合這種賞心樂事通常不會發生):香港稱為“X-con”。台灣稱為“對阿”,即“對撞阿魯巴”,又稱作“雙龍會”,也有人稱為“雙十字交乘”。後又發展出將人抬起在灌木叢上磨擦拖行的變種在香港稱為“剪草”,台灣學生則稱之為“草上飛”。將人抬至升降電梯門,再按關門掣,使下體與電梯門互相撞擊,香港稱為“Lift con”。將人抬上大學講堂的座椅上,使下體與椅背磨擦拖行,香港稱為“火車con”。將人倒轉向門梁推,使下體與門梁相撞,香港稱為“Exit con”。台灣稱為“朝天闕”。將下體撞向燈柱,使燈柱失靈,如生日儀式中吹熄蠟燭的過程一樣,香港稱為“吹蠟燭”。將下體撞向腳踏車後輪,並高速旋轉踏板,稱為“風火輪”。在香港男學生宿舍,當一名男宿生生日或被發現初談戀愛時,Happy Corner會是其中一種常見慶祝方式,另加唱歌贈興,歌詞改編自英文的《祝你生日快樂》,歌詞為重覆“Happy Corner to you”四次。在台灣,學生玩磨柱時,通常都會把被罰者的下體撞往樹幹或任何柱狀事物,或以圍繞摩擦的方式戲弄受害者。通常,玩此遊戲的目的往往並非真的要製造被玩弄者肉體上的疼痛或傷害,而是一種群體意識的發揮(集中眾人的力量對付團體中唱反調或說錯話的搗蛋者),用來教訓受害者(以開玩笑的態度),或單純只是一種欺負弱小的娛樂。在廣東,進行這遊戲的方式主要是把被罰者的下體撞往牆角,然後磨擦。很多時候太過激烈的玩法會磨穿甚至磨損褲子,且磨柱側重於磨,而不是撞。

磨柱文化產生的問題

磨柱文化在1990年代在香港的大專界非常流行,特別是作為迎新營的重要活動。有傳指,香港大學於九十年代“con人”時高喊“con you”,實與“Kong U”(香港大學的通俗簡稱)之音雷同,故此文化在香港大學曾盛極一時。更可怕的,是有小部份人把這種遊戲用到兩個不太熟悉的異性同學身上,類似模擬性交。有學生因為拒絕參與有關行為,而被學長批評為“不合作”、“態度惡劣”。有學生因為抵擋不住朋輩的壓力而屈就,造成心理上的創傷。而這個年代的大學生,在性方面亦異常開放。有人指正是因為這種磨柱文化做成的。因此,這種活動受到一些人士的批評,據說會影響其性能力。亦曾有人在報章撰文來批判這種文化。由於這個遊戲危險又含性暗示,2005年1月台灣“教育部”曾發文給各級學校,要求禁止學生玩磨柱,而台灣“國防部”則更早一部於2004年年初就已下令禁止於軍中玩磨柱。至於在香港地區,許多大專院校校園內依然有此文化,特別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2007年12月4日,中國時報報導於台灣發生之因玩阿魯巴造成被害同學受傷而遭控妨害性自主之案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