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1

E11

E11即新興經濟體11國:包括G20國當中的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尼、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等11個國家。

簡介

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在海南博鰲正式開幕,

E11E11

有來自全球的近2000名政要、企業管理者、專家學者、媒體記者等與會。在舉行的論壇新聞發布會上,論壇組織方首次提出“E11”(新興經濟體11國)概念,這11個新興經濟體包括: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尼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綠色復甦泡沫經濟、房價民生、跨國戰略……這些博鰲論壇上的熱詞,正是“後危機時代”中國乃至亞洲經濟面臨新調整的重點所在。

G20中的E11

E11E11

數十年來,新興經濟體(EmergingEconomy)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新興經濟體的相對快速發展更是備受矚目。然而直到目前,對於新興經濟體概念本身,世人尚無一致認可的定義。在最廣泛意義上,一些研究者將“新興經濟體”等同於“開發中國家”。另一些研究者則根據經濟增速、出口增速、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以及信息化發展水平等標準將“新興經濟體”限定於少數開發中國家或地區。第三種界定“新興經濟體”的方法是將數個國家組合成具有特定稱謂的集團,如“金磚四國”。
上述界定方法各有道理,可也存在一定問題。將開發中國家均視為新興經濟體的做法直接導致概念邊界範圍過大,群體特徵模糊不清。而一些現有的新興經濟體界定標準,由於明顯偏重某個或某幾個具體經濟指標,其代表性與說服力有所缺失。“金磚四國”是關於新興經濟體諸多界定中較有影響的一個,

E11E11

但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該概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始作俑者高盛公司的行銷手段,其影響力的擴大不無西方投資銀行

G20中的E11G20中的E11
出於自身利益炒作的因素。鑒於此,我們有必要基於發展中大國的視角對新興經濟體進行更為科學合理的界定。
在借鑑前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兼顧經濟體的系統重要性、代表性和地理平衡等多方面因素,以及考慮到概念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我們對新興經濟體做了界定,並基於該界定,進一步確定了衡量新興經濟體的七個標準:二戰以來具有相對較高的經濟成長率;具有相當的經濟規模和人口總量;目前具有中
E11E11

上等或中下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不在公認的已開發國家或最不已開發國家之列;具有較高的經濟開放度;具有較為廣泛的代表性;具有較小爭議性。
經過分析與比較,我們發現,20國集團(G20)中的11個開發中國家(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尼、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即E11),相對而言最能滿足上述七項界定新興經濟體的標準。並且E11作為一個整體,已經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領土作為國家的生存空間,是影響國力的基本因素,E11的領土總面積占世界的36.73%。2008年E11人口總量占世界的51%,2009年E11的GDP總量占世界

E11E11

的22.1%。在經濟成長方面,E11的表現非常突出。此外,E11還是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參與者。2008年與E11相關的國際貿易,占世界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的23.2%,進口總額的19.8%;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13.2%,進口總額的16.9%。在國際投資頭寸方面,2007年E11金融賬戶資產總額高達5.6萬億美元,以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等各種形式流入11國的資本存量上已達6.5萬億美元。2008年E11擁有世界外匯儲備的47%,是1997年的近8倍。在一些重點產品的生產上,E11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8年全球58.7%的粗鋼和35.66%的原油就來自這11個國家。
儘管E11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受其政策協調相對滯後的影響,E11對全球治理的潛在塑造能力尚未充分發揮,這些國家在後危機時代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也遭到一些質疑。E11之間現有政策合作不僅數量較少,而且主要是功能性的。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E11在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等方面尚存在諸多差異,這些差異進而導致E11在具體問題上的立場分歧,對於全球治理未來格局的構想也有待進一步磨合溝通。
在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的同時,我們強調,E11內部合作的深化和推廣擁有巨大空間。最關鍵的是,E11共同面臨的發展重任為加強相互間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實現進一步的發展,E11幾乎都需要解決市場機制不夠健全、物質和制度基礎設施不完善、人均收入較低、人力資本積累不足、社會發展較為滯後等問題。並且,E11的經濟成長還包含諸多不確定性,增長前景取決於新興經濟體自身的政策調整、國內外資源供給的約束、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以及發達經濟體的發展情況等因素。這些問題顯然不是單靠某一個國家的力量能夠解決的。
在G20框架下建立E11內部協調機制,是當前強化新興經濟體間合作的一個較好選擇。G20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台不僅將長期存在,其重要性還將不斷提高。在可預見的將來,G20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還沒有另外的多邊機制可以取代。已開發國家目前仍在通過G8峰會協調相互間的政策以形成合力,為其在G20峰會上取得更大的收穫做充足準備。鑒於G20將長期扮演主要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共商全球重大事務國際平台這一角色,故積極推動E11內部的合作明顯有助於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間的互利共贏。
內需的擴大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因此,如何穩定已有外部需求和創造新的外部需求,將成為“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任務。而創造新的外部需求的終南捷徑之一就在於充分發揮地緣優勢,發展與周邊鄰國的經貿關係。其中之一就是,加快形成西南開發軸,通過雲南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建設,構建與南亞和東協國家經濟合作的西南軸線。
重啟“南方絲綢之路”,不僅關係到我國在亞洲經濟中的地位,也決定了我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發展“地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