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rothy Height

她見證的最偉大的變革就是美國種族隔離法的終結。多年來,海特的名字一直隱沒在那些知名民權領袖的光環下,但她依然無怨無悔地為爭取弱勢群體的公民權、為爭取社會平等而奮鬥終身

多蘿西-海特-前言

海特
海特
多蘿西·海特(DorothyHeight)(3月24日,1912年–4月20日,2010年)享年98歲。美國偉大的女性民權領袖,被美國人民譽為“民權運動教母”,她比同時期的任何一位非裔美國領袖目睹的民權歷史都要多。她說,她見證的最偉大的變革就是美國種族隔離法的終結。多年來,海特的名字一直隱沒在那些知名民權領袖的光環下,但她依然無怨無悔地為爭取弱勢群體的公民權、為爭取社會平等而奮鬥終身。她的一生,並沒有為美國創造任何物質財富和尖端科技,但海特依然被美國媒體稱為“國家寶藏”,更被國會眾議院議長譽為“美國強盛之源”。

多蘿西-海特-生平簡介

海特
海特
1912年3月24日,多蘿西·艾琳娜·海特出生於維吉尼亞州的里奇蒙,她的父親是一名建築承包商,母親是個護士。海特小時候患有哮喘,家裡人甚至沒有指望她能活著長大。
但是,體弱多病並沒有阻止海特走上為黑人弱勢群體爭權、維權的道路。從少年時代開始,海特就投身於民權運動。十幾歲時,她便走上大街參加遊行,呼籲給予黑人投票權和禁止私刑。
高中時期,海特曾參加過一個演講比賽,主題是“美國憲法”。擁有雄辯口才的海特順利進入了全國決賽———她是唯一一位進入決賽的黑人選手。她的演講討論了憲法第13、14和15修正案,該修正案旨在賦予美國前黑奴及其子女受憲法保護的公民權利。當時,辯論會的裁判全部是白人,但他們卻給了這個黑人小姑娘一等獎。
2008年,海特接受媒體採訪回憶這段往事時說,“為了讓憲法修正案確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成為現實,至今我仍在不斷努力。”
作為班上的明星學生,海特申請了美國著名的私人女校巴納德學院,順利被錄取。到了1929年的夏天,學院的系主任找到了她,對她說有個問題———學校針對黑人學生的配額只有兩名,當年已經錄滿了。
海特幾乎要瘋了,她捏著巴納德學院的錄取通知書,轉身坐捷運來到紐約大學。1933年,她在紐約大學獲得了教育學的學士學位,兩年後成為心理學碩士。蘿西·海特(DorothyHeight)在賓夕法尼亞長大。她在關於憲法的全國公共演講競賽中獲得了最高榮譽,贏得了四年的學院獎學金。20世紀50,60年代,她和馬丁路德金一起進行黑人的民權運動。
畢業後,海特成為紐約福利署的一名社會工作者。她最初的一項工作,是為那些每小時掙15美分的黑人爭取權利,在市議會發表演說呼籲“取締地下黑奴市場”。她還建立了基督教女性聯盟的“種族平等中心”並擔任負責人。上世紀80年代,海特還領導“全美黑人婦女協會”,推動了美國離散黑人家庭的團聚活動。
對於如何更好地促進平等,海特最喜歡引用廢奴主義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一句話,那就是“鼓動、鼓動、再鼓動”。她長期擔任全美黑色人種婦女協會(NationalCouncilofNegroWomen)主席。她是一位活動積極分子,人道主義者,也是許多總統的顧問,包括歐巴馬總統在內。歐巴馬總統稱海特為“民權運動的教母”。
由於推進種族和性別平等的努力,多蘿西·海特(DorothyHeight)獲得了總統自由勳章和國會金質獎章。

畢生貢獻

為平等奮鬥八十年

為美國的種族平等和性別平等奮鬥80多年後,98歲高齡的多蘿西•海特在美國華盛頓的霍華德醫院安詳地離開了人世。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組織活動抗議針對黑人的私刑,到2009年美國誕生第一位黑人總統,海特和她那些民權運動夥伴們的努力,塑造了今日美國的社會版圖。
“海特博士將一生奉獻給為平等奮鬥的事業,她見證了民權運動史上每一場遊行和里程碑。她是美國民權運動的教母,是眾多美國民眾的英雄。”歐巴馬總統在哀悼海特逝世的聲明中說。
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說,“多蘿西•海特的努力、悲憫、寬容以及她的愛國精神,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強盛。我們將永遠牢記,她為了平等而戰的堅韌和執著。而平等,正是我們這個國度的傳統和希望。”
國務卿希拉蕊和前總統柯林頓也對海特的去世發表聯合聲明,“她的離去是我們國家的大損失,然而她一生的貢獻、她推動的社會進程,以及她的努力觸及到的民眾,卻使國家更加的富有。”
海特曾經說過,“無論何時何地,在我的有生之年,我都將為社會公平,為消除種族歧視,為給我們的家庭和孩子建立更好的生活環境而奮鬥。”她也是這么做的,海特終身未嫁,平等才是她終身的事業。
從1957年開始,她擔任“全美黑人婦女協會”的主席,一做就是四十年,致力於黑人權利和女性權利。她在1971年建立了“美國女性政治核心”,呼籲女性在政治上發揮更大作用。她還長期擔任“基督教女性聯盟”執行委員。
數十年來,海特是多位美國總統民權事務顧問。她曾獲得兩項美國最高榮譽:1994年“總統自由獎”和2004年“美國國會金質獎章”。

維權弱者

1912年3月24日,多蘿西•艾琳娜•海特出生於維吉尼亞州的里奇蒙,她的父親是一名建築承包商,母親是個護士。海特小時候患有哮喘,家裡人甚至沒有指望她能活著長大。但是,體弱多病並沒有阻止海特走上為黑人弱勢群體爭權、維權的道路。從少年時代開始,海特就投身於民權運動。十幾歲時,她便走上大街參加遊行,呼籲給予黑人投票權和禁止私刑。
高中時期,海特曾參加過一個演講比賽,主題是“美國憲法”。擁有雄辯口才的海特順利進入了全國決賽———她是唯一一位進入決賽的黑人選手。她的演講討論了憲法第13、14和15修正案,該修正案旨在賦予美國前黑奴及其子女受憲法保護的公民權利。當時,辯論會的裁判全部是白人,但他們卻給了這個黑人小姑娘一等獎。2008年,海特接受媒體採訪回憶這段往事時說,“為了讓憲法修正案確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成為現實,至今我仍在不斷努力。”
 
畢業後,海特成為紐約福利署的一名社會工作者。她最初的一項工作,是為那些每小時掙15美分的黑人爭取權利,在市議會發表演說呼籲“取締地下黑奴市場”。她還建立了基督教女性聯盟的“種族平等中心”並擔任負責人。上世紀80年代,海特還領導“全美黑人婦女協會”,推動了美國離散黑人家庭的團聚活動。
對於如何更好地促進平等,海特最喜歡引用廢奴主義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一句話,那就是“鼓動、鼓動、再鼓動”。

默默鬥爭

甘當配角的她
當馬丁•路德•金1963年在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發表他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時,海特也在主席台上,距離馬丁只有一臂之遙。
海特是那場集會的組織者之一,她本人也極具演講天賦。然而在那天,她所有的男性夥伴都向集會者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唯獨她沒有機會。
《紐約時報》書評在談到當時海特遭遇的不平等時說,“這是非裔美國人一個世紀鬥爭史中令人痛楚的一刻。”
但在海特看來,民權運動者面臨的挑戰是集體行動,絕不是個人是否成為焦點,“我在團隊中就像在家裡,我不會因為媒體把焦點對準了男性領袖而皺眉頭。”
歷史學家列出過領導美國民權運動的“六位大人物”,分別是馬丁•路德•金、詹姆斯•法默、約翰•劉易斯、菲利普•魯道夫、羅伊•維金斯和惠特尼•揚,但是,他們所領導的幾乎每一場全國性運動,都離不開海特的功勞,海特一直是默默無聞的“第七人”。
《紐約時報》評論說,如果說海特不如她那些同時代的民權人士知名度高,那是因為她本人在“種族”和“性別”兩方面都被邊緣化。在女權運動的組織中,身為黑人的她不得不長期在幕後工作。而在種族權利運動中,她又因身為女性而站在了她的男性夥伴們身後。但在她一生的事業中,海特總是以一種平靜而堅定的態度面對這種狀況,在追求社會平等的鬥爭中將這兩項運動結合起來。
在晚年,海特談到“我有一個夢想”掀起的1963年民權運動高潮時,她也沒有因自身的隱沒而介懷,讓她難以釋懷的是民權運動的現狀———1963年民權運動造就的那種團結一致的氛圍逐漸褪去,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缺乏戰鬥力,而到如今,許多黑人家庭仍然因為社會不公而經濟困窘。

多蘿西-海特-美國民權運動在繼續

偉大的女性
海特的去世,讓美國媒體開始反思美國民權運動的未來,“如今民權運動的繼承者面臨著更多挑戰。”《華盛頓郵報》評論說,新一代的民權領袖必須決定:面對著民權運動呈現出的新特點,他們該怎樣迎難而上。
“很多年來我們不停地呼籲,給我們一個機會,現在,我們到了舞台中央,我們又該怎么做?我們現在面臨更多制度上的不平等,更多隱性的不平等。這些歧視並不像海特當年那樣激烈,但是更加陰險。”55歲的民權積極分子夏普頓說。
如今,經過像海特那樣的民權運動者的不懈努力,非裔美國人、以及其它弱勢群體不再害怕狂吠的惡狗,也不用擔心他們的房子被拆毀、燒掉,但是他們仍然在爭取人人平等的教育權和就業權。儘管在美國的政府和議會,已經有數百名非裔擔任要職,但推動公民平等權的運動還不能夠停止。
“我們經歷了一段漫長的道路,但是,有太多人的處境依舊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這是我終身的事業,而不是一項工作。”海特曾說。
2009年初,歐巴馬總統舉行宣誓就職儀式,海特應邀見證了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一位黑人成為總統的事實深深打動了這位老人,“人們問我,我是否夢想過會發生這樣的事,我說當然,如果你不曾有夢,你就無法為實現夢想而奮鬥。”
 
多蘿西•海特的努力、悲憫、寬容以及她的愛國精神,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強盛。我們將永遠牢記,她為了平等而戰的堅韌和執著。而平等,正是我們這個國度的傳統和希望。 
———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

多蘿西-海特-生前留音

多蘿西-海特-中國網友為她設立的紀念館

http://qianhuai.net/memorial-info?78855
http://www.jibai.com/grave-info?81253
http://jibai.com/78855

海特與馬丁路德金

〔2003年8月23日,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KingJr.)的兒子馬丁·路德·金III(MartinLutherKingIII)主持眾多團體聯合舉行的集會,紀念1963年具有歷史意義的民權運動大遊行40周年。當年的大遊行以華盛頓為終點,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我有一個夢"這篇著名的演說使這次活動達到高潮。本文為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IIP)DavidPitts撰寫的紀念文章。〕
華盛頓──一次使全世界永難忘懷的大遊行,一場令全世界刻骨銘心的演說。40年前的8月28日,約25萬人的遊行隊伍匯聚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聆聽馬丁·路德·金博士的演說。這篇演說慷慨陳辭,感人至深,其中"我有一個夢"的名句尤為膾炙人口。演說激情洋溢地呼籲實現美國民權運動的要求,讓包括黑色和棕色人種在內的所有人都享有同等的權利。
馬丁·路德·金髮表這次演說之日正值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遊行活動即將結束之時。這篇演說使全國上下煥發出新的希望,為美國法律和生活的變革鋪平了道路,成為使整個國家面目一新的珍貴的歷史時刻之一。但40年後,這方面的變革有多徹底呢?那個年代久遠的夏天所開創的傳統,其意義有多深、生命力有多強呢?
全美黑色人種婦女協會(NationalCouncilofNegroWomen)名譽主席多蘿西·海特(DorothyHeight)回憶道:"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黑色和白色面孔組成的海洋淹沒了國家大草坪。"海特是遊行的組織者之一,當時在主席台上坐在馬丁·路德·金博士身後。她說:"我認為那個時刻不僅在美國民權史上,而且在美國歷史上都是決定性的時刻,鼓舞人們決心為實現有色人種的平等和自由,為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而努力。"
現年91歲高齡的海特仍活躍在這條戰線上,她新近撰寫了一部題為《廣開自由之門》的回憶錄。她在接受本文作者採訪時說:"這次遊行和演說重大的實際意義在於人們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在這次大遊行之後,義正嚴詞反對種族歧視的呼聲普遍高漲。一個充滿希冀和成就的時代誕生了。你能親身感受到這一點。"喬治亞州的民主黨眾議員約翰·劉易斯(JohnLewis)曾在1963年大遊行期間發表演說。他當時年僅23歲,在演說者當中年齡最小。劉易斯對海特的看法表示贊同:"由於舉行了這次遊行活動,由於成千上萬名普通人參與這次活動,我認為我們經歷了一場法治之下的非暴力革命,一場價值觀的革命,一場理念的革命。"
海特和劉易斯所說的變革迅速得到顯示。在這次大遊行結束後不到一年,林登·詹森(LyndonJohnson)總統簽署了1964年《民權法案》(CivilRightsAct),這項法律正式生效。該法案禁止在旅館和餐館等公共設施進行歧視並禁止就業歧視。在隨後的一年中,《投票權法》(VotingRightsAct)頒布,保證非洲裔美國人名副其實享有選舉權。1968年,國會通過了《公平住房法》(FairHousingAct),以消除在出售和出租住房時的歧視行為。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立法與平權法案等新政策相輔相成,這些新政策的目的在於剷除歧視的遺患,促進非洲裔美國人的權益。
20世紀60年代通過的立法被視為民權運動的光輝成就。《民權法案》禁止公然進行隔離和歧視,取締了歷時幾個世紀之久的侮辱性行為。《投票權法》使數百萬非洲裔美國人獲得政治權利,此後擔任公職的黑人人數激增。據美國研究非洲裔美國人問題的主要機構"政治和經濟研究聯合中心"(JointCenterforPoliticalandEconomicStudies)統計,目前美國經選舉產生的黑人官員超過9,000人,美國國會有38名黑人議員。在1965年通過《投票權法》時,國會只有六名黑人議員。
新通過的法律即刻生效。更重大的進步則是人們態度的轉變。《新聞周刊》在1963年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有74%的白人認為種族融合"進展太快了",在人們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的今天,這種看法不免令人感到震驚。據《紐約時報》在2000年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93%的白人表示願意投票給符合條件的黑人總統候選人,認可種族通婚的人占60%以上,80%的人表示不在乎他們的鄰居是白人還是黑人。但這次民意調查也顯示,40%的非洲裔美國人懷疑白人的誠意,他們認為歧視問題仍然存在。不過也有80%的非洲裔美國人認為,他們現在比他們父母那個時代有更多的機會。可以肯定的是,許多非洲裔美國人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黑人中產階級也已大大擴展。
但是,總的說來,在教育、收入和就業等重要方面,非洲裔美國人仍然落後於白人,儘管目前的差距與1963年相比已大大縮小。例如,據政治和經濟研究聯合中心提供的數據,1998年男性黑人的平均收入為男性白人的71%,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黑人的大學畢業率遠低於白人的現狀。女性黑人和女性白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則小得多。黑人的總體失業率始終高於白人,目前黑人失業率略高於11%,而白人的失業率則為5.5%。最令人憂慮的是,在很多城市的內城持續存在一些衰敗貧困的非洲裔美國人居住區,這些地區住房不合標準,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低下。
如果馬丁·路德·金博士今天仍然在世,他很可能會為1963年大遊行爭取達到的大部份目標得到實現而高興,同時也會強調他的夢尚未完全變成現實,特別是在經濟機會均等方面。這也是多蘿西·海特和約翰·劉易斯等民權領袖共同強調的觀點。劉易斯說:"我們已經努力使馬丁·路德·金博士的夢在很大程度上變成現實。"但是他又說,"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然而,彌合不同種族間尚存的經濟和教育差異比結束法律許可的隔離和獲得選舉權要複雜得多。美國目前正在對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左派人士傾向於通過政府實施的計畫和政府干預解決,右派人士則主張採用民間解決辦法和教育券計畫。
但是,多數人都認為,美國必須做出更大的努力結束歧視,使全體人民都能享有憲法規定的全部權益。今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做出裁決,確認不以計算點數為根據的平權措施符合憲法。這個事件實際上表明,在種族問題上,美國社會尚未完全擺脫歷史遺留的困擾。布希總統及自由派民主黨人都對裁決表示歡迎。布希總統說:"種族是美國生活中的客觀現實。然而我和最高法院一樣期待著有朝一日美國將真正成為不考慮膚色的社會。我的政府將繼續為實現這一重大目標而奮鬥。"在支持他為此進行努力的人士中有兩名非洲裔美國人,國務卿科林·鮑威爾(ColinPowell)和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康多莉扎·賴斯(CondoleezzaRice)。他們二人都是布希政府外交政策事務舉足輕重的人物。這在4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
馬丁·路德·金博士在華盛頓大遊行期間所述說的夢如今已成了政治主流的一部份,他的生日已成為全國性的節日,美國人民在這一天紀念他的思想,緬懷他的事跡。近來,兩大政黨的政治領導人一致支持在美國首都為他建造一座紀念堂,與美國歷史上的三位偉人──林肯、傑弗遜和羅斯福並列。馬丁·路德·金的夢想已作為不可辯駁的真理被絕大多數美國人所接受,這也許是可以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可以有多大空間成長與變化的尺度。
而且,其意義不僅限於美國人。在他39年短暫的一生中,馬丁·路德·金為普天下的種族公正而奮鬥,不僅限於美國。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週遊世界宣揚他提出的"友愛社區"的構想,號召根除種族主義這個世界性的邪惡。他強調:"我們這個時代肩負著各種道德使命,我們面臨的挑戰之一即是以不可動搖的決心,努力在全世界掃除種族主義的最後殘餘。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於美國,其惡劣影響已超越國界的樊籬。"
即使在他發表"我有一個夢"演說的當天,在他以美國人民為特定對象發表講話之時,馬丁·路德·金也意識到當時的大遊行及其傳達的信息將對全世界產生影響。他說:"當電視把這次宏大集會的圖像跨越國界和海洋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時候,凡相信人類有能力自我改善的人都會得到某些啟示,對人類的未來多增添一份信心。"
多蘿西·海特強調,1963年8月28日事件具有普遍意義。她說:"令我難以置信的是,過去40年來,我無論走到世界何處,都會發現人們如此熟知民權運動和馬丁·路德·金博士,即使對細支末節往往也耳熟能詳。那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我們的身上。這次大遊行不僅震動了美國,而且震動了全世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