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調革命練習曲

《C小調革命練習曲》是蕭邦創作的一首曲子,這首樂曲充滿了剛毅、堅強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這首樂曲里,蕭邦把自己的悲憤和祖國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表現出波蘭民族在華沙起義失敗後頑強不屈的意志。

C小調革命練習曲

樂曲概述

有一次,蕭邦聽完他的學生古特曼奏完這首練習曲,無限感慨地嘆道:“啊,我的祖國!”人們才知道作者在曲中抒發的是鄉戀之情。從此,這首練習曲被冠以標題“離別”這是一首心靈的悲歌,是蕭邦練習曲中少見的。純樸的和聲音型,就象遠方傳來故鄉的風笛聲;主題音調親切而溫存,但又充滿惆悵與優郁。在中間段落,樂曲有一陣戲劇性的高潮,不久,依然回復到雋永的悲歌音調之中。最後,在一個嘆息般的下行的旋律音調不斷模進中,出現了富有特徵的降六音,進一步加深了樂曲哀婉惆悵的情緒。作者本人十分喜愛這首作品,他曾說自己再也寫不了比這更美的旋律了。
鋼琴練習曲到了蕭邦的時代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然而,使技術性較強的練習曲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還應當說是從蕭邦開始的。蕭邦鋼琴練習曲的獨創性也正在於藝術性和技術性的高度結合。蕭邦一生共創作了二十七首練習曲,1831年創作的《c小調練習曲》(《革命練習曲》)是其中流傳得最廣的一首。它一直吸引著無數的鋼琴演奏家,從而使它成為鋼琴歌曲音樂會上最常見的表演曲目之一。這首練習曲,表現了蕭邦在華沙革命失敗後內心感受。因此,被後人命名為“革命”練習曲。1830年11月,正當蕭邦離開祖國不到一個月的時候,爆發了震動波蘭的華沙革命。蕭邦心情非常激動,他恨不得馬上啟程回國。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為什麼我不能和你們在一起,為什麼我不能當一名鼓手!!!”1831年9月,堅持了十個月的華沙革命,終於被沙俄軍隊血腥鎮壓了。當時,蕭邦正在赴西歐的途中,他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他在日記中寫到:“啊!上帝,你還在么?你存在,卻不給他們以報應!莫斯科的罪行你認為還不夠么?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個莫斯科鬼子!……我在這裡赤手空拳,絲毫不能出力,只是唉聲嘆氣,在鋼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蕭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樂中,寫出了這首著名的練習曲。 這是一首單一形象的音樂作品。全曲自始至終貫穿在憤怒激越和悲痛欲絕的情緒之中。整個音樂形象是通過左手奔騰的音流和右手剛毅的曲調相結合而體現出來的。主題後半部分具有明顯的宣敘調特點,仿佛傾訴著內心的苦痛。樂曲中段,附點節奏級進上行的吶喊式的音調,在急驟起伏的伴奏聲中一再重現,使樂曲情緒越來越激昂。尾聲出現了蘊含悲痛的曲調,寄託了沉深的憂鬱和哀思。

寫作背景

一八三一年七月,蕭邦決定離開維也納返回波蘭。但是,當他途經斯圖加特的時候,突然得到起義失敗,華沙淪陷的慘痛訊息。這不幸的訊息如千斤重錘敲碎了蕭邦的心。他孤零零一個人走回旅館,悲痛、憤怒使他坐臥不安,他在屋裡踱來踱去。硝煙瀰漫的祖國,火光沖天的華沙,倒到血泊中的起義者……這些景象縈繞著蕭邦,使他不得安寧。他痛苦地閉上了雙眼,他的心緊縮起來。
天黑了,蕭邦點燃一支蠟燭放在桌前,攤開日記本,揮筆寫道:
“……莫斯科鬼子將成為世界的統治者嗎?他們踐踏著成千上萬的死屍填滿的墳墓,他們放火焚燒城市!啊!為什麼我連一個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殺啊?……”
他突然放下筆,霍地站立起來,用盡全力捶擊鋼琴,大聲呼吼道:“不!波蘭不會亡!絕不會亡!”
他把這熾烈燃燒著的感情凝結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憤之情傾瀉在鋼琴上,蕭邦的鋼琴曲《C小調練習曲》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創作出來的。這首樂曲悲憤、激昂,曲調忽而上升,忽而急劇地下降,發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馬在感情的波濤里搏鬥、奔騰。這首樂曲充滿了剛毅、堅強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所以人們通常又把這首鋼琴曲稱作《革命練習曲》。在這首樂曲里,蕭邦把自己的悲憤和祖國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表現出波蘭民族在華沙起義失敗後頑強不屈的意志。這是蕭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響較大。

練習價值

蕭邦的練習曲雖然絕大多數作於 30年代,但已非常成熟,在他的全部創作中也屬於傑作。首先,它們具有高度的獨創性,把藝術性和技術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19世紀初以來鋼琴練習曲常流於單純技術性的機械、平庸和枯燥。從技術的角度看,蕭邦的練習曲是技術題材最為集中,訓練價值最為有效的,而且可以說它們開拓了近現代鋼琴的新天地;從音樂的角度看蕭邦的練習曲已不再是單純的統習曲,而是真正的藝術珍品群很好的音樂會表演曲目。正是蕭邦的練習曲為後世的“藝術性練習曲”、“音樂會練習曲”開闢了道路。
作品由十二首練習曲組成,每首具有明確的技術鍛鍊目的。如第一首練右手的伸張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第二首練右手3、4、5指的獨立、靈活和翻越彈奏等等。在這同時,每首練習曲又具有鮮明、動人的音樂形象。加第三首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在下方三個聲部伴奏下奏出,非常優美動聽,並寄寓了深情——蕭邦對祖國的熱愛。蕭邦在晚年教學生彈奏名時,曾請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國!!”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滿焦慮不安和掙扎、反抗的精神。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續不斷的音流襯托下,右手奏出了號聲般的動機。
全曲激昂悲憤,深刻地反映了蕭邦在華沙陷落、起義失敗後的心情,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所以它被稱作《革命練習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