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A大調練習曲

“練習曲”原是作曲家們為學生練習某種演奏技巧而創作的曲子。它往往是依據單一的音樂動機寫成的。這類曲子很多,僅19世紀歐洲作曲家就寫有上千首。最早和系統地寫鋼琴練習曲的 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的《12平均律鋼琴曲集》里的“前奏曲,有很多都帶有“練習曲”性質;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也系統地寫過一些鋼琴練習曲,例如《12首超級技巧鋼琴練習曲集 》,著名的鋼琴曲《鬼火》,就是其中的一首。此外,象克拉莫、瑪麗亞等人也寫了不少練習曲,巴赫的《12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及李斯特練習曲中非凡的想像力以及克拉莫等人為特定技術寫的 練習曲,都給了蕭邦很多啟示,促使他創作了27首鋼琴練習曲。他把其中24首分成兩集,每集12首,編為作品10號和作品25號。另外還出版了一卷沒標明作品號的練習曲,起名為《三首新練習曲》。蕭邦把第一卷12首練習曲、作品10號獻給了李斯特,因為蕭邦認為李斯特是“自己作品的一個出色的解釋者”。
蕭邦的27首練習曲,幾乎全都有特定的技術性,除七八首為中速或慢速外,其它都是快速度,它們帶有明確的教學目的。但是蕭邦的練習曲不同於前人所寫的練習曲,沒有那種常常流於單純的 、機械的技巧練習和枯燥、平庸的缺點。它們不僅有針對性、較難的技巧練習,有些還有比較深刻的思想內涵,就象是一篇篇短小的音詩。因此,人們常常把蕭邦的練習曲,說成是綱琴音樂史上 的一種“革命”。
作品10號包括12首不同調性練習曲始寫於1829年,那時蕭邦剛19歲,蕭邦在寫《f小調鋼琴協奏曲》練習自己新作品中技巧性較難的一些樂段時,他覺得與其反覆練熟這些難彈的地方,還不如 寫一些解決同樣技術問題的練習曲,於是,他寫下了這一組練習曲:
第1首:《C大調練習曲》,它明顯地受到巴赫的影響,表現在音型上都是分解三和弦和七和弦,它的音調明朗、和聲嚴謹、情緒莊重,接近“聖詠”。所以有人玩笑地他稱它為“逃跑的眾讚歌” 。
第2首:《a小調練習曲》它是一首快速的半音練習曲,其目的是使右手3、4、5指在力度、靈活性及獨立性方面得到均衡的發展,俄國著名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曾稱之為“憂鬱的小情緒畫”。
第3首:《E大調練習曲》它的曲調優美速度徐緩,但又是一種觸鍵練習,樂曲具有深刻的含義。有一次,蕭邦聽他學生古特曼彈奏這首練習曲後,竟感慨地喊道:“呵,我的祖國!”這句話使後人對 他的這首練習曲有了開鎖的鑰匙,作曲家是懷著思念祖國之情而寫出這支曲子的。蕭邦本人認為:比E大調練習曲更美的主題他是再也寫不出來了。這是一首發自心靈深處的哀歌。樸素的和聲 、“風笛式”不斷重複的低音,都顯示出它的民間色彩。中段情緒起伏,帶有戲劇性,使抒情的主題顯得更為突出。
第4首:《升c小調練習曲》作品10號之4這是一首以練習重音為目的的練習曲。
第5首:《降G大調練習曲》作品10號之5,人們稱之為“黑鍵練習曲”。在這支曲子裡,蕭邦是第一次嘗試性的、用有明確練習目的的手法,把鏇律和主題交給左手,而讓右手持續地彈奏特定的練習音型(etude-figure)好象是對主題進行註解。它給以後一些練習曲的發展作了有益的探索。
第6首:《降e小調練習曲》它是一首浪漫氣息的哀歌。包含有深沉的憂鬱、抒情的沉思和明朗的幻想。它的鏇律如歌,但半音進行以及複雜的和聲轉換,使它又染上了不安的氣氛。
第7首:《C大調練習曲》它的重點是練習右手的技巧。高音聲部用連音(Legeto)來彈奏,而低音聲部要求用斷奏(Stccato)鏇律隱伏在連奏聲部高音之中。作品10號
第8首:《F大調練習曲》這支曲子左手是主題的主要演釋者。而右手用“練習”音型來修飾它。全曲具有活潑的性格,四個結束和弦,從左手低音用琶音手法一直傳送到右手最高音,這是蕭邦慣 用的演奏手法,因為古典的琶音多是兩隻手同時進行的。
第9首:《f小調練習曲》它是一首難度極大的觸鍵練習曲,強烈的悲憤之情以及尖銳的對比性,和李斯特的某些作品有相似之處,蕭邦寫這首練習曲時,還不認識李斯特。這說明浪漫主義 使他們內心是相通的。
第10首:《降A大調練習曲》。它的目的主要是訓練節奏。樂曲情調是明朗的,開始它比較平穩,隨著節奏的變化,就象波浪一般向前衝擊,中間也出現幾個和弦,就象是幾片雲彩,暫時擋住了燦爛的陽光。
第11首:《降E大調練習曲》。大距離地伸張手指,是這首練習曲首要的技術目的。同時,它也是一種“觸鍵練習”。因為,它的鏇律不僅出現在高音聲部也有時出現在其它聲部。另外, 在這首練習曲里,從頭到尾都要採用從左手低音傳遞到右手高音的琶音演奏手法。
第12首:《c小調練習曲》這是蕭邦所作27首練習曲中,流行最廣、最著名的一首,又稱“革命練習曲”以下是它的產生背景。
1830年11月。蕭邦離開祖國以後,自然非常關心祖國波蘭革命事態的發展。他懷念祖國和人民,寫下了許多懷念和關心祖國命運的作品。當蕭邦在維也納演出後,動身前往巴黎,途徑德國斯圖加 特時,聽到“華沙起義”失敗的訊息,使他感到震驚。並激起他極大的悲憤。在這種感情的支使下,他創作了《c小調"革命"》練習曲。從這支曲子裡,我們可以體會到作曲家悲憤的情感:嚴正的 抗議、有力的號召、波蘭人民前仆後繼的奮勇精神以及他對起義終將會成功的必勝信念。樂曲用復三部曲式寫成。
蕭邦作品25號練習曲集也是由12首曲子組成,除第12首寫於1831年冬天外,其餘都寫於1836—1837年間。
第1首是《降A大調練習曲》這是一首很特殊的練習曲,因為蕭邦把右手每組16分音符的第一個音和左手的根音,在樂譜上都讓用大號鉛字印出。這的確是把次要的東西,提升到主要位置上。由於 它的鏇律非常動聽,象首豎琴曲,所以很多人稱它為“豎琴練習曲”。
作品25號第2首:《f小調練習曲》是一首帶有幻夢意境的小曲,德國作曲家舒曼曾經評論它說:“它是那樣美妙動人,充滿幻想和靜謐,宛如孩子夢中的歌聲”。這支曲子是二部曲式,“無窮動” 式的快速、平均的三連音貫穿全曲。優美、典雅的鏇律,把人們帶進溫柔的、詩一般的意境。
作品25號第3首:《F大調練習曲》它的情緒樂觀、明朗,與上面《f小調第二首練習曲》形成了性格上的強烈對比。它要求做到演奏均勻而流暢,力度等握得體。
作品25號第4首:《a小調練習曲》。它是一首通過移動重音位置的節奏練習曲。
作品25號第5首:《e小調練習曲》。蕭邦在這首樂曲的曲首,標明“輕快的小諧謔曲”(Scherzondoeleg giero)這就說明了樂曲的性質。這是蕭邦聽到義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1782—1840)的演奏之後,被他那魔鬼般技術所感召,寫下的一首技術性很強的練習曲。這的A段由右手呈現焦急不安 、悠長的鏇律,而左手用不諧和和弦,有如提琴嘲弄性輕快的撥奏。中段是從容流暢的鏇律與前後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後A段再現,整首曲子帶有幽默和諧謔情趣。
作品25號第6首:《升g小調練習曲》它又是一首優雅的、帶有傷心的“觸鍵練習”。西方音樂評論家說是:“透過眼淚而微笑。”關於這首練習曲,有這樣一個傳聞。說蕭邦在寫作它的時候,心 里想像著一個波蘭流亡者在雪撬銀鈴聲中,沿著茫茫無盡頭的冰雪小道,流放到遠方去的情景,這個傳聞不一定可靠,但樂曲中那連續不斷的、3535的三度和弦,確實有些象雪撬前進時送來的鈴聲 。作品25號第7首:《升c小調練習曲》。這是一首著名的三度練習曲。它帶有憂鬱的情緒,很象是一首“悲歌”。
作品25號第8首:《降D大調練習曲》。它是“觸鍵練習”曲中,比較複雜而技巧較難的一首。兩個外聲部形成“二重唱”象是長笛與大提琴在對話,結尾時,它轉成了降E大調,增加了樂曲的色彩 。
作品25號第9首:《降G大調前奏曲》,它的鏇律優美、秀麗而輕盈,右手部分是六度練習。左手伴奏也有很大的難度
作品25號第10首:《b小調練習曲》它的目的是練習八度音的演奏技巧,一連串的八度在不換變手指的情況下連起來演奏,加上巧妙地運用踏板,產生出絢麗的色彩。中段仍然保留著八度音進行, 但是它的性質改變了,象是一首溫柔的情歌。然後又是前面快速八度音的再現。
作品25號第11首:《a小調練習曲》一直被人們稱之為“冬天的鏇風”。它是蕭邦用特定的練習音型,來更深一步描繪一幅革命失敗的悲劇畫面,開始4小節引子,就象是召換人們的號角聲,接著是 一段帶“聖詠”性質的莊嚴樂段。“鏇風”式的“華彩”之後,突然出現了一段剛毅威嚴的進行曲。它的主題給人們以極為深刻的印象。這首《a小調練習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貝多芬《熱情 奏鳴曲》末樂章,它們表達了作曲家的革命意識和反抗壓迫的心愿
作品25號第12首:《c小調練習曲》是蕭邦1831年11月聽到“華沙起義”失敗的訊息後寫成的。它和作品10號第12首《c小調“革命”練習曲》差不多時間創作,而且調性還相同,都是c小調,有人稱之為“海洋練習曲”,因為它的樂思洶湧有如波濤。其實,這並不確切。這首練習曲是一首愛國主義的音詩,這裡蕭邦敘述了他的愛國主義激情。在川流不息的分解和弦和短小、堅毅、果斷的 插句里,都使人感到一股不可抗衡的巨大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