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M109戰斧巡航飛彈11

GM-109“戰斧”巡航飛彈是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1972年開始研製的一種兼有戰略和戰術雙重作戰能力的巡航飛彈系列,既可從潛艇和水面艦艇上發射,也可從陸地和空中發射,用於打擊陸基和海基戰略和戰術目標。目前,“戰斧”經過不斷改進已形成一個完整的系列家族,其中BGM-109G型是以BGM-109A為基礎研製的陸基對地核攻擊型號,被稱為“新射手陸射巡航飛彈”。1983年裝備部隊,使用格里芬四輪陸基平台發射,射程 2500千米,配備當量可調的20萬噸級的W—80-1型核彈頭。

基本信息

概述

BGM-109型“戰斧”式巡航飛彈作為美軍遠程打擊的重要力量,是一種全天候、亞音速、多用途巡航飛彈。1972年由通用動力公司開始研製,1976年首次全制導飛行試驗,1979年有限生產,1983年開始在美國海軍服役,兼有戰略和戰術雙重作戰能力。“戰斧”既可以從水面艦隻和潛艇上發射,也可從陸地和空中發射,主要用於打擊海上和陸上重要目標,是美軍實施防區外打擊的骨幹裝備之一。目前,“戰斧”經過不斷改進已形成一個完整的系列家族,其中A型為海基對陸核攻擊型,B型為海基反艦型,C型為海基戰術對陸常規攻擊型,D型為海基常規子母彈型,G型為陸射對地核攻擊性,此外還有若干空射型號,而近年來大出風頭的主要是C/D型及其改進型BlockⅢ型。BGM-109G型是BGM-109A海基對陸核攻擊型戰斧的陸基發射型號,被稱為“新射手陸射巡航飛彈”。1983年裝備部隊,使用格里芬四輪陸基平台發射,主要用於打擊前蘇聯的SS—20中程彈道飛彈;射程2500千米,巡航高度15~150米,巡航速度0.72馬赫,戰鬥部重122.5公斤,配備當量可調的20萬噸級的W—80-1型核彈頭。根據美蘇簽署的《中程彈道飛彈條約》有關要求,美國已於1991年銷毀了約500枚BGM-109G型巡航飛彈。此外,儘管戰斧系列以海基發射為主,但其他海基型號經過改裝均可由地面發射。

研製與發展

1、Block1計畫階段(1972-1983年):在這一階段,美國海軍以“戰斧”巡航飛彈的基本型“戰斧”對地核攻擊飛彈(TLAM-N)BGM-109A為基礎研製了海射巡航飛彈BGM-109A、B、C型和陸射BGM-109G型。
2、Block2計畫階段(1983-1988年):1983年國防部提出一個對原Block1對地常規攻擊飛彈(TLAM-C)進行改進的Block2計畫,內容是將BGM-109C改為Block2A和2B兩種型號。Block2A仍裝單一常規彈頭,代號仍為BGM-109C,於1986年3月初具作戰能力,隨之裝備海軍;Block2B改裝撒布器型子母彈頭,用於投撒子彈藥,編號為BGM-109D,1988年8月初具作戰能力,並列入採購計畫。在此階段,海軍還研製了BGM-109B的改進型BGM-109E和BGM-109D的改進型BGM-109F。
Block2計畫階段研究和採用的改進措施主要有:1、將原有(TLAM-C)末段攻擊彈道由水平攻擊模式改為躍升垂直俯衝攻擊模式,戰鬥部改為程式控制引爆方式;2、為BGM-109D、E、F研製了相應的子母彈頭和高爆整體式彈頭;3、改進了原型號的“戰斧”武器控制系統/指控系統(TWCS/CCS);4、所有型號都採用了同一種渦扇發動機。
3、Block3計畫階段(1988-1993年):此計畫的目標是到1992年為海軍提供278枚新研製的Block3型飛彈。1991年海灣戰爭中,BGM-109C/D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戰績,但也暴露出許多不足。據此,美國海軍修改了Block3計畫,除繼續生產新研製的Block3型飛彈外,還要求將庫存的Block2全部改裝成Block3,並選定休斯公司作為唯一承包商。首批改裝的Block3於1993年初裝備海軍。
為提高飛彈精度、突防能力和目標識別能力,增加射程、縮短任務規劃時間、改善與飛機的協同作戰性能,Block3階段採用的主要改進措施有:1、增裝GPS修正系統,用DSMAC2A取代DSMAC2;2、改用推力更大的MK111助推器和改進後的F107-WR-402渦扇發動機;3、改用裝延遲引信貫穿力強的Wdu-36B戰鬥部;4、改進戰區任務規劃中心,增加海上任務規劃系統;5、改進TWCS/CCS,提高協同作戰能力。
4、Block4計畫階段(1993-2000年):根據海灣戰爭期間“戰斧”飛彈取得的戰果,和原先擬用於取代“戰斧”飛彈的“先進槳扇發動機巡航飛彈”計畫項目被撤消後,海軍於1993年提出發展“戰斧多任務飛彈”(TMMM)Block4構想,後來以“戰斧”基本改進計畫(TBIP)的形式立項研究。這一計畫已於98年取消,被“戰術戰斧”飛彈計畫所取代。

型號演變及戰術技術性能

1、性能特點
①射程遠、精度高。②威力大,制導方式複雜。戰斧可採用454千克的高爆戰鬥部、BLU-97子母彈戰鬥部、碳纖維戰鬥部、大功率微波戰鬥部和鈍感鑽地戰鬥部,實現了軟、硬打擊一體化。戰斧飛彈的制導方式較為複合制導,BLOCK3以前大部分採用的是慣導+地形匹配製導+數字式景象地形匹配相關器末制導,BLOCK3採用慣性制導+GPS+數字式景象地形匹配相關器末制導。③體積小、高度低、雷達難以探測和跟蹤。④弱點較明顯。只能打擊固定目標,對於運動目標無法實時攻擊;造價昂貴、作戰效費比低於雷射制導炸彈,遠低於常規炸彈;無法實時評估打擊效果;彈速低,易被攔截等。
2、識別特徵
①彈頭為鈍圓形,彈體呈柱形。
②採用二組控制翼面,第一組在彈尾、4片呈“十”形安裝,前緣後掠;第二組在彈體中部,2片對稱彈體安裝,翼展較大,呈梯形。
③發動機進氣斗位於彈體下方,兩組控制面之間。
3、主要型號
(1)BGM-109A對陸核攻擊型戰斧。該飛彈屬艦(潛)對陸型,1984年6月部署,計畫產量1000枚,其中190枚部署於水面艦艇,194枚部署於攻擊潛艇,用以執行全球戰區對地面目標的核攻擊任務,並作為戰略後備力量執行核大戰後期打擊任務。該彈制導系統採用麥道公司研製的以地形匹配修正的慣性導航系統(TAINS),控制系統採用全數位化自動駕儀和AN—194型雷達高度表,發射指揮系統為MK117火控系統,動力裝置採用固體火箭助推器和渦輪風扇發動機。飛彈射程2500千米,巡航高度15~152米,巡航速度0.72馬赫,戰鬥部重122.5公斤,內裝當量可調的20萬噸級的W—80-1型核彈頭。
(2)BGM-109B反艦巡航飛彈。該飛彈屬艦(潛)對艦型。1981年開始作戰試驗和鑑定,1983年11月潛射型初具作戰能力,1984年3月艦射型初具作戰能力。它主要用來裝備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新澤西號戰列艦和斯普魯恩級驅逐艦。1980年計畫總產量為243枚,1986年增至593枚。飛彈外形尺寸與BGM-109A相同,助推器採用固體助推火箭。中段制導採用捷聯式慣性制導系統,由三個速率陀螺和一個加速度陀螺組成姿態參考系統,由計算機/自動駕駛儀控制飛彈飛行姿態,由AN/ADN-194型高度表控制飛行高度;末制導採用PR-53/PSQ-28主動雷達導引頭。戰鬥部採用“小鬥犬B”半穿甲戰鬥部,重454公斤。其改進型為BGM-109E,射程460千米。
(3)BGM-109C常規對陸攻擊飛彈。該飛彈屬艦(潛)對地型,1981年初開始研製,1982年初裝備潛艇,1983年6月裝備水面艦船,主要用來裝備攻擊型核潛艇和護衛艦級以上的水面戰艦,以攻擊敵方海軍航空兵基地指揮中心、橋樑、油庫等陸上重要目標。飛彈計畫總產量為2643枚,制導系統為慣性導航加地形匹配加數字式景象匹配區域相關器(DSMAC)末制導。飛彈配備高能彈頭,射程1300千米,巡航高度15~150米巡航速度0.72馬赫,命中精度小於10米。
(4)BGM-109D布撒型對陸攻擊飛彈。該飛彈屬海對地型,於1988年裝備部隊,射程875千米,巡航高度15~150米,巡航速度0.72馬赫,配備子母彈頭,裝有近166枚BLU-97B小口徑炸彈。其改進型為BGM-109F。
(5)BGM-109G對陸核攻擊型戰斧。該飛彈屬陸對陸型,以BGM-109A為基礎研製,1983年部署,使用格里芬四輪陸基平台發射,主要用於打擊前蘇聯的SS—20中程彈道飛彈;射程2500千米,巡航高度15~150米,巡航速度0.72馬赫,戰鬥部重122.5公斤,配備當量可調的20萬噸級的W—80-1型核彈頭。
(6)BLOCK3對陸攻擊飛彈。該飛彈屬艦(潛)對陸型,以BGM-109C/D為基礎加以改進,1993裝備部隊。採用先進的F107-WR-402型發動機,射程為1667公里(艦射型)或1127公里(潛射型),巡航速度0.72馬赫,命中精度3~6米,戰鬥部採用WDU-36B鈍感炸藥高效戰鬥部,採用慣性和GPS+DSMAC2A制導。
(7)“戰術戰斧”Block4型飛彈。該彈從“戰斧”Block3型發展而來,由雷錫恩飛彈系統公司研製,已於2004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其主要特點是:具備雙向衛星信號傳輸功能,指揮官可以在飛彈飛行途中改變攻擊目標,轉而打擊預先輸入的後備目標或者按外部提供的目標GPS坐標重新瞄準;飛彈還能夠在戰區上空長時間徘徊,以等待接收攻擊“高價值目標”的指令;此外,“戰術戰斧”還可將飛行狀態和精確打擊情況反饋給作戰人員,並能將部分戰場損壞圖像傳回作戰艦艇,而飛彈系統本身還綜合了改進型反干擾全球定位系統。美海軍計畫耗資16億美元採購超過2200枚“戰術戰斧”飛彈,採購期為5年。每枚“戰術戰斧”飛彈的售價大約為72.9萬美元,僅僅為目前裝備海軍的“戰斧”Block3型飛彈售價的一半。

BGM-109G陸射戰斧基本數據

彈長5.56米
彈徑0.527米
翼展2.65米
最大巡航速度0.72M
有效射程2500公里
巡航高度山地150米,海平面7~15米
起飛重量1.2噸
制導方式地形匹配輔助慣導系統
發射方式陸地發射
動力裝置渦輪風扇發動機+固體火箭助推器
戰鬥部 當量20萬噸W—80-1型核彈頭
命中精度30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