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0“中堅”預警機

A-50“中堅”預警機

A-50“中堅”的主要任務裝備是“熊蜂”無線電技術系統。 A-50的改進型為A―50U。 A-50E安裝了新的“熊蜂-2”雷達系統,提高了發現和追蹤目標的距離,還能夠同時引導更多的殲擊機。

A-50“中堅”預警機A-50“中堅”預警機

A-50“中堅”預警機

A-50“中堅”的誕生
曾任俄防空軍總司令的雅科夫列夫將軍有句名言:“要想成為天空的主人,重要的不是你擁有多少利劍,而在於你擁有多遠的耳目。”他所指的“耳目”就是預警機。俄羅斯的預警機是對蘇聯預警機的繼承和發展。早在50年代,蘇聯就在各型飛機上做過嘗試,安裝了空中預警和指揮系統。最終正式使用的機型是以轟炸機為基礎改進的預警機。但是到70年代末期,裝備“蔓”雷達系統的預警機在性能上已經明顯遜於同時代的美國E-3A預警機。此時,防空飛彈系統限制了攻擊飛機的飛行高度,需要研製新的雷達系統來探測低空目標。

1969年,織女星-M科研生產聯合體在總設計師B?伊萬諾夫的領導下開始研製名為“熊蜂”的新型雷達系統。這種雷達系統具有下視能力,而且探測距離有很大提高。別里耶夫航空科學技術綜合體的總設計師康斯坦金諾夫將“熊蜂”雷達系統安裝到當時剛剛研製出的寬體軍用運輸機――“伊爾-76”上進行試驗,效果良好。這種新型預警機被命名為A-50,西方稱其為“中堅”。

A-50“中堅”於1978年10月在塔甘羅戈市完成首次飛行,1984年起開始編人防空兵部隊,1985年開始正式裝備部隊。它與第三代超聲速戰鬥機“米格-29”、“蘇-27”等一起,組成了90年代的蘇聯空中防空體系。
A-50的性能特點
A-50翼展50.50米、機長46.59米、機高14.76米、機翼面積300米2,飛行機組有5人、技術操作人員10人。動力裝置為4台D-30KP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最大功率為120千瓦。其最大時速850千米、實用升限1.2萬米、最大航程5500千米,能以700~750千米的時速、在8~10千米高度上巡航7.5小時,在離基地1000千米處巡邏4小時。A-50還裝有空中受油裝置,能通過空中加油使留空時間延長至12小時。A-50主要用於搜尋和跟蹤空中及水面目標,識別其國籍;控制空中飛行和引導目標瞄準,指揮殲擊航空兵和打擊航空兵攻擊空中、地面及海上目標,向各軍種司令部通報空情和海情;可接收指揮所命令,在機上設有指揮人員時履行指揮所職能;確定無線電輻射源的方位。

A-50“中堅”的主要任務裝備是“熊蜂”無線電技術系統。該系統重20噸,主要包括:帶有被動定位通道的脈衝都卜勒高相干三坐標雷達,它可以在自由空間和在地球背景下發現和跟蹤空中目標,戰術機組人員座艙內的拍攝和測繪裝置;主動問答裝置;向截擊機傳達指令或提供目標指示信息的數據鏈系統;處理指揮、引導殲擊機攻擊空中目標的數字計算機系統;國籍識別系統;抗干擾數字通信系統;遙控密碼裝置等。厘米波雷達可探測300~600千米、戰鬥機大小的高空目標;200~400千米的地面和低空目標;以及400千米內的海上目標。可同時跟蹤50~60個目標(完善型系統可達150個目標),同時引導10~12架殲擊機。在改進型的飛機上可裝配飛彈發動機尾焰探測系統。該系統可在10千米的高空發現距離1000千米處飛彈噴射的火焰,從而能夠監視戰術、戰役彈道飛彈及海基飛彈的發射。

同截擊機的協同是通過固定的自動引導頻道實現的。其中,短波段無線電的通信距離為2000千米,超短波段和寬頻帶無線電的通信距離為400千米。另有衛星通信頻道用以保證全球通信。飛機備有駕駛-導航系統,該系統可全天候、全天時、全球執行領航任務,並將駕駛-導航信息發給專門系統。在指揮部的彩色顯示器上可以清晰地顯示出協同作戰的殲擊機的各種數據,如編號、航向、高度、速度、剩餘油量等。

A-50裝備有自我防禦系統,包括主動和被動電子干擾系統和紅外誘餌裝置。在敵方有組織的干擾和對抗下,無線電電子系統仍然可以正常執行作戰任務。“熊蜂”雷達系統的總設計師伊萬諾夫認為,儘管A-50在探測目標的距離和自動追蹤目標的數量上遜於美國E-3預警機,但在有地面雜波干擾情況下識別目標的能力要略勝對手一籌。A-50能夠不受距離限制,儲存並向地面轉發來自衛星的情報,而E-3則沒有這種能力。
A-50的“熊蜂”無線電技術系統需要10名操作人員,而美國的“望樓”則需要20多名操作人員。與其他的預警機一樣,A-50機身上部裝有一部直徑10.5米、高2米的全方位鏇轉雷達天線罩,其安裝位置比E-3A靠前,故前半球視界不如後者,但採用高平尾,後半球視界優於後者。在飛機頭部有空中加油受油桿,頭錐內裝有氣象雷達,頭錐下後側雷達罩內為地形測繪雷達。A-50取消了“伊爾-76”的機頭領航員透明風擋。機翼上面有凸起的衛星通信天線罩,機身腹部前後兩側有電子對抗監視天線罩,尾部也有天線罩。
A-50的實戰表現
從1985年正式裝備部隊到1990年以前,A-50一直擔負常規執勤任務。偶爾參加蘇聯軍隊或蘇軍與其他華沙條約成員國舉行的軍事演習。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兩架A-50被派往黑海上空巡邏,它們對從土耳其起飛參與攻擊伊拉克的聯軍飛機進行監視,並將所有監視數據及情報傳回俄羅斯。A-50還監視了北約南斯拉夫的行動。
A-50於1994年底才首次參加了真正的戰爭――車臣戰爭,當時有3架A-50被派往沿伏爾加河機場。1994年12月21日,俄羅斯防空部隊在時隔三年之後重新控制了車臣的全部領空。A-50預警機與“蘇-27”和“米格-31”截擊機構成了嚴密的防空網,阻止了車臣分離主義者通過空中走廊與外國的聯繫。特別是在1996年的第二次車臣戰爭期間,A-50預警機截獲了杜達耶夫與他人之間的手機通信,然後在全球定位系統的幫助下??,A-50預警機指揮俄羅斯空軍“蘇-25”攻擊機在距目標40千米的地方發射了2枚飛彈,將正在進行衛星通話的杜達耶夫炸死。
A-50的改進計畫
為了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俄羅斯開始了對A-50預警機的改進工作。俄空軍總司令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夫上將表示,A-50預警機是上世紀70年代初研製的,一部分機載設備已經老化,無法勝任現代戰爭更高更精的技術需求,因此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進。

A-50的改進型為A―50U。A-50U裝備了新型雷達系統“熊蜂-M”,主要加強了情報處理、目標識別、無線電通信(包括衛星通信)及精確導航等功能,探測目標距離和跟蹤目標數量均有所增加,提升了預警能力和抗干擾能力。A-50U具備俯視功能,可在雜波背景中探測到遠距離飛行的轟炸機及巡航飛彈等目標。它可對敵方的電子對抗武器進行確定與跟蹤,原來存在的強烈噪音和超高頻輻射問題也有所克服。它採用較低的垂直尾翼,提高了飛行穩定性;起飛重量達210噸,可攜帶更多的燃料,作戰距離更遠,巡邏時間從4小時增加到6小時。

俄羅斯還與以色列聯合為印度空軍研製了A-50E。A-50E安裝了新的“熊蜂-2”雷達系統,提高了發現和追蹤目標的距離,還能夠同時引導更多的殲擊機。A-50E能夠搜尋650千米距離內的轟炸機、300千米距離內的殲擊機等空中目標,以及250千米內坦克車隊類的地面目標,同時跟蹤目標的數量可達到300個。

A-50“中堅”預警機A-50“中堅”預警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