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日本本州東海岸地震

台北時間2011年4月14日14時8分在日本本州東海岸附近海域(北緯35.7,東經141.8)發生芮氏6.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事件簡介

稱述訊息
4·14日本本州東海岸地震圖4·14日本本州東海岸地震圖
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網站訊息,台北時間2011年4月14日3時57分20秒在日本本州東海岸附近海域(北緯39.5,東經143.8)發生6.5級地震, 震源深度20公里。
台北時間2011年4月14日14時8分在日本本州東海岸附近海域(北緯35.7,東經141.8)發生芮氏6.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地理位置

本州(ほんしゅう )是日本四大島之一,也是是日本最大的一個島,位於日本列島的中部,向北它北海道島隔津輕海峽相望,向南它與四國島隔瀨戶內海相對,向西南它與九州島隔關門海峽和豐後水道。假如不將澳大利亞算做島的話本州是世界上第七大島。 本州島的氣候為季風氣候,從北方的溫帶季風氣候遞變為南方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本州總人口2000年達1億,主要集中在關東平原上,在東京橫濱附近的人口占全島人口的25%左右。其它重要城市有京都大阪神戶廣島仙台名古屋等是其他重要城市。3/4的日本大城市位於本州島,日本歷史上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在這裡。
本州島同時也是日本的重要農業地區,在其平原出產米,山梨縣是重要的水果出產地。

日本本州地震地理位置日本本州地震地理位置

專家預言∶

細說

日本本州東海岸附近海域台北時間14日14時08分發生芮氏6.0級地震,外媒稱日本餘震或10年後才能結束。 【美國《華盛頓郵報》4月12日報導】題:地球物理學家敦促日本保持“長期戒備”
日本不會停止搖晃。
美國和日本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計算得出結論說,3月11日的地震和海嘯可能使日本海溝斷裂塊上的斷層所受壓力增大。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羅斯·斯坦說:“根據我們的計算,有相當一部分地塊承受的壓力都增大了。大地震地點以北和以南發生大的、後續的餘震的可能性是真實存在的。”
斯坦和兩名同事並不是在對一場大地震作出正式預測。但是他們的研究論文主張,這次芮氏9.0級的“東北大地震”把壓力轉移到了北部和南部,包括東京東部的一段日本海溝。
斯坦說:“很可能要到10年以後,這一系列餘震才能結束。東京的座右銘應當是‘長期戒備’。任何人都不應認為風險會在幾周或幾個月後結束。”
這項新計算並非基於對3月11 日大地震斷裂塊上斷層所積聚壓力進行的直接測量。相反,科學家把著眼點放到餘震上,並得出結論說,他們支持那種認為大地震把壓力卸載到鄰近斷層的假設。
論文的作者寫道:“一場地震釋放的壓力不會簡簡單單地消散,而會沿斷層傳遞下去,集中到鄰近的地點,從而引發後續地震。”
這一研究目前尚未達成共識。美國地質勘探局地質學家蘇珊·霍夫和東京大學地球物理學家羅伯特·蓋勒昨天說,即使3月11日大地震造成鄰近斷層的壓力有所增加,也很可能是最小限度的增加,而且顯然難以量化。

研究表明

一名災難專家指出,未來30年內,東京發生7.3級大地震的可能性高達70%。
東京城市策劃人數十年來都在積極防災,並制定嚴格的建築抗震條規,有的稱得上是世界最高標準,他們希望藉此將地震的破壞減到最小。不過,3月11日發生的9級強震和大海嘯讓日本東北地區遭遇前所未有的浩劫後,有人質疑東京現有的防災機制是否足夠。
東京距離這次的地震震源大約300公里,雖未遭遇東北那樣的慘況,但也嘗了一些苦滋味:交通中斷、通信受阻、電供不足,以及商店裡的必需品如牛奶麵包被掃空。因此,專家認為東京當局有必要重新檢討整個對策,並把核災難也列入計畫中,他們指出,要是有比福島更靠近東京的核電廠發生事故,要如何應對,都必須好好策劃。
東京大學防災研究所加藤孝明教授說:“如果東京遭到更強的地震襲擊,面臨的可能是一場大浩劫。就算是7.3級,現有的準備也不足。”
加藤孝明也是政府防災計畫諮詢團的成員。他指出,日本必須修訂政策,加強抗震,就算發生8級強震,當局也要有能力減輕破壞和混亂的程度。
報導稱,現在,東京和周邊地區的總人口已達3500萬,經濟產值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只要7.3級的地震就足以讓大東京承受不起。
官方報告預測,如果7.3級地震襲擊東京,將有1.1萬人死亡、21萬人受傷、700萬人被迫疏散、經濟損失預計會是3月11日地震估計損失的3倍。
還有一個問題是,如果靠近東京的核電廠如日本中部電力公司(ChubuElectricPower)的濱岡核電廠(Hamaoka)發生核危機,東京當局要如何應對?
加藤孝明說,當局沒有制定一套計畫,以應對整個東京受輻射污染的情況。假設東京發生強震,政府運作也將是個大問題,日本首相菅直人政府的一名顧問因此建議,當局應在日本其他地區成立一個影子內閣。

餘震或持續10年

美國和日本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計算得出結論說,3月11日的地震和海嘯可能使日本海溝斷裂塊上的斷層所受壓力增大。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羅斯·斯坦說:“根據我們的計算,有相當一部分地塊承受的壓力都增大了。大地震地點以北和以南發生大的、後續的餘震的可能性是真實存在的。”
斯坦和兩名同事並不是在對一場大地震作出正式預測。但是他們的研究論文主張,這次芮氏9.0級的“東北大地震”把壓力轉移到了北部和南部,包括東京東部的一段日本海溝。
斯坦說:“很可能要到10年以後,這一系列餘震才能結束。東京的座右銘應當是‘長期戒備’。任何人都不應認為風險會在幾周或幾個月後結束。”
這項新計算並非基於對3月11 日大地震斷裂塊上斷層所積聚壓力進行的直接測量。相反,科學家把著眼點放到餘震上,並得出結論說,他們支持那種認為大地震把壓力卸載到鄰近斷層的假設。
論文的作者寫道:“一場地震釋放的壓力不會簡簡單單地消散,而會沿斷層傳遞下去,集中到鄰近的地點,從而引發後續地震。”
這一研究目前尚未達成共識。美國地質勘探局地質學家蘇珊·霍夫和東京大學地球物理學家羅伯特·蓋勒昨天說,即使3月11日大地震造成鄰近斷層的壓力有所增加,也很可能是最小限度的增加,而且顯然難以量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