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P教學

"3P"教學法是在20世紀70年代形成的交際語言教學(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即CLT)模式下的產物。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3P"教學法是在20世紀70年代形成的交際語言教學(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即CLT)模式下的產物。"3P”教學法把語言教學分為以下三個階段:演示(presentation)→ 操練(practice)→ 成果(production)。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語言知識的呈現和操練讓學生掌握,然後再讓學生在控制或半控制之下進行假設交際,從而達到語言的輸出,形成學習成果。

具體步驟

在常規的“3p”教學模式中,任務通常體現為production中的綜合運用式練習,用來鞏固所學的語法結構、語言功能或辭彙。而在任務型教學的模式中,學生通常以完成任務的活動開始學習,待任務完成後,教師再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動中使用的語言上,並對學生使用的語言進行糾正和調整。教學以演示(presentation)→ 操練(practice)→ 成果(production)為基本步驟,教師便於組織和控制課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運用“3P”教學法時課堂的基本結構就是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所以對於課堂的組織和控制是比較容易的,學生的一切學習活動和學習過程都是在教師的預想之中的. 在“3P”教學法中學生對於語言的運用是建立在知識層面上的,而並非是真實的生活交際需要。所以它是一種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知識單向傳遞的過程,它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和其真正的學習需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