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學術討論會

會議簡介

時間:2002年5月26日至29日
地點:雲南昆明
主辦單位:中國史學會
承辦單位:雲南大學
會議主題:“21世紀中國歷史展望”
2002年5月雲南大學召開了"21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學術討論會",這是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歷史學界的一次盛會。與會專家學者對20世紀的中國歷史學研究進行總結,暢談了對21世紀中國歷史學的展望。中國古代史組的專家學者們在研討中,提出一些重要的學術見解和改革建議。這對今後中國古代史的學科發展乃至整箇中國歷史學的發展,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21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學術討論會”開幕詞

中國史學會會長 金沖及
各位學者,各位嘉賓:
中國史學會和雲南大學聯合舉辦的"21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學術討論會"現在開幕了。
為什麼要舉辦這樣一次討論會呢?
會議的主題是"21世紀中國歷史展望",當然不是說要在這次會上預測21世紀內中國歷史學將怎樣具體發展,那是不可能做到的,正如剛進入20世紀時人們不可能預想到今天中國歷史學的現狀一樣,會議確定這個主題,主要是想在我們剛剛進入21世紀的時候,一起來對中國歷史學在新的世紀應該怎樣發展,共同交換一下意見。
進入21世紀,大家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中國也好,世界也好,周圍一切的變化實在太快太大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迅速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兩極對峙的冷戰結束後國際政治格局發生著巨大變化。中國正努力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這一切,對我們的社會結構、生活狀況、人們的需要和關注的問題以至思維方式等等都將帶來以前想像不到的深刻變化。
江澤民同志最近兩次對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四個同樣重要"、"五個高度重視"和"五點希望"。歷史學,作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人類進入劇烈而深刻變化的21世紀的時候,中國歷史學應該怎樣發展,也遇到許多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新的問題。這些新問題,大概是我們每個從事史學工作的學者都在思考的。正因為許多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大學難免會存在一些困惑或沒有完全弄清楚的問題。
比如:新中國的歷史學應該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這是沒有疑問的。大家也知道:馬克思主義不是現在的標籤,而是探尋真理的觀點和方法;馬克思主義學說不是封閉的學派,總是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不斷發展。那么,在新的世紀裡,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適應變化著的時代條件,積極進行創造性的理論探索,不是簡單化地以至教條式地去理解和對待它?
比如,中國歷史學的發展無疑需要從人類一切文化成果,包括當代西方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中吸取有益的營養。這裡涉及馬克思主義者應該怎樣對待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方面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是很清楚的。舉一個例子:摩爾根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但他的《古代社會》,對恩格斯寫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發展的巨大影響是大家都知道的。在這以後當代西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中又繼續有許多科學的、具有創新意義的成果值得我們吸取。這些年,我國學術界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今後,世界範圍內經濟文化的交流將更加深入,對中國歷史學的發展將會帶來更大的影響。我們應該怎樣積極地對待這種局面?同時,毋庸諱言,在這個過程中難免出出現一些簡單地照抄照搬、對歷史事實不是下功夫進行具體分析而是硬套到某些現成的理論中去的現象。對這些現象,我們又應該怎樣以積極的態度正確地對待?
比如:中國中一個具有特別悠久的史學傳統的文明古國,這要世界上是少見的。中華民族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歲月,在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等方面都有許多獨到的東西。羅素曾經盛讚過"東方的智慧"。那么,在前人留下的豐富的史學遺產中究竟有哪些優良的東西,需要認真加以總結,並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手中中斷或喪失?
比如:歷史學有它特殊的社會功能:既要看重當前,又要顧及長遠;既能直接地為正確認識和處理當前的現實問題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又有幫助人們增長智慧,養成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的事物,提高國民的人文素質。這兩個方面中,哪一個方面都不能忽略,都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發揮它在這兩個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在新的世紀裡,隨著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歷史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方面應該怎樣創新?
再如,學風問題在當前歷史學發展中有著頭等重要的意義,對青年史學工作者的健康成長更是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江澤民同志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講話中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大家堅持嚴謹治學、實事求是、民主求實的學風。要甘於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潛心鑽研;要認真讀書,多思慎思,關注現實世界;注重學術積累,要厚積薄發,出精品、出上品;要加強團結,和諧合作,在學術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進步。"這些也是史學界的朋友經常談到的重要話題。去年舉行的全國青年史學工作者會議上,還提到專和博,充分掌握可靠的原始材料和提高理論思維能力的關係等問題。那么,當前中國史學界在學風上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來培育良好的學風,促進一代又一代史學工作者健康成長,把中國的史學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如此等等。這裡只是舉例,應該說到的問題肯定還有很多。
這類問題都是大家指導工作共同關心的,希望能夠你談心一樣相互交換意見。可惜,以往很少這樣的場合。這次會議可以說是史學界一次難得的盛會。到會的學者,來自全國四面八方,幾乎涵蓋史學領域各大學科,有受到大家尊敬的老學者,有已經取得重大學術成果的中年學者,也有充滿朝氣和活力的比較年輕的學者。這樣多學者不遠萬里,聚集昆明,對大學共同關心的問題自由自在地交換意見,實在是十分難得的機會,在過去可能還不曾有過。據我所知,很多學者對這次會議十分重視,珍惜這個機會,放下手頭的重要工作來參加會議,有些學者還是改變了自己的原定議程或者取消了原來準備參加的活動而來的。
會議準備先由齊世榮教授、林甘泉研究員、張海鵬研究員、賀聖達教授、王文光教授五位學者作大會發言,隨後分幾個組進行討論。小組討論的原則,就是前面所說的"自由自在地交換意見",只要覺得是21世紀中國歷史學發展中值得注意的問題都可以談,沒有預設的框框,在範圍上也不受限制,只是對發言時間請適當控制一下,以便使更多的學者有發言的機會。最後的大會發言有兩項內容:一是請各組介紹一下本組討論的內容,如果對某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也可以分別加以介紹;二是由每個組再推一兩位學者講講他們在小組中發言的內容,以便在更廣泛的範圍內進行交流。
這次討論會不準備作什麼結論,也不可能作什麼結論。許多問題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很多學者從會上提出的問題中受到啟發,在以後還會進一步思考。在新世紀之初舉行這樣一次會,無非是開一個頭罷了。
雲南大學對這次會議的舉行給予了全力的支持,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都作出巨大的努力,等於已經把一個舞台搭好,各個學者便可以在這個台上自由唱戲。我想代表中國史學會和與會學者向雲南大學和會議全體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會後評價

2002年5月26日至29日,由中國史學會和雲南大學舉辦的“21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學術討論會”在雲南大學召開。這是一次高規格、高水平的大型學術研討會,會議的主題是展望21世紀的中國歷史學。在人類進入劇烈而深刻變化的21世紀的時候,中國歷史學應該怎樣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