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國家競爭力報告

報告簡介

這一報告由中國社科院
中國競爭力列第十七
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等多家學者共同撰寫,報告列出當今全球國家競爭力排名前10位分別是: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英國荷蘭瑞士法國。 報告指出,國家競爭力是一國實力的綜合體現,不僅表現在經濟總量上,還表現在經濟效率經濟結構、發展潛力及創新能力等方面。報告顯示,近20年來,中國的國家競爭力艱難地隨發展盤旋上升,努力與成就舉世矚目,但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如:經濟結構排名第89,長期在末端徘徊;在增長和規模兩個競爭力排名光環背後,隱藏著嚴重的產業結構落後問題;經濟效率競爭力整體處於中游偏下;創新競爭力遠低於日本、韓國;高端人才指數僅為美國的1/12、日本的1/10。
報告描繪了中國國家競爭力總體戰略目標——
2020年進入二十國集團五強,在關鍵重要領域達到或超過世界領先水平,各項指標排名世界中上游 2030年擠進前三,僅次於美國和歐盟。
2050年超過歐盟成為第二,僅次於美國。

發布會

2010年10月25日上午9時,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學術報告廳舉行2010年《國家競爭力報告》發布和研討會,請經濟、貿易、金融、科技、人才、能源、環境、文化、軍事、政治等學術領域的權威專家就中國的國家競爭力相關戰略發表演講,展開研討。
藍皮書主編倪鵬飛表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已進入發展最快的時期。專家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綜合強大、關鍵一流、整體中上的先進國家,屆時國家競爭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進入G20五強,全球將可能進入前10名。

報告解讀

總排名

位居17名20年上升56位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是一國實力的綜合體現,此次發布的2010年《國家競爭力藍皮書》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世界主流文明逐步接軌,競爭力穩步上升。
1990年,中國的國家競爭力在全球100個國家中排名僅列第73位,到了2008年,排名上升到第17名。現今的中國已經進入近代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
排在第17名,已達到世界前20名的位置,不僅表現在中國的經濟總量方面,而且其發展潛力、創新能力等多方面都在穩步上升。
專家解析
未來10年有望進十強
雖然近20年是中國國家競爭力發展最快的時期,但並非一路坦途。專家指出,在1994-1996年,中國的國家競爭力有所下降,但之後強力反彈,其中1996-1998年,2005-2008年是國家競爭力上升速度較快的發展階段。這兩個階段同時也是中國發展面臨的戰略機遇期。
20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釋放出強大的生產力,進入21世紀,中國國家競爭力在調整中上升,伴隨著中國發展而艱難地盤旋上升,其努力與成就舉世矚目。
專家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綜合強大、關鍵一流、整體中上的先進國家,屆時國家競爭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進入G20五強、全球十強。

規模

經濟總量提升快躋身三甲指日可待
規模競爭力一般用扣除二氧化碳和粉塵損害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解釋,通俗說來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
藍皮書指出,中國的規模競爭力從1990年至今保持著穩步提升的勢頭,從最初的排第12位逐步上升至第4位。2008年,中國扣除二氧化碳和粉塵損害的GDP規模達到4.21萬億美元,緊隨美國、歐盟和日本。
這一數字令人可喜,不過近幾年中國的規模競爭力增速較以前有所放緩。藍皮書指出,近幾年的排名,從第11名上升到第10名用了兩年時間,而從第7名上升到第6名用了5年時間。
從上述排名上升逐漸放緩這組數據來看,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10年間,中國的規模競爭力提升變得緩慢,這主要是由於找不到新的經濟成長點和粗放型的增長模式缺乏可持續性。
專家解析
今明兩年超越日本
專家指出,如果要繼續提升自身的規模競爭力,就不僅僅要擴大數量,還要從結構和效率上下工夫,加快經濟轉型。
專家預計,中國可能在今年或者明年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增長

長期全球領先1992年已成第1名
增長競爭力指標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這一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國的經濟發展的速度和發展潛力。那么,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怎樣?藍皮書指出,1992年開始,中國的經濟真正騰飛起來。
藍皮書指出,1990年和1991年兩年,中國的增長競爭力排名分別是世界第13位和第6位,而到了1992年,中國的增長競爭力一躍成為世界第1名。
在此後的10來年間,中國的增長競爭力始終沒有跌出世界前五名,保持著強勁的增長態勢。
專家解析
發展井噴得益人力優勢
專家指出,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生產力開始以井噴之勢爆發出來,並長期保持穩定的速度,這對中國這么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來講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不過,專家也談到,中國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最終的手段就是加快發展自己。
專家認為,增長競爭力的長期領先是中國實現發展和解決發展中出現問題的最有利的形勢,但也要關注增長的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創新

上演階梯跳每年提升2到3名
創新競爭力反映了一國國民從事創新活動的積極程度,具體主要從一國每萬人申請專利數反映出來。
藍皮書指出,中國的創新競爭力在過去近20年中的發展狀況可以明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90~1999年,在這一階段,中國的創新競爭力穩定在第45名至第49名之間;第二階段是1999~2008年,在這一階段,中國的創新競爭力逐步提升,並保持著較為穩定的提升速率,平均每年提升2到3名。
到了2008年,中國的創新競爭力排名已經在100個國家中上升至第22名,進步十分明顯。
專家點評
中國創新與日韓仍有差距
專家分析認為,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經濟總量規模的迅速擴大,中國的制度建設也同步加強,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越來越好,國民對創新活動的參與熱情也越來越高,這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是一個很好的徵兆,因為創新才是一個國家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最終推動力量。
不過,專家也同時指出,中國與日本、韓國相比,在創新方面仍有不小差距,同為東亞國家,日本、韓國在創新方面遠遠領先中國,且高居全球前兩名。在歷史上,日、韓兩國曾大量學習中國文化,但現在,中國應該虛心向韓、日兩國學習,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提高國家競爭力。

效率

人均國民收入中國排名第56位
效率競爭力反映了一國經濟發展帶給個體國民的福利程度,主要依據是一國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
藍皮書指出,1990年,中國的效率競爭力排名僅位列所選取100個國家的第79名,在世界所有國家中也是排名相當靠後的。在短短的19年間,中國的效率競爭力提升了23名,在2008年上升至第56名。
雖然近20年間有巨大的提升,但記者注意到,這一排名要遠遠低於中國國家綜合競爭力第17的排名。
專家點評
未來要國強更要民富
專家指出,國民關係方面這一指標中國的排名相對較低,這主要因為對居民的欠賬較多,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國民關係比較緊張。
專家認為,"十二五"期間,在國富的同時,應更多的向居民分享經濟成長成果。
專家表示,中國要提高國民個體的經濟福利,改善其他影響社會福利的因素,實現"富國",同時"裕民",爭取將中國的效率競爭力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讓國民充分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結構

服務業拖後腿產業結構排89名
評判結構競爭力高低的主要依據是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
藍皮書指出,中國結構競爭力的排名長期在低位徘徊,這也就說明,中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比較低。1990年,中國在100個國家中排名第91位,而後雖有波動,但是波動幅度很小。最高排名是2003年在所選100個國家中排第83名,此後又下降到了第89名,並在附近徘徊,沒有任何提升的趨勢。
專家點評
未來發展不能依靠房地產
專家指出,這一排名可以看出,在增長競爭力排名和規模競爭力排名這兩個光環的背後,隱藏著產業結構落後這一潛在的嚴重問題。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結構面臨與中國相似的問題,都存在服務業發展不足的現象。但轉軌後的俄羅斯發展迅速,目前經濟結構已得到明顯改善。"專家舉例分析。
專家表示,在"金磚四國"中,中國增長競爭力的改善也不容樂觀。中國近20年長期的經濟成長並非靠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來獲得,而是靠消耗資源和擴大投資,尤其是房地產產業膨脹發展。
這樣的產業結構缺乏競爭力,因此必須立刻從轉變經濟成長方式著手,尋找提升結構競爭力的有效方式。

名詞解釋

國家競爭力

國家競爭力(National Competitiveness,簡稱NC)就是國家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可持續地創造財富的能力。

測算方法

國家競爭力的測算包括經濟總量、經濟效率、經濟結構、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五個方面的指標。本排行以全球100個國家為樣本,以1990~2008年為時間序列,從上述5個方面進行比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