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國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年鑑

2009中國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年鑑

發展再生資源產業是推動經濟成長、促進就業的重要手段,對於擴內需、保增長、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1)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0%,全國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達到3億噸標準煤。 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與電網建設和改造相結合,解決約1150萬無電人口的基本用電問題,農村戶用沼氣池達到4

基本信息

作 者:中國物資再生協會 編 叢 書 名:出 版 社:中國經濟出版社ISBN:9787501796823出版時間:2010-01-01版 次:1頁 數:594裝 幀:平裝開 本:大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中國經濟

圖書 > 工具書 > 年譜、年表/年鑑、年刊

內容簡介

《2009年鑑中國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較全面地展示了再生資源行業的發展現狀,全方位、多層次地收錄了有關再生資源行業的統計信息和資料,數據及時、準確、翔實。共分重要文獻篇、綜合篇、行業篇、區域篇、企業篇、統計資料篇、政策法規篇、標準篇、附錄等九篇,內容涵蓋我國再生資源的保護、管理、利用、進出口及地域發展狀況的各個方面,以豐富的資料信息為政府、行業服務,為廣大企業服務。

前言

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約束之間矛盾的現實方式,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支撐。 
發展再生資源產業是推動經濟成長、促進就業的重要手段,對於擴內需、保增長、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我國再生資源國內回收進口總量達到16577.9萬噸,回收總值達到4147.58億元,目前的就業人數已達1800萬人,為國民經濟提供再生原料1.2億多噸,有效帶動了物流運輸業、材料和裝備製造業等產業的發展。 
再生資源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一種循環性、載能性和戰略性資源,發展再生資源產業有利於減少自然資源的開採,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的最終排放,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抓手,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2008年我國回收進口的再生資源經過回收利用後,與利用原生資源相比可以:減少礦石開採3億多噸;減少石油消耗4000多萬噸;減少森林開採1.3億多萬立方米;降低能源消耗2.23億噸標煤,占2008年全國總能耗28.5億噸標煤的7.8%;減少廢水排放98.16億噸,占2008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750億噸的13.1%;減少化學需氧量(COD)排放242.87萬噸,占2008年全國COD排放量1320.7萬噸的18.4%;減少二氧化硫(S02)排放473.59萬噸,占2008年全國S02排放量2321.2萬噸的20.4%;減少二氧化碳(C02)排放5.5億噸,占2008年全國CO排放量58億噸的9.5%;減少固體廢棄物產生量7.22億噸,占2008年全國固體廢棄物產生量19億噸的38.0%。 再生資源產業是典型的朝陽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可以持續發展的產業。為此,國家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基本國策,政府也逐漸加大了對再生資源行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在國家推出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畫中,有2100億元用於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預計,在2009年和2010年的兩年中,重點節能工程投資需求將超4000億元,循環經濟重點項目投資需求將超5000億元,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投資需求將達4500億元。 
在各級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下,通過行業的不斷努力,再生資源行業將取得新的發展,為推動經濟成長、促進就業、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作出新的貢獻。

精彩書摘

主要發展指標是:
(1)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0%,全國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達到3億噸標準煤。其中,水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9億千瓦,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5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總容量達到30萬千瓦。沼氣年利用量達到190億立方米,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達到1.5億平方米,增加非糧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20萬噸。 
(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解決偏遠地區無電人口的供電問題,增加農村清潔生活燃料供應,促進農村能源建設。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與電網建設和改造相結合,解決約1150萬無電人口的基本用電問題,農村戶用沼氣池達到4 000萬戶,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100萬噸以上,畜禽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達到4 700處,農村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達到5 000萬平方米。在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和相對集中的地區開展綠色能源示範縣建設,全國建成50個綠色能源示範縣。 
(3)促進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產業發展。到2010年,初步建立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體系,具備較強的研發能力和技術集成能力,形成自主創新、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參與國際聯合技術攻關等多元化的技術創新方式。到2010年,大多數可再生能源基本實現以國內製造為主的裝備能力,水電設備、太陽能熱水器達到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國內風電設備製造企業實現1.5兆瓦級以上機組的批量化生產,農林生物質能發電設備實現國產化製造,基本具備太陽能光伏發電多晶矽材料的生產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