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國私募股權行業權勢榜

在這一年,中國政府成立的中國投資責任有限公司投資黑石集團,這表明了政府對於PE價值的重新衡量。 而2006年最後一天掛牌的中國第一家國有PE——渤海基金在今年開始順利運營,其在重工業和銀行業進行的兩宗投資,已經證明了它的不凡實力。 同時,凱雷也是在亞洲多元化業務發展得最好的外資PE,其創投基金、房地產基金同時運營於中國市場,在這個迅速發展的新興市場中捕捉多種機會。

對於全球私人股權投資公司(PE)來說,2007年冰火交加。在這一年的上半部分,PE的黃金年代接連進入高潮,在短短几個月內就先後有三宗收購案刷新PE歷史上的交易記錄,而KKR和黑石的融資也相繼超過了150億美元。然而,歡呼在次貸危機爆發時嘎然而止,投資者在遭受重大損失之後的謹慎使得PE們的貸款來源枯竭。2008年,由於拿不到貸款,黑石不得不付出5000萬美元的分手費終止收購PHH Corporation的交易。

不過,對於中國市場來說,2007年卻可以稱為中國的PE年。在這一年,中國政府成立的中國投資責任有限公司投資黑石集團,這表明了政府對於PE價值的重新衡量。而2006年最後一天掛牌的中國第一家國有PE——渤海基金在今年開始順利運營,其在重工業和銀行業進行的兩宗投資,已經證明了它的不凡實力。

同時,國際幾大PE巨頭都各展所能,在華進行進一步拓展,並且都各有斬獲:或投資得到回報,比如凱雷;或在一直低調潛行後浮出水面,比如貝恩;或重新吸納中國的實幹派人物,打造超一流團隊,比如TPG;或在華投下第一單,比如黑石和KKR.

其中不乏精彩紛呈的案例,比如貝恩聯合華為撬動3Com,這代表著外資PE另一種利用中國市場的方式以及中國企業進軍海外的另一種資本合作方式。

以下,便是《環球企業家》依據各大PE在華的核心競爭力、團隊、已有投資案例的重要程度、長遠發展趨勢等列出的權勢榜單。

1、鼎暉

作為中國本土的首家PE基金,鼎暉的成功有目共睹:其第一支基金投資的9個企業,其中8個已經上市,剩下的1個正在路演,成功率為100%.在所有投資項目中,蒙牛、南孚電池、百麗、江西賽維等成功案例都足以證明焦震和吳尚志對民營企業極強的判斷能力。

同時,鼎暉也是國內PE基金髮展的典範,由於起初基金規模很小,鼎暉依靠和摩根史坦利、高盛等國際著名投行的直接投資部門進行聯合投資,保證了有能力進入所看中的企業,並藉助這些大投行廣泛的資源和豐富的操作經驗鋪就上市的順利途徑(不可否認的是,鼎暉也在相當程度上造就了這兩大投行的輝煌戰績)。

而漸入成熟階段的鼎暉,開始沿襲外資PE已經嘗試成功的多元化投資路線:目前,鼎暉除了擁有PE基金、創投基金、對沖基金之外,房地產基金也在籌備中。這些都由不同的團隊來運作,互不干擾。

管理基金:超過30億美元,最新募集到的PE基金為16億美元

退出項目:蒙牛、李寧、南孚電池、雙匯、江西賽維、百麗、航美傳媒等

2、凱雷

管理基金:凱雷亞洲基金Ⅰ和凱雷亞洲基金Ⅱ,共25.5億美元

退出項目:Pacific China Holdings、太平洋保險

投資項目:揚州誠德鋼管、太平洋保險、重慶國際複合材料有限公司

儘管在徐工、重慶商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等交易上“觸礁”,但是凱雷仍是目前在華成績最好的外資PE.其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PE之一,多年來已積累了相當的在華經驗,並較早捕捉到了重要的投資機會。比如,凱雷花費2年多的時間投資進入的太保集團,在2007年底成功在A股上市。據業界人士估算,按照太保首日市值計算,凱雷收益率超過十倍。

同時,凱雷也是在亞洲多元化業務發展得最好的外資PE,其創投基金、房地產基金同時運營於中國市場,在這個迅速發展的新興市場中捕捉多種機會。

3、弘毅

管理基金:共管理三期基金,總規模超過55億人民幣

退出項目:林洋新能源、中國玻璃、先聲藥業

這是一個本土經驗(母公司聯想)+海外資本運營經驗(弘毅總經理趙令歡在矽谷浸淫多年)的完美組合。依託聯想在國內的經驗和人脈,弘毅將目標對準了國企改制的“藍海”。這是外資PE覬覦已久但是難以啃下的“硬骨頭”,而弘毅僅用收購中國玻璃一役便證明了其強勁實力。

4、黑石

雖然進入中國的步伐明顯落後於其他頂級PE,但黑石可謂煞費苦心。在請來前香港財政司司長錦松擔任黑石中國的負責人之後,黑石獲得了中國投資責任有限公司30億美元的投資。隨後,黑石6億美元收購國有企業藍星20%股份的交易,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便獲得審批——相對於凱雷花費兩年多時間方才進入太保,以及還沒有下文的徐工交易,黑石在中國的發展空間值得期待。

5、貝恩

管理基金:首支亞洲基金為10億美元

投資項目:泉林包裝、中視金橋、金盛集團、飛翔化工

2005年,貝恩資本將中國金融業的兩位“超級明星”招歸麾下:成功投資盛大並推動其上市的黃晶生以及締造建行上市的摩根史坦利原中國區CEO竺稼。在進入貝恩資本之後,他們已經低調投資了泉林包裝等四個項目。不過,最能展示貝恩資本實力的投資項目,仍是聯合全球基金和華為,槓桿收購3com.如果審批得以通過,這將是PE在華的一個經典案例。

6、TPG

管理基金:TPG在亞洲有三支基金,分別是TPG對沖基金TPG-Axon、TPG收購基金和TPG增長基金。其第四期亞洲收購基金還有超過10億美元的未投資資本,即將募集完成的第五期基金總金額超過42億美元。

TPG收購基金投資項目:深發展銀行、汽車經銷商廣匯汽車

TPG增長基金投資項目:機票及旅遊預訂服務商萊斯達、雲南紅酒業、農業上游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企業華奧物種、化學實驗室Shang Pharma、電視購物公司友友購物

TPG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PE之一。1994年,TPG和布蘭投資公司合資成立的新橋資本,針對亞洲進行投資,並在1990年代中國人對“PE”完全陌生之時,就投下了冠生園、維維豆奶等項目。不過,新橋最具代表性的項目仍然是在2004年成功進入深發展,這是首次也是迄今以來唯一一次外資PE得以進入中國國有銀行。同時這個交易也成為國人關於外資PE的啟蒙課程。

然而,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由於新橋的核心管理者大多為海歸,對國內企業缺乏了解,所以新橋的發展並不順利。在2006年將新橋股份全部收購之後,TPG找到馬雪征等更熟悉中國業務的人員,大概也是希望能夠補足短板,在併購基金上能大有作為。

7、渤海基金

管理基金:200億人民幣,首期基金為60.8億元

投資項目:天津鋼管、成都商業銀行

作為中國首家國字號的PE基金,渤海基金的優勢在成都商業銀行和天津鋼管這種外資審批艱難的項目中一覽無餘。與中投不同,渤海基金的核心團隊來自於各個外資機構,而領軍人物歐巍是最早在中國從事PE業務的投資家,深發展的交易為他在中國進行投資積累了深厚的經驗,其靈活的投資策略也使得渤海基金前途看好。

8、KKR

管理基金:首支亞洲基金為40億美元

投資項目:天瑞水泥

剛剛試水中國的KKR可謂作足了充分準備,非但請來引領過摩根史坦利直接投資輝煌紀錄的劉海峰領銜中國業務,還找來國內一流的企業家柳傳志和田溯寧作為中國資深顧問。然而,對於尤其擅長槓桿收購的KKR來說,中國尚不允許使用槓桿的現實還需時間適應。

參與直接投資的投行榜單

即便是在國際市場上,投資銀行的直接投資部門也是私人資本運營公司們的強大競爭對手。在中國,由於進入市場更早以及掌握了上市渠道,投資銀行們更早地把握到了工行、中行等重要國有企業的投資機會,以及蒙牛、尚德等高速發展的民營企業的機會。

高盛

1、退出項目:工行、網通、雙匯、邁瑞、尚德、西部礦業等

除了是在華投資銀行業務的佼佼者,高盛也是在華直接投資業務最活躍的外資投行。通過直接投資未上市企業然後將其推動上市,高盛從中賺取了巨額利潤。

摩根史坦利

2、管理基金:管理基金規模:約100億美元

退出項目:蒙牛乳業、平安保險、南孚電池、海螺水泥、恆安國際、山水水泥、永樂家電

尤其是在和鼎暉的一系列合作中,摩根史坦利直接投資部門取得了驕人成績:僅在蒙牛這個交易上,摩根史坦利就獲得了近20倍的回報。

然而,據知情者稱,摩根史坦利總部卻在是否開展直接投資業務的戰略上有多次搖擺,這也使得一些對直接投資有濃厚興趣的核心人物喪失信心後離開。未來,摩根史坦利是否能重現當年的輝煌,還有待考驗。

美林

3、退出項目:中國銀行、天合光能、同濟堂藥業、璽誠傳媒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