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漯河市政府工作報告

"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六年工作回顧
市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開拓進取,創新爭先,“十五”計畫勝利完成,“十一五”規劃開局良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跨上新台階。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377億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人均生產總值14869元,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590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1億元,是2000年的2.8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5億元,是2000年的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83元,分別比2000年增加4401元和1580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31.4億元,比2000年增加112億元。
——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產業優勢更加凸顯。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6.8:64.5:18.7,由二、一、三演進為二、三、一格局。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61.4%,比2000年提高11.9個百分點。重點工業300億振興計畫、500億上台階工程順利完成。以雙匯集團為龍頭的食品產業優勢日益明顯,我市成為首家中國食品名城、全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和保證體系建設雙試點市、全省食品工業基地市、全省無公害食品基地示範市。國家肉類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在我市。造紙工業快速膨脹,鹽化工業發展迅猛,紡織、機械製造等產業不斷壯大。農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優質糧食種植面積占70%以上,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42%,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數量、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數量均居全省前列,我市榮獲全國農業產業化先進集體稱號。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改革開放成果豐碩,發展後勁顯著增強。企業改革成效明顯。雙匯國有產權成功轉讓,雙匯集團國際化發展邁出了關鍵性一步;銀鴿股權分置改革順利完成;澳的利等一批企業靠大聯大,實現了快速發展;一些改制企業的遺留問題得到較好解決。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完成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4%。事業單位改革逐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分配製度改革有序展開,財稅、金融、投資、供銷、糧食流通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重大進展。行政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市行政服務中心建成投用。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工作富有成效。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連續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原食品節,組織了長三角、珠三角和上海食品名城推介等重大招商活動。累計審批外資企業122家,實際利用外資3億美元,現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我市投資發展,6家世界500強和一批知名企業落戶漯河;年外貿出口近億美元,鮮凍豬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雙匯三期工程等40多個重大工業項目建成投產,新天地商業步行街等五大重點市場建成投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473億元,其中工業投資170億元,有力地拉動了全市經濟快速增長。
——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成功實施了新的行政區劃調整,掀開了漯河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邁上新台階,編制了城市總體規劃及覆蓋全市60%的控制性詳規,市區建成區面積由33.5平方公里發展到4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33萬人增加到46萬人,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3.3%,六年提升12個百分點。走出了經營城市新路子,搭建了新的投融資平台。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成效明顯,新建改造市區道路62條,南環、北環、東環建成通車,整治背街小巷近百條,4個入市口改造全面完成,供水供熱、燃氣輸配、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一批公用設施建成投用。“雙創”工作深入開展,市區沿街綜合整治成效顯著,綠化、美化、亮化水平得到提升,市容市貌明顯改觀,我市成為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全省造林綠化最佳城市,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漯駐、漯周、漯平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實施了107國道漯河段和漯舞、漯阜鐵路漯河段改造,開通了漯河至上海的始發列車。完成了城鄉電網改造工程,漯河500千伏變電站等電力設施建成投運。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臨潁、舞陽兩縣城區規模擴大,小城鎮建設特色明顯,4個鎮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鎮。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兩縣十鎮百村示範帶動工程”順利實施。農業稅全免、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政策性減輕農民負擔4.8億元。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35.1萬人。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431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目標。發展戶用沼氣池8.5萬座。解決了1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改造“農家店”392家。累計投入5800萬元,新建改造“溫暖小區”605個,在全國率先解決農村五保戶住房難問題。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52%,高於省定目標32個百分點。我市被確定為國家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試點市。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開發、農作物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人工影響天氣等工作實現新的突破。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和諧漯河建設成效明顯。建立了中科大(漯河)科技園,與江南大學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九漯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建成了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13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新創省級以上名優產品46個、中國馳名商標和河南省著名商標21個。“全國品牌萬里行”把我市作為活動站點。人才工作不斷加強,各類人才作用得到發揮。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我市成為全國教改實驗區,6所高中被命名為全省示範性高中,漯河衛校升格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漯河職院被評為全國十大特色高職院校;累計發放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兩免一補”資金4100萬元,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校校通”,完成了372個農村中國小D級危房改造項目。新建改造了一批市縣醫院和40所鄉鎮衛生院,城鎮醫保覆蓋面不斷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推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我市成為全國首家無白內障障礙示範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南街村景區被命名為4A級景區,新增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力度加大,累計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6.7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8.5萬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實行,城鎮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使用率、收益率均居全省首位。廉租住房建設走在全省前列。“雙清欠”任務圓滿完成。市體育館、圖書館、老幹部活動中心、市一院新病房大樓、人防應急中心等建成投用。廣電、審計、統計、史志檔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等事業全面發展,人防、老齡、民眾體育、關愛女孩等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鄉居民人均儲蓄6623元,比2000年增加2832元;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比2000年提高3.7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的衣食住行都發生了可喜變化。
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決定得到全面落實,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結率、滿意率均達到99%以上。第四、第五屆村委會換屆選舉順利完成。我市成為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城市。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全民素質和文明程度不斷提高。雙擁工作和國防教育深入開展,榮獲全省雙擁模範城,駐漯解放軍、武警和民兵預備役在抗洪搶險、維護社會穩定、支持地方經濟建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抗擊非典保持“雙零”記錄,“7?17”特大洪災無一人傷亡,依法穩妥處理了銀鷹典當行非法集資案,集中打擊了非法傳銷活動,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廣大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切身利益。計畫生育、環境保護和土地管理等國策全面落實,我市榮獲全省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市、全省環保先進單位。黨風廉政建設得到加強,政風行風不斷好轉。社會大局持續穩定,我市成為全國信訪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安全生產優秀市、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
各位代表!過去六年,全市人民用辛勞和智慧、激情與拼搏,譜寫了漯河發展史上的精彩篇章。這六年,是我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時期,是產業特色日益凸顯的時期,是城鄉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是人民民眾得到實惠較多的時期。今天的漯河,正在成為一個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城市。
六年來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各級幹部,向駐漯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所有關心支持漯河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經濟實力還不夠強,經濟結構還不盡合理,第三產業比重較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相對較小,重大建設項目還不夠多;縣區經濟發展還不夠快;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水污染防治工作需要繼續加強;經濟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一些影響穩定的因素仍然存在。我們一定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實解決這些問題,決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二、今後五年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今後五年,是紮實推進富強漯河、和諧漯河建設的關鍵時期。我們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世界經濟正處於新一輪增長期,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加快,國家對中部地區和新農村建設支持力度加大,中原城市群建設快速推進,區域間合作更加緊密。我市經過20年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市五次黨代會描繪了漯河未來五年的宏偉藍圖,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發展重點更加突出,全市上下加快發展的願望更加強烈,具備了跨越發展的有利條件。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周邊地區特別是中原城市群各市你追我趕,發展形勢咄咄逼人。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順天時、應地利、聚人和,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立足新起點,再創新輝煌。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市五次黨代會確定的打造“兩個名城”、推進“三大建設”、加快實現“兩個率先”的總體奮鬥目標,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快建設富強漯河、和諧漯河,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使漯河更加充滿生機、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充滿希望。按照這一要求,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是:
——經濟發展走在全省前列。經濟質量大幅提高,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經濟布局更趨合理,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居全省上游。2011年,力爭全市經濟總量翻一番。
——新農村建設走在全省前列。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民收入大幅增加,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基層管理更加民主。
——城鄉一體化走在全省前列。力爭成為全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市,中心城區、縣城和重點小城鎮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城鄉互動,共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鄉居民共享城市文明,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
——和諧社會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各項社會事業繁榮進步,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平正義得到弘揚,幸福指數不斷提升。把漯河建成全省最乾淨的城市、全省最平安的城市,力爭成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中西部地區最適宜創業發展和居住的城市。
實現上述目標,要突出抓好六項重點:
(一)致力建設工業大市和工業強市,努力打造最具競爭力的中國食品名城。工業興、則漯河興,工業強、則漯河強,漯河大發展,關鍵在工業。我們必須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更加突出工業的核心地位,把快速擴張工業總量、轉變增長方式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營造關心工業、支持工業、大辦工業、辦大工業的濃厚氛圍。立足產業特色,做大做強食品工業,快速發展造紙工業,著力培育鹽化工業,加快建設最具競爭力的中國食品名城、中西部地區重要的造紙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鹽化工基地。2011年,全市食品工業銷售收入突破1100億元,肉製品年加工生產能力200萬噸,糧食加工轉化能力500萬噸,造紙生產能力160萬噸,鹽化工產品產量700萬噸。堅持抓大育大,培植骨幹群體。2011年,全市要培育出年銷售收入超500億元的企業1家、超100億元的企業3家、超50億元的企業5家和一批超10億元企業。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重點扶持一批高成長性中小企業迅速壯大。加快培育一批上市備選企業,力爭早日上市,增強企業融資能力。鼓勵和支持企業引進高新技術,積極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深入實施名牌戰略,培育更多的知名品牌。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60%的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協作關係;全市省級以上名牌產品達到50個以上、中國馳名商標和河南省著名商標50個以上。積極培育具有潛力的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帶動全市工業實現新的跨越。今後五年工業累計完成投資達到350億元,2011年全市工業銷售收入達到1800億元。
(二)奮力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全面推動開放的漯河更開放。漯河過去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今後的發展,更需要改革開放。我們要重振開放雄風,讓解放的思想更解放、開放的漯河更開放,為新一輪大發展增添強大動力和活力。加大改革攻堅力度,不斷把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向縱深推進、向廣度拓展。完善更加優惠的對外開放政策,營造更加優良的對外開放環境,採取更加有效的對外開放舉措,努力實現招商引資和出口創匯新突破。今後五年,全市累計實際利用外資6億美元以上,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以上。積極開展區域合作,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注重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和中原城市群之間的協作,努力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典型引路,梯次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紮實有效。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著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展壯大縣區經濟,增強縣區綜合實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切實增加農民收入。2011年,全市優質糧食種植面積達到88%以上,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5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00元以上;培育出10個以上強鄉鎮和150個以上強村;70%以上的村通班車;35%以上的村用上自來水,60%的農戶用上沼氣;農村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80%;“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覆蓋率達到100%。
(四)著力發展服務業,加快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生活的服務業。充分發揮我市的區位交通優勢、產業特色優勢和傳統商業優勢,重點發展商貿業和現代物流業,繁榮各類商品市場、要素市場特別是大型專業批發市場,規劃建設大型物流基礎設施,培育發展連線鄭州、帶動豫南的綜合物流園區。加快發展會展經濟,逐步把中原食品節辦成中國食品節。重視發展文化旅遊產業,辦好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使漯河逐步成為國際性許慎文化研究中心、許學文獻資料中心。有序發展房地產業,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供應。積極發展信息諮詢、金融保險、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逐步提高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
(五)強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快建設富有魅力的生態宜居名城。全面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努力實現城市規劃科學化、城市建設集約化、城市管理現代化。強化中心城區建設,理順城區管理體制,實行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塑造雅氣、秀氣、靈氣、大氣的城市品位,彰顯河流、森林、花園、精品建築交相輝映的城市風貌。高標準完成沙澧河沿岸市區段開發建設,把沙澧河沿岸建成風景長廊、生態長廊、文化長廊和休閒長廊,使沿河景觀帶成為展示漯河形象的重要標誌,使城市價值、特色優勢充分顯現。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加快構建新型城鄉關係,促進城鄉一體化水平快速提高。2011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3%,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60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60萬人以上。
(六)全力解決民生問題,加快構建和諧漯河。堅持以人為本,更加關注民生。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鞏固義務教育成果,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不斷提升高等教育,讓更多的人享有更好的教育。完善城鄉衛生服務和醫療保健體系,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和預警系統。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促進城鄉勞動者充分就業。高度重視解決農民工問題,使農民工與城市職工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權益。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解決困難群體住房、就業、就醫、子女上學等難題。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監管,保障人民民眾飲食和用藥安全。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安全生產工作。正確處理經濟成長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