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軍

20軍

20軍,是1949年1月,華野第1縱隊整編而成的。自“百萬雄師過大江”後,三野的兩仗對比非常鮮明,郎廣戰役是在國軍一路潰敗中完成的,淞滬戰役卻仍然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上海的攻堅戰,是解放戰爭中最大的城市攻堅戰,很少城市攻堅的20軍也投入了這場戰火之中。參戰的有9兵團和10兵團,以後又增調了23軍和25軍,這10軍中,與這座大城市的關係而言,還數20軍。因為20軍的前身,新四軍1旅、18旅、浙東遊擊縱隊就是戰鬥在寧滬杭一帶,新四軍中的上海籍骨幹,就數20軍多。

基本信息

前身

20軍原屬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南昌起義餘部。抗日戰爭時為新四軍第1縱隊,後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在任何一支軍隊中,能有第一的稱號,如果不是有顯赫的戰功,則必有輝煌的歷史。20軍亦不例外。

戰績

20軍20軍

9兵團原是作為解放台灣的主攻部隊,一直在江浙沿海進行渡海登入作戰訓練。因韓戰局勢急轉直下,轉而作為第一批入朝部隊急趨東北。

1950年11月11日,20軍在輯安渡過鴨綠江,秘密進入朝鮮。志願軍司令部給9兵團的任務是:趕往東線長津湖地區,接替42軍的防務,力爭在運動中痛擊長驅北犯的美第10軍。其時朝鮮東部蓋馬高原已是天寒地凍,最低氣溫達零下40度。9兵團官兵因入朝緊急,未能裝備寒帶冬裝,大部分人穿著薄薄的溫帶冬裝,還有很多人穿著夏裝。這使9兵團在接下來的作戰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也成為了兵團高級指揮員們心中永遠的痛。

其時阿爾蒙德指揮的美第10軍進展很快,陸戰1師和美7師沖在前面,幾乎與9兵團同時對進。宋時輪因敵而動,部署9兵團20軍和27軍部隊沿下碣隅里至柳潭裡地段設下埋伏,靜待美軍入伏。9兵團的隱蔽偽裝做得非常出色,美軍竟毫無察覺。

11月27日,戰鬥打響。9兵團兩個軍迅猛出擊,一舉將美軍前鋒部隊切成五段。張翼翔率領20軍集中圍攻下碣隅里的陸戰1師主力,並以2個師部隊分別攻占了柳潭裡與下碣隅里之間的死鷹嶺、下碣隅里和古土裡之間的富盛里,掐死了陸戰1師北進南逃的通路。

陸戰1師是美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擁有數百門火力強大的重炮,並且有空軍支援。20軍沒有重炮,只有一些輕型火炮,因天冷,好多還打不響。戰士們只好依靠手榴彈作為進攻武器。白天美國空軍飛來進行狂轟濫炸,志願無法進攻,只好隱蔽。慘烈的血戰每天夜裡都在進行。志願軍戰士反穿著與雪地一樣顏色的白色棉衣,不停地撲向美軍陣地,頑強地爭奪各個制高點。美軍則依仗充足的火力,向志願軍的進攻方向進行徹夜不停地炮和式轟擊。在這場鋼鐵與血肉的搏鬥中,20軍部隊反覆衝擊,犧牲重大。儘管屢次突入下碣隅里,但因後備兵力不足,又全被擊退。由於武器的威力不足,給美軍造成的傷亡也並不嚴重。雙方大量的減員則主要是由於過於寒冷的天氣。

為避免被全殲,陸戰1師開始拚死突圍。在死鷹嶺及下碣隅里周圍的高地上,雙方展開了血腥的搏殺。志願軍因火力薄弱,堵不住美軍正面進攻,只能化整為零,層層阻擊,反覆進攻,死死纏住美軍。在下碣隅里東南的1071高地上,一位志願軍連長楊根思在打到彈盡援絕後,懷抱炸藥包撲入美軍人群中,產生了志願軍部隊中的第一個特級戰鬥英雄。

陸戰1師出動兵力拚死向北接應,終於救出了柳潭裡的兩個團,又全軍向南突擊。在漫天的大雪中,激戰再度展開。負責阻擊的20軍部隊,衣著單薄,已斷糧多日。但仍頑強苦戰,直到全部戰死或失去戰鬥力。陸戰1師在優勢火力的支援下,衝破層層阻擊,終於逃出志願軍的包圍圈。

在長津湖之戰中,張翼翔的20軍部隊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奮勇作戰,儘管沒能全殲敵軍,但擊潰了陸戰1師,完成了東線作戰的戰略任務。同時,全軍傷亡7000餘人,凍傷11000餘人,付出了巨大犧牲。長津湖之戰後,9兵團部隊足足休整了5個月。在五次戰役中,20軍以極快的速度攻過了昭陽江,然後猛插五馬峙,一舉包圍了韓3師和韓9師,成為志願軍各軍中進攻最快的部隊。20軍繼續發起猛攻,韓軍2個師完全潰散,戰前23000餘人的部隊只剩下了2000餘人。

五次戰役後,20軍隨9兵團擔任東海岸守備任務。1952年10月,張翼翔率20軍班師回國。

0軍故事

有個小故事,說來也挺感人,我不妨簡單再說幾句。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當解放大軍進駐大上海後,就不斷有人打聽當年從軍的親人。一天,陳毅親自接待了一位母親。讓陳毅奇怪的是,這位老人同樣身著黃軍裝,原來事情是這樣的:這位老人的兒子於1938年參加了新四軍,內戰爆發後,為躲避國民黨迫害,組織又把老人送到膠東,老人就在那裡正式參了軍,在被服廠工作,以後又輾轉到大連,還是正連職幹部。上海解放後,又專程回來尋找兒子。

陳毅對這樣一位革命的老媽媽當然也充滿了敬意,於是問道:“您的兒子叫什麼名字呢?”

“姓蔡,名群帆,38年入伍。”

陳毅聽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小本本,上面記著三野所有團以上幹部的名單。陳毅看著看著就樂了,20軍的參謀處長不就叫蔡群帆嗎?於是立即派車把這位老媽媽送到20軍所駐的嘉定。蔡群帆抗美援朝時任60師參謀長,後任上海警備區副參謀長。

歷史發展

1945年

20軍20軍

2月,太平洋上的硫黃島激戰正酣,福雷斯特爾(以後的美海軍部長)望著折缽山上的升起的星條旗,無限感慨,留下這樣一段話:“折缽山頂升起那面旗,意味海軍陸戰隊名垂青史五百年。”說美軍征戰天下,血灑五洲,首推海軍陸戰隊,美國軍中之軍之強悍世上無人不知。

1950年

20軍一出國門,就趕上第二次戰役,對手就是陸戰1師。20軍1950年11月入朝到1952年9月回國,時間不算最長,但卻是朝鮮戰場最艱苦的兩年。可以說在20集團軍的戰史上,這是一段極其可歌可泣的歷程。據《志願軍人物錄》中的記載,志願軍一級英模20軍占各軍之首,至少在一個層面上反映了20軍在朝鮮戰場的英勇表現,20軍58師一等功獲得者吳德保,20軍的楊根思和15軍的黃繼光是朝鮮戰場上最為“經典”的英雄。不用說,當初毛澤東是打算吃掉美軍的這個王牌師,如果有制空權,如果多幾門大口徑火炮,如果有抵禦嚴寒的冬裝……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長津湖之戰永遠成了美陸戰1師的惡夢。這是強者與強者的較量,當美國士兵最後爬上1081高地的時候,也不無敬意地說:“這個陣地的中國第60師,忠實地執行了它的任務,頑強戰鬥到底,無一人生存。”180團2連所有官兵都凍死在陣地上。

1952年

10月,20軍從朝鮮回歸大本營華東軍區,在山東停留一段日子後,駐防浙江。20軍的前身蘇浙軍區的2縱.4縱,在浙江不僅打過仗,更重要的是60師整個是在浙東成長起來部隊,的確是有一種回到故土的親切。說實在話,60師(浙東遊擊縱隊)北上前也沒打過大仗,對多數人來說,大凡一支有點名聲的部隊,一是要有著名的將領,所謂名將,更重要有參加過幾次影響重大的戰役或戰鬥。1955年1月18日,我軍出動飛機184架,大小艦艇188艘,陸軍的主角就是第60師的4個加強營,即主力團178團(原浙東遊擊縱隊的三支隊)、180團2營,目標一江山島。

60師在20軍中排名老三,從部隊成長資歷上來看該是沒什麼可說的。59師是原新四軍6師的18旅,而浙東縱隊司令何克希就任過6師的副參謀長。但此時的60師已是今非昔比了,要說60師在20世紀末幾輪大裁軍中最終“勝出”(保住了番號),在我看來,這也有一江山之戰的汗馬功勞,一江山之戰對軍友們來說無人不知,從此60師名垂青史,這話不算為過。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我軍一直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著稱,這一仗就倒過來了,殺雞用了牛刀,這是一點也不誇張的。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拿下一江山島只是拉序幕,好戲還在後頭。戰史上這一仗又稱大陳戰役,當年在上、下大陳島上駐有國軍兩萬人馬,一江山島只是大陳島的門戶而已,算來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戰役。(是役,對先取一江山還是先取大陳分歧不小,多數人主張先打大陳。但浙東前指司令張愛萍力主先攻一江山,這一作戰方案最終得以通過。)

1955年

1月18日8時整,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戰一江山島,捷報傳來,毛澤東主席高興地說:“一江山島登入作戰,打得很好,我軍首次登入作戰是成功的。”時任華東軍區參謀長的浙東前敵指揮部司令員張愛萍不由詩興大發,他的《沁園春。一江山渡海登入戰即景》是這樣寫的:

東海風光,寥廓藍天,滔滔碧浪。看騎鯨蹈海,風馳虎躍;雄鷹獵獵,雷掣龍翔。雄師易統,戎機難覓;陸海空直搗金湯,銳難當。望大陳列島,火海汪洋。

料得帥駭軍慌,憑一紙空文豈能防。憶昔,西西里島,沖繩大戰,何須鼓簧。固若磐石,陡崖峭壁,首戰奏凱震八荒。英雄贊,似西湖競渡,初試鋒芒。

張愛萍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這一仗被稱為小諾曼第登入,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視,慎在初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更重要的是,美國和老蔣鑒訂的《共同防禦條約》墨跡未乾,中國人民有必要在這個時候給以有力的當頭棒喝。直到戰役發起的前一天,總參還來電話,建議戰役推遲。張愛萍反覆考慮,覺得還是要按原計畫進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要領軍令狀的。

紅旗插上一江山島不過兩個個小時,第二天肅清殘敵,徹底結束戰鬥。一舉拿下一江山,雖然是意料中的事,但這一仗付出代價之高,在軍中也有非議,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打贏了麻將輸了錢”,傷亡超過了敵軍(1.3:1),其中陣亡393人。從戰史上來看,淮海戰役66天,陳再道的2縱,也就是以後的第10軍,也就陣亡438人。61師在舟山登步島碰了釘子,被國軍吹得神呼其神,陣亡也大致是這個數。以此推論,1師在老山作戰半年,陣亡三百餘人,所以說這一仗是激烈不如說是慘烈了。總結起來,要說的問題很多,除有三軍協同,戰術指揮等等之外,國軍難得一見的“犧牲精神”也是重要原因吧。一江山之戰,斃敵500多,俘敵亦500多,差不多是非死即傷了。一江山守軍司令王生明是蔣經國欽點的胡宗南愛將,最後引爆手榴彈,算是真正做到了士為知己者而死。台灣高雄曾有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生明路”。

雖然是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但我始終覺得只有“腳踏實地”才算是到手的勝利。所以參加一江山之戰的20軍第60師表現最終決定成敗。過去常說“共軍”用“人海“戰術,這一回讓國軍長見識的還有“火海”,這一仗60師的噴火兵大發神威。也許是我的少見多怪,當年陸軍師一級噴火連的編制恐怕不多吧?(上個世紀七十年代20軍軍部有防化連,因在文革中被江青當作大棒使,而名噪一時。我以為噴火裝備多列裝防化部隊中。)陸軍第60師也就是今天的摩步第60旅。

1996年

秋,中國東南的福建沿海電閃雷鳴,殺聲陣陣,陸海空三軍輪番上陣,各掄重錘,多年深藏不露的二炮也頻頻發威。台島一時風雨飄搖,風聲鶴唳,兵法云:兵者詭道也。心神不寧的山姆大叔,匆忙放出兩條航母,以探虛實。按時下的一些說法,當時我有奪取澎湖意圖,從而一舉打斷李登輝台獨的脊梁骨。

由於出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內奸,這一計畫得以擱淺,時過境遷,真像如何已不再重要,但不管怎么說,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陸海空三軍協同登入演習,我第1集團軍、第31集團軍、第42集團軍當仁不讓一馬當先,拿出18般武藝。但說動真格三軍聯合作戰,還數陸軍第20集團軍。

0軍評價

戰爭年代提起華野一縱(20軍),都說該部善野戰,有朝氣。善野戰不再說了,有朝氣,從一個意義上說,也就是思想活躍,不甘人後,這也許軍中多文化人有關。由於地域的原因,這支部隊歷來善待文化人,中國許多有名望的作家都在這支部隊從過軍,魯迅先生的弟子的老作家黃源、家喻戶曉《百合花》的作者茹志娟、還有著名作家鄧有梅,當年都隨華野1縱轉戰過。前些年,濟南軍區政治部有個創作員叫張廷竹,據說是在火車上被20集團軍一位“伯樂”相中,特招入伍。張當時可能已近而立之年,對當兵來說是“半路出家”了。

不甘人後,換句話也可以說敢於冒尖,這在今天是很符合時代精神的。由於政治鬥爭的尖銳與複雜,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20軍走了一段彎路。責任首先應該是當時的主要領導人來承擔,有網友痛斥是兩個“外人”把一支好部隊帶上歧路。南萍,山東長山人,來自35軍;熊應堂,湖北紅安人,來自25軍。兩人軍階同為少將,但熊是五五年授予的少將,所謂八百開國少將。文革時期一個新聞片有這樣的鏡頭,毛澤東在接見軍隊代表時,把許世友拉到另一個軍人的身旁,這個軍人就是20軍軍長熊應堂。熊1928年當的兵,就資格而言和多數上將也不相上下了。曾任華野7縱19師師長(23集團軍68師),三野25軍副軍長。毛澤東知道許、熊不和,故作此舉,希望來個“將帥和”。但許、熊終沒能走到一塊。在政治漩渦中沒能把穩舵,政治委員當然要負主要責任。一支部隊和上級和友軍長期協調不好,很犯兵家大忌。樹挪死,人挪活。但千軍萬馬調防不是兒戲,但在毛主席去世的前一年,還是下了調防決心。

20軍重返戰地,轉眼30年了,真是30年河東,30年河西。我以前說過,河南駐有第四野戰軍的兩個“大腕”級的軍,54軍大名鼎鼎,但在我想來,54軍再有名聲還能大得過43軍?最終的結果現在是明了的,20軍番號保住了,今天看來,這個番號有更大意義,當年粟大將最得心應手的勁旅,一、四、六縱,也只是20集團軍“碩果僅存”了。

百萬大裁軍後,由於陸軍的合成,20集團軍也步入了一個“輝煌”時期,坦克11師的編入,128師的“加盟”,20集團軍的實力可以說空前。但新的歷史條件下,“百軍之傑”也在“與時俱進”中,有人說,20集團軍是“最輕”的集團軍之一,標準的五旅的編制,2萬來人與集團軍帽子名不符實。這頂帽子不要也罷,但好在當年“兄弟”都在軍中,58師整編為機步旅,據說是中國陸軍第一個裝備輪式裝甲車的機械化步兵旅,機械化裝備早於大紅的127師,足見軍方對該師的重視。摩步第60旅一營是原59師的175團,即很有名聲“沙家浜”團,可以說60旅是兩師主力合編而成。從這個角度說,真是“打虎還靠親兄弟”,幾十年過去了,能抱成團的,也是屈指可數了。

1979年的中越戰爭中,58師領命出征,只是姍姍來遲,趕了個後馬梢,58師縱是“高手”,只嘆英雄無用武之地。今天,陸軍第20集團軍虎臥中原,雄視八方,枕戈待旦,重任在肩。他年若有戰事,極有可能與第1集團軍並駕齊驅,同為操戈之前鋒,龍騰虎躍,奮勇爭先,誰執牛耳,也未可知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