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9 承德普寧寺和維爾茨堡宮(中國與德國聯合發行)(T)

1998-19 承德普寧寺和維爾茨堡宮(中國與德國聯合發行)(T)

1998-19 承德普寧寺和維爾茨堡宮(中國與德國聯合發行)(T),屬於收藏品、郵票,印製機構北京郵票廠。發行日期1998-8-20。

郵票圖案

1998-19 承德普寧寺和維爾茨堡宮(中國與德國聯合發行)(T)1998-19 承德普寧寺和維爾茨堡宮(中國與德國聯合發行)(T)

郵票信息

志編號 1998-19
名稱 承德普寧寺和維爾茨堡宮(中國與德國聯合發行)(T)
全套枚數 2
全套面值 5.90元
發行機構 國家郵政局
整版枚數 20(4×5)
版別 膠版
發行日期 1998-8-20
全套售價 5.90元
印製機構 北京郵票廠
設計者 肖玉田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2-1 維爾茨堡宮 0.50 30×50 P12.5 4129.9
2-2 承德普寧寺 5.40 30×50 P12.5 3161.9

郵票介紹

中國和德國於1972年建立外交關係,這套《承德普寧寺和維爾茨堡宮》特種郵票,是中德兩國聯合發行的。兩幅畫面均為18世紀的皇家建築。這兩座建築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郵票圖案均出自於我國著名畫家肖玉田先生之手。他捨棄了全景式構圖,而擷取兩組古建築主體的局部,立足正面,豎向布勢,平視取景,張揚了其個性魅力。
第1圖【維爾茨堡宮】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下法蘭克尼亞區的維爾茨堡市。是歐洲最著名的巴洛克式宮殿建築之一,豪華莊重,富麗堂皇。17世紀後半葉至18世紀,德意志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遠遠落後於英國和法國。當時,德境內四分五裂,封建諸候割據共有300多個小邦和1000多處騎士領地,帝國皇位形同虛設。手握實權的大小諸候、親王和主教們,為了顯示各自的尊貴榮耀,追求宮廷奢華的禮儀時尚,18世紀以來,紛紛效仿法國的路易十四,在領地內大興土木,建造王宮。在布局上講究均衡對稱,以體現其氣派威重;裝飾風格上,揉合了巴洛克式的手法,運用大量的壁畫、雕塑,以顯示其高貴典雅。維爾茨堡宮是這些建築中規模最大、最為宏偉的一座,集中體現了18世紀德意志宮廷建築的典型特徵。當年,它所在的維爾茨堡城屬於一個名叫約翰尼·菲力浦的小國之君,同時還是該城的主教。公元1719年,他下令宮廷建築師巴爾塔薩爾·紐曼和馬克西密里安·馮·維爾什兩人負責維宮的設計與施工。宮廷式樣以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為藍本,於1720年正式動工,1744年建成主體,1780年完成內部裝修,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平面呈馬蹄形,主樓3層,左右配殿為2層。
維宮主樓的宮廷教堂是巴洛克風格的代表作,建築師將幾何學中橢園形與三角形巧妙地結合套用於建築中,大教堂近700平方米,無一立柱支撐。最為精彩的是教堂的樓梯與穹頂巨畫《奧林比斯》的配合設計:參觀者從窄小的門廳入口拾級而上時,只能看到畫作的局部;每上一個台階,畫面視野就開闊一些,直到登上樓頂,才能見到長32.9米、寬18米的巨畫全貌。它是由威尼斯著名畫家G·B·提耶波羅維茲繪製的,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穹頂畫,畫中描繪的太陽神阿波羅,儼然是凌駕於世界萬物之上的宇宙統治者。富麗堂皇的內部裝飾里,其中最有藝術價值的是當時威尼斯畫派的吉奧瓦尼·巴蒂斯塔·提坡埃羅的巨幅群像穹頂畫。畫中描繪了法蘭克人的夢想、弗雷得里希一世授予主教海洛德公爵稱號的盛大場面。維宮的外部裝飾,採用了大量的砂岩雕塑。庭院裡幾何規則式的宮廷花園,內用噴泉、瀑布、台階、觀賞植物和林蔭小路組成各種多變、和諧的景致,夏季,常在此舉行莫扎特音樂節。維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重創,戰後修復如初。
第2圖【承德普寧寺】位於中國河北省承德市避署山莊東北,是外八廟中最著名的一座寺廟建築群,也是目前中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規模宏大,體系完備。
公元1755年5月,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叛亂後,於冬10月,在避暑山莊宴賚和封賞厄魯特蒙古四部(即:準噶爾、郝爾伯特、揮特、和碩)的上層首領,並謂“昔我皇祖之定喀爾喀也,建匯宗寺於多倫諾爾,以一眾志”,乃循舊制建此寺。又因“蒙古向敬佛,興黃教,故寺之式,即依西藏三摩耶廟之式為之。”並取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之意,名為“普寧寺”。為此,乾隆曾派兩名官員和畫師、技師專程繪圖、考察。同年,即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式動工,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它依山就勢,座北朝南,占地面積達3.3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以中軸線貫穿,主體建築以大雄寶殿為界,前半部分為漢族佛教寺廟樣式,後半部分則具有強烈的喇嘛教色彩。它是漢藏建築形式結合為一的典型廟宇,在我國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寺廟的正門(山門)是一座寬5間的門殿,中間3間有石刻拱門,東西兩間有石刻拱窗,黃琉璃瓦綠剪邊歇山頂,室內立二仁王像。山門兩側用矮牆連線,左右各開旁1]1個。山門內,東有鐘樓,內設雍正年間鑄造的銅鐘一口,每日凌晨敲108下;西有鼓樓,內設高250厘米、直徑160厘米的大鼓一面,每日傍晚擊鼓數聲;正中為3間方形碑亭,內置乾隆御製《普寧寺碑記》、《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了建廟目的及平叛經過,碑文均為滿、漢、蒙、藏四體,是十分珍貴的文物資料。碑亭後為天王殿,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殿中端坐布袋和尚,形象憨厚,笑容可掬。背後為韋馱像。兩旁站立四大金剛。殿的東西有腰牆相連,左右各闢1門。進門後為一院落,大雄寶殿即坐落正中,左右為東西配殿。大雄寶殿面闊7間,進深5間。中間5間做隔扇門,兩梢門辟拱窗,重檐歇山式屋頂,上復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銅製鎏金舍利塔。殿下有高近2米的須彌座台基,上置石欄桿,四角有螭首。殿內中央供奉金漆木雕三世佛祖:釋迦牟尼、迦葉和彌勒。大殿兩側塑有18羅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東西兩面山牆繪有漢族風格的18羅漢圖,北牆上則繪有西藏風格的8大菩薩像。這些繪畫工筆細膩,色彩強烈,為清代壁畫之珍品。東西兩座配殿,背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尚存羅漢200餘尊,是羅漢堂500羅漢中的殘存者。
大雄寶殿之後,全部為藏式建築。這組建築分為中、東、西三組,均建在高達9米的石崖上。登上42級台階,即進入三角殿,它平面呈梯形,前窄後寬,廡殿式屋頂。三角殿北面即高聳著大乘之閣,它是普寧寺的主體建築,仿三摩耶寺的主殿而建。閣高36.65米,底層平面闊7間,進深5間,除層檐用琉璃瓦外,其餘全部為木結構。從正面看,閣檐為6層;從側面看,檐為5層;從陰面看,檐為4層,其造型十分奇特。閣中有頂樑柱24根。並供奉著一尊大佛立像,高22.28米,腰圍15米,用柏、松、榆、杉、椴5種木材雕成,重達110多噸,造型雄偉,紋飾細膩,是國內現存較大木雕像之一。該寺俗稱“大佛寺”即源於此。大佛的面頰上有3隻眼睛,身上有42支手臂,除中間的兩手合十外,左右各伸出20支手,每手各置一隻眼睛,按佛教說法,正合千手千眼之數。大佛兩側肅立善財、龍女兩大弟子,各高15.6米,左右牆壁上尚有10090個小龕,內各有無量壽佛1尊,稱為萬佛龕。以大乘之閣為中心,周圍尚有若干建築物;南有梯形殿,代表贍部洲;北有方形殿,代表俱盧洲;東面月牙形城台之殿,代表勝神洲;西面橢園形城台之殿,代表牛賀洲,此即為“四大部洲”。其左右又分別建有8個白台和4個喇嘛塔,白台代表“八小部洲”;塔則代表佛的“四智”,是構成世界的地、金、水、風四種元素。大乘之閣之南,還有兩座漢式四合院,東為妙嚴室,西為講經堂,是清代皇帝休憩和聽經的地方。妙嚴室後有月光殿,象徵月亮;講經堂後有日光殿,象徵太陽,表示日月環繞佛身之意。普寧寺的整個後半部,殿閣密集,小台如林,星羅棋布,充分體現了佛教的宇宙觀,在我國一般寺廟中極少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