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8月18日


1926年8月15日,蔣介石在長沙召開軍事會議,實施北伐二 期計畫,決定進兵方略:以第四、第七、第八各軍為中央軍,直趨武漢,封鎖武勝關。第二、第三兩軍為右翼,集結於攸縣、醴陵一帶,監視江西敵軍,採取攻勢防禦。新由黔軍將領袁祖銘、王天培所部編成之第九、第十兩軍為左翼,集中津市、澧縣,進取沙市、江陵,肅清鄂西之敵。第一、第六兩軍為總預備隊,隨中央軍推進。
8月18日,蔣介石發表討吳宣言。宣言說:“現在國民革命軍將與北洋正統吳佩孚決戰於江漢,此戰關係不僅決定軍閥命運之存亡,即中國國家民族之能否恢復其自由獨立,胥卜於此。”
“昔先大元帥昭示吾人以北伐之目的不僅在推倒軍閥,而在推倒軍閥所賴以生存之帝國主義。不僅推倒曹、吳,而在使無繼曹、吳而起之人。今吳佩孚造亂作惡,已至貫盈,本黨為革命計,政府為自衛計,皆不得不出師討賊。”
8月18日,北伐軍開始總攻擊,當日盡驅汩羅江正面之敵。
李宗仁率中央右縱隊第四、第七兩軍,組織敢死隊,乘虛襲擊敵軍,動搖敵軍陣線。葉挺獨立團和第四軍的另一部渡過汩羅江,沿山間小路,迂迴包圍敵軍,集中數倍於敵的兵力發起猛烈進攻,迅速消滅了陸雲的指揮部。19日占領平江城,陸雲自殺身亡。北伐軍乘勝前進,沿平江至岳州的山間小路,輕兵疾趨繞到岳州背後,切斷敵軍的退路。22日攻占岳陽,湖南之戰結束。
8月23日,國民革命軍總部決定以第四、第七、第八軍分三 路攻取汀泗橋。汀泗橋在武昌以南,距武昌約60公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東、西、北三面環水,東面山嶺築有堅固的工事。據守汀泗橋之敵有2萬餘人,由宋大霈指揮。
第四軍於24日從通城出發,25日占領中伙鋪車站,控制粵漢路。第七、第八兩軍也集結中蒲附近予以策應。26日晨,各部開始向汀泗橋敵軍陣地進攻。由於敵軍憑藉天險死守待援,北伐軍連續衝鋒十餘次,傷亡重大,指揮部決定把擔任預備隊的葉挺獨立團調上來。27日,獨立團在當地農民的帶領下,沿著高山小路繞到敵後,乘敵不備發起猛攻。敵兵大亂,北伐軍攻克汀泗橋。
此役共殲敵千餘人,俘敵軍官157人。士兵2296人,繳獲大炮4門,機槍9挺,步槍1600支。北伐軍死亡134人,受傷256人。
汀泗橋戰役後,獨立團乘勝追擊敵軍至鹹寧,敵軍有萬餘人逃往賀勝橋。8月28日,吳佩孚也親率增援部隊從武昌趕到賀勝橋督戰,準備踞城頑抗,阻止北伐軍前進。北伐軍乘敵人立足未穩時,於28日晚開始行動。經過激烈戰鬥,攻克楊林當、桃林鋪等地。29日2時,北伐軍前敵總指揮部決定由李宗仁指揮進攻賀勝橋,命第四、第七軍擔任主攻。第七軍負責進攻賀勝橋以東之敵,第四軍沿鐵路線以西地區前進,正面攻擊賀勝橋,直逼武昌。
第八軍第八團和第一軍第二師為總預備隊,隨第四軍推進。第四 軍以張發奎第十二師和葉挺獨立團為攻擊隊。29日晨,攻擊隊由鹹寧向橫溝橋前進,與敵苦戰一晝夜,突然攻進敵人中部戰線, 30日12時,革命軍全部占領賀勝橋。此役國民革命軍死亡140人,受傷357人;俘敵軍官159人,士兵2386人,繳獲大炮20門,機槍 9挺,步槍1847支。至此,打開了通向武漢的大門。31日,北伐大軍兵臨武昌城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