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進行曲

」諷刺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時已大受歡迎,為柴可夫斯基贏得極高的聲譽。 《1812》序曲的創作背景。 《1812》序曲的內容。

柴可夫斯基 《1812》序曲
前言: 在八十年代初,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香港發燒友試機指定曲目之一。如果你自稱發燒友,而又未聽過這首序曲,有兩個可能,一是你很年輕,可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小朋友、二是你並不怎么發燒,極其量只是感冒罷了。「序曲」原指歌劇、芭蕾舞劇或清唱劇等的開場音樂,19世紀以來,作曲家常採用這種體裁寫成獨立的管弦樂曲,其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並加有標題。《1812》序曲即屬於獨立、有內容的管弦樂曲。在樂評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即使柴氏本人,在寫給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贊助者)的信中也說:「這首序曲將會非常嘈雜而喧譁,我創作它時並無太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諷刺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時已大受歡迎,為柴可夫斯基贏得極高的聲譽。後來陸續在俄羅斯許多城市和德國、捷克、比利時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為柴可夫斯基交響樂作品中最形象鮮明、通俗易懂和備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點恐怕出於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1812》序曲的創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寫的《1812》序曲,全名為《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年莊嚴序曲》。夠長吧!如果你去唱片店買碟時可以一字不漏的背下去,那我真的佩服你了。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應他的老師尼古拉‧魯賓斯坦之請而作,目的是慶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戰爭中被戰火焚毀(另一說是此曲為莫斯科藝術工業博覽會而寫)。
《1812》序曲的內容。 1812年,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占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戰爭開始時,拿破崙軍隊在數量占優勢的情況下,俄軍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國迫近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採取堅壁清野,燒毀糧草的戰略,並撤退居民,率軍暫時撤離莫斯科。拿破崙在占領莫斯科一個月後,仍無法迫使俄國投降,反而令自己孤軍陷入重圍,於是下令撤離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崙軍隊不能適應俄國嚴酷的冬天,加上飢餓和俄軍的反擊,終致潰敗。拿破崙入侵俄國時多達六十萬的的部隊大部分被殲滅,最後只剩下不足萬人逃出俄國國境。《1812年》序曲是根據上述史實寫成的一部管弦樂作品。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分明地敘述了1812年的這一事件,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和平生活和隨後發生的不安和騷亂,俄法兩軍的會戰,以及最後俄國擊潰法軍,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