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3年

1043年

1043年是一個平年,是農曆癸未年,羊年。契丹重熙十二年;北宋慶曆三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六年;越南明道二年;日本長久四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五開始。

大事記

(圖)郭熙山水作品郭熙山水作品

郭熙山水作品
郭熙1043年作 山水 立軸 設色紙本
尺寸:100×40厘米
作者:郭熙
鈐印:郭熙、子深經眼
介紹:(明摹本)
作者簡介:郭熙,宋,河南溫縣人。熙寧初為御書院藝學。畫山水寒林,施為巧贍,位置淵深,雖復學慕營丘(李成),亦能自放胸臆。巨幛高壁,多多益壯。嘗於高堂素壁,放手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岩岫巉絕峰巒秀起,雲煙變滅,靄之間,千態萬狀,論者謂獨步一時。著有林泉高致,語極精審,為山水畫論中傑作。於縣庠宣聖殿內圖山水窠石四壁。雄偉清潤,妙絕一時。自雲平生所極得意於此筆矣。元豐元年(1078)嘗作窠石平遠圖,藏故宮博物院

七星岩上包拯題名
七星岩上包拯題名,這是歷史事實。慶曆二年(公元1043年),包拯到七星岩上瀏覽過,並在岩上刻下了他的名字。包拯(999—1062)北宋官吏,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天聖進士。初因父母哀志,朝廷授官,堅辭不就,及雙親亡,方出任地方官。清廉,明斷,頗有政績。仁宗時鏇升監察御史,主張選將練兵,加強邊防,以御契丹。後任三司戶部副使、天章閣待制、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又知江寧(今江蘇南京)、開封等府。在朝時,數論斥數辜大臣,上書仁宗明聽納、辨朋黨等,在地方則執法嚴峻,平冤獄、抑豪強,故貴戚宦官無不憚懼,民間稱之為“包待制”,京城內傳日:“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後官至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之職。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開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後一別,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賜謚“孝肅”,故包拯死後又叫包孝肅。著有《包孝肅奏議》。他的事跡長期流傳民間,過去小說、戲曲多取為題材,元雜劇已有《陳州米案》等作品,以後流傳日廣,形成豐富的傳說,呼之為“包青天”。包拯是封建社會中最著名的清官。

范仲淹實行改革

(圖)范仲淹范仲淹

范仲淹當政,上“十事疏”,變政失敗。十事疏是指北宋時期慶曆變法時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的十項改革重點,稱為“十事疏”。十事疏包括: (1) 明黜陟、(2) 抑僥倖、(3) 精貢舉、(4) 擇長官、 (5) 均公田、 (6) 厚農桑、(7) 修武備、 (8) 覃恩信、(9) 重命令、(10) 減徭役范仲淹提出了改革的10條措施,主要內容是:對官吏要定期考核,按政績決定升遷,並慎重擇用地方官;改革科舉制度,加強軍備,嚴格法令;提倡農桑,減輕勞役。歷史上稱這次改革為“慶曆新政”。慶曆新政的推行困難重重。由於皇親國成、權貿大臣、貪官污吏的反對和攻擊,經宋仁宗允準後范仲淹只得回到陝西防守邊境。慶曆新政很快就廢止了,但卻是王安石變法的先河。

范仲淹(989一1052),北宋大臣。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宋真宗朝進上。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7月,因對當時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重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建議被宋仁宗採納,被授與參知政事,主持慶曆改革,史稱“慶曆新政”。後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歷知州、鄧州、杭州、青州。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其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占名篇,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被一代偉人毛澤東稱為“兵甲富於胸中,憂樂關乎下”、“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出生

富爾克四世出生
富爾克四世(Fulk IV of Anjou) (1043年–1109年), 又叫Fulk le Réchin, 安茹伯爵從1068年到1109年。富爾克四世是卡梯奈伯爵戈弗雷 (有時被稱為Alberic)之幼子,母親是安茹伯爵富爾克三世之女Ermengarde,富爾克三世傳子傑弗里二世(Geoffrey II Martel),傑弗里·馬特去世時,沒有直接說讓他的外甥、富爾克的哥哥傑弗里三世離開安茹。富爾克和他的哥哥傑弗里爭奪爵位,傑弗里統治無能,1067年他被俘。教會向他施壓釋放傑弗里,兩兄弟再次發生爭鬥,次年又被富爾克監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