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H1G型護衛艦

053H1G型護衛艦

053H1G型護衛艦(英文:Type 053H1G frigate,北約代號:Jianghu V Class Frigate,中文:江湖 V級護衛艦),是中國自行建造的一型對海飛彈護衛艦。該型護衛艦是為裝備南海艦隊而在053H1型護衛艦基礎上研製的改進型護衛艦,艦上換裝了雙管100毫米主炮和雙管37毫米副炮,改裝了低紅外特徵煙筒,艦內安裝了空調系統,便於在南海水域巡航作戰。該型護衛艦首艦“自貢號”(舷號558,後改名北海號)1991年6月在廣州黃埔造船廠開工建造,1993年1月20日下水,1993年5月服役。本級艦共建造6艘,全部在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服役。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053H1G型護衛艦053H1G型護衛艦
1988年3月14日,中國海軍為保衛領土南沙群島,與越南海軍展開了一場海上的生死較量。這是自中越海軍西沙海戰之後,中越(含前南越西貢政權)兩國海軍的第二次交鋒。這場戰鬥,僅僅進行了不到28分鐘,中國海軍大獲全勝。這場史稱"3.14”海戰的規模不大的中越海戰,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

"3.14”海戰之後,中國領導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醒地意識到加速國防現代化步伐,建設一支強大海軍的迫切性。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國。海岸線達18000多公里,海區總面積達470餘萬平方公里。但是,屬於中國領土的南沙群島中主要島礁,除太平島由台灣國民黨當局控制外,近百萬平方公里的海域被非法分割,許多島嶼被侵占,資源被掠奪的狀況十分嚴重。

"3.14”海戰結束不久,中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宣布建立海南省的決定,並且明確指出:西沙、南沙及其附近海域的管轄權歸海南省。1988年4月21日,中國外交部再一次重申: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歷來在中國廣東省政府的管豁之下。現將這兩個群島劃歸新設立的海南省管轄,完全是中國的內部事務。越南當局根本無權干涉。

面對南海的緊張局面,“越南海軍共有7艘護衛艦和大約50艘沿海攻擊艇。中國方面在該海域部署了25艘潛艇,5艘沿海攻擊艇和200艘沿海攻擊快艇。但那些島嶼位於中國大陸以南1500公里外,離越南海岸線只有400公里,河內可能使用作戰飛機,而中國無法這樣做,即使中國收復南沙,也面臨著防卸騷擾和長期駐守兩大難題。”中國海軍南海艦隊因缺乏大型艦船,在對峙態勢中並不占優勢。

應急建造

053H1G型護衛艦053H1G型護衛艦
20世紀90年代國中國為應對台灣海峽和南海海域逐漸緊迫的形勢,滿足南海艦隊急需批量裝備護衛艦的要求,作為應急措施,中國在053H1型護衛艦的基礎上,做適當改進快速批量建造了053H1G型(北約代號:江湖V級)護衛艦。

新艦裝備有363雷達和上游-1號改(SY-1A)飛彈指揮系統和SJD-5聲納;換裝了76A式雙37mm全封閉自動炮。該型艦最重要外觀識別特徵是與眾不同的低紅外特徵煙囪。入役後的護衛艦,用於在近、中海執行護航、護漁、巡邏警戒和支援魚雷艇、飛彈艇作戰,並可在港灣的航道上進行布雷。

1990年8月30日中國海軍艦艇部與廣州黃埔造船廠簽訂建造"053H1G"飛彈護衛艦契約。1990年12月18日"053H1G"護衛艦首艦舉行開工典禮,出席典禮儀式的有國防科工委副主任謝光中將、海軍副司令員張序三中將、南海艦隊司令員高振家中將、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副總經理黃平濤、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朱森林等。

1993年1月20日,黃埔造船廠建造的"053H1G"飛彈護衛艦1號艦下水。2號艦於1993年1月29日下水。

改裝升級

隨著中國艦船科技的發展,一批新技術、新裝備陸續成熟。中國海軍有計畫、有步驟地對在役的6艘053H1G型護衛艦改裝升級,外媒認為這些主要用於沿海巡邏的護衛艦將在中國海軍服役10年或更長時間。

其中佛山號(559)、東莞號(560)、肇慶號(563)三艦於2007年12月在4806船廠進行改裝(558北海號、561汕頭號、562江門號均完成改裝):具體改裝情況是將原79型雙100毫米火炮已改為隱形79A型雙100毫米火炮、將兩座三聯裝上游-2(SY-2)反艦飛彈改裝為兩座四聯裝鷹擊83反艦飛彈(YJ-83/C-803),後桅桿的517型對空警戒雷達更換為一個新的白色球形天線,在前艦樓後及艦尾的甲板兩側加裝四座干擾彈發射器。通過改裝,將053H1G型護衛艦擴展為裝載新型反艦飛彈、配備現代化電子設備的2000噸級艦。

技術特點

艦體結構

053H1G型護衛艦053H1G型護衛艦
053H1G型艦將最初的開放頂部的上層建築改為全封閉結構,使用中央空調和集體防核、生、化系統,適用用於在南海區域高熱和潮濕的氣侯操作;
艦體中部是一個重新設計的煙囪,採用低紅外特徵(IR-信號減少)設計;

C3I系統

指揮、控制、通信&情報
053H1G型護衛艦配備有一套英國製造的CTC-1629型戰鬥數據系統(即作戰情報中心),或其中國仿製的ZKJ-3A型戰鬥數據系統。該系統具有最基本的指揮和控制功能但是相當原始和過時。其它的系統包括二套中國自行生產的光電指示器(用於雙管100毫米主炮瞄準),無線電通信和衛星通信(SATCOM)。
二套347G型“谷燈”(RiceLamp)機關炮瞄準雷達代替了最初的341型機關炮瞄準雷達;
一套360型空中/水面搜尋雷達代替最初的354型雷達;

飛彈火炮

053H1G型開工建造時間(1990年末)晚於053H2型(首艦開工於1984年),但卻仍然使用老式的“上游-2號”(SY-2)反艦飛彈,而沒裝備更先進的“鷹擊-81”(YJ-81)反艦飛彈,從而使其反艦火力打了折扣。但相對於南海艦隊面對的南海海域周邊諸國海軍,低強度區域作戰,該級艦的裝備火力仍具有優勢。

上游-2(SY-2)反艦飛彈系統有六個發射裝置(二套3單元發射裝置)。飛彈使用主動雷達制導,由一台液體火箭發動機提供動力(使用一枚固體火箭助推器)。飛彈飛行速度0.8馬赫,最大射程35公里,飛彈配備一枚513公斤彈頭。
艦載主炮安裝在艦艏和尾甲板,二座79A型雙管-100毫米56倍口徑主炮代替了最初的79型火炮,可以18發/分鐘發射15公斤彈藥。主炮的射程對抗水面目標是22公里。

四座型76A自動雙管37毫米機關炮代替了最初的手動雙管37毫米機關炮;機關炮對空中目標射速400發/分鐘,射程9.4公里。
二具3200型多管ASW火箭發射裝置代替了最初的81型MRL;

性能參數

艦型 053H1G 型(江湖 -V 級)
首艦服役 1993年
建造數量 6艘
標準排水量 1,565噸
満載排水量 1,960噸
艦長 103米
艦寬 10.8米
型深 6.3米
吃水 3.05米
動力系統 柴油機×2,雙軸推進
主機功率 兩台12E390V柴油機,2x8000馬力
最大航速 25.5節
巡航距離 4,000海里/18節
艦員 200人(含軍官30名)
武器系統 79式56倍口徑100mm雙管炮×2
76A式37mm雙聯裝機關炮×4
SY-1反艦飛彈雙聯發射架 ×2
87式反潛火箭6聯裝發射架×2
64式水雷彈射器(BMB-24)×2
水雷彈射器×2,水雷軌×2(機雷24枚)
C4I 系統 ZKJ-3A 戰術情報處理裝置
艦載機
雷達系統 517型遠距對空雷達
360型對空對海雷達
RM-1290(Racal Decca)航海雷達
聲納系統 SJD-5 中深度搜尋聲納
SJC-1B 偵察用聲納,SJX-4 通信用聲納
火控系統 352型火控系統(飛彈用)×1
343型(主炮飛彈用)×1
347G型(機關炮用)×1
電子戰對抗系統 931-1型
923型ESM電子戰組件包括RWD-8“對壺”偵聽裝置,923-I型雷達告警接收機,651A型IFF和二套Mk-36RBOC 6管箔條/誘騙火箭發射裝置。
981型ECM
651A型IFF

本級艦

序號 舷號 艦名 造船廠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所屬艦隊
1 558 北海 黃埔造船廠 1990.12.18 1993年1月20日 1993年5月 南海艦隊
2 559 佛山 黃埔造船廠
1993年12月29日 1994年6月 南海艦隊
3 560 東莞 黃埔造船廠
1993年3月 1993年10月 南海艦隊
4 561 汕頭 黃埔造船廠


南海艦隊
5 562 江門 黃埔造船廠


南海艦隊
6 563 肇慶 黃埔造船廠

1995年 南海艦隊

服役事件

053H1G型艦服役後,多次參加軍事演習和巡邏任務。2012年7月560號東莞艦在南海執行任務意外擱淺,引發媒體的廣泛關注和解讀。

從國防部新聞事務局獲悉,7月11日19時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1艘護衛艦(560號東莞艦)在南沙半月礁附近海域執行例行巡邏任務時意外擱淺,無人員傷亡,海軍正在組織力量救援。

新華社後來報導:2012年7月15日5時許,海軍在南沙半月礁附近海域擱淺的護衛艦在救援兵力協助下自主脫淺成功,艦艇艏部輕度受損,人員安全,正在組織返港。事發海域未造成污染。

總體評價

053H1G型護衛艦,是在特定背景下建造的一型改進型護衛艦。從該型首艦1993年5月交付,到第6艘艦服役,兩年多的時間裡為中國海軍南海艦隊迅速增強了作戰力量。

雖然該型艦開始沒有採用大量新技術、新裝備,但由於相對低廉的造價和快速批量建造,保證了中國南海艦隊的裝備空缺得以及時填補。而隨後的改裝,則提高了該型艦的作戰效能,是一種高性價比的海軍裝備發展思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