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回鶻

龜茲回鶻,或稱西州龜茲,又稱龜茲回鶻。9世紀回鶻分裂後,遷居龜茲的回鶻人所建。國主自稱師子王,身穿黃衣,頭戴寶冠,與宰相九人共治國事。國城有市井無錢幣,以花蕊布來交易。特產有米麥瓜果。西至大食國要走六十日,東至夏州要走九十日。


宋朝鹹平四年(1001年)、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六年、天禧元年(1017年)、四年、天聖二年(1024年)、七年、九年、景祐四年、熙寧四年、五年、紹聖三年,龜茲前後遣使向宋朝朝貢十二次。景祐四年(1037年),宋仁宗賜以佛經一藏。熙寧四年(1071年),使者為李延慶曹福。五年(1072年),使者為盧大明篤都。紹聖三年(1096年),使者為大首領阿連撒羅等三人,以表章及玉佛至洮西。熙河經略使以其通使稀少,請宋哲宗皇令在熙、秦二州買賣。11世紀末,被高昌回鶻吞併。

建立

唐開成五年(840年),漠北回鶻(788年回紇改稱)汗國都城被黠戛斯攻破,回鶻相馺職及其外甥龐特勤率十五部西遷北庭葛邏祿地區。龐特勤避開了吐魯番一帶的□跌氏回鶻勢力,而把自己的勢力擴充到龜茲、阿克蘇、伊塞克湖一帶,然後以龜茲、焉耆為中心自稱葉護。當他聞悉烏介及揭捻可汗相繼失敗後,就在大中二年(848年)初在龜茲稱汗,龐特勤創建高昌回鶻和龜茲回鶻後,並遣使至唐進貢,唐朝即冊封其為懷建可汗。唐懿宗時(860-873年),龐特勤下屬的酋長仆固俊越過天山,進入高昌、龜茲等地,成為喀喇汗朝的一個大領主,並與吐蕃勢力開展了爭奪要地之戰。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仆固俊的後裔自稱“阿爾斯蘭汗(獅子王)”,脫離喀喇汗朝而獨立。這一時期的龜茲回鶻與原有的回鶻是有所不同的。龜茲從古代起就有不同民族融入龜茲族內。最顯著的並為中外史書稱道的龜茲月氏、龜茲烏孫、龜茲匈奴、龜茲突厥等就證明曾有不少的月氏、烏孫、匈奴、突厥人融入龜茲境內。到龐特勤部回鶻遷入龜茲後形成的龜茲回鶻的新名稱。所以《宋史·龜茲傳》特稱龜茲回鶻為“回鶻別種”。龜茲回鶻和高昌回鶻仿效喀喇汗朝政制,實行“雙王制”,其王均稱阿爾斯蘭汗(獅子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稱“亦都護”(意為“幸福之王”),享有世襲王位的權力。《宋史·龜茲傳》記載,龜茲“或稱西州回鶻,或稱西州龜茲,又稱龜茲回鶻”。這就告訴我們,龜茲回鶻屬於高昌回鶻王國之內,雙王制則分設在龜茲和高昌兩處,它們既可獨立對外,又可合一對外。

經濟發展

龜茲回鶻的主體是西遷回鶻中的龐特勤一支。由於回鶻的汗族居於該部,故而又稱為Sar1ьur,意為“中心回鶻”、“中央回鶻”、“高貴的回鶻”或“正統的回鶻”。沙州回鶻與西州回鶻間不存在隸屬關係,而是龜茲回鶻的一支,是與沙州曹氏歸義軍政權和睦相處、風雨同舟的回鶻群體。敦煌並不存在一段沙州回鶻(龜茲回鶻)統治的時期。龜茲回鶻是現代裕固族的主要族源,亦是操用羅布方言的雛吾爾人的先民。現代裕固族東、西兩部分在語言等文化層面的差異,以及雛吾爾語羅布方言的獨特性,正是古代龜茲回鶻集團語言等文化層面構成特點的保留和體現。

滅亡

龜茲回鶻,或稱西州龜茲,又稱龜茲回鶻。9世紀回鶻分裂後,遷居龜茲的回鶻人所建。國主自稱師子王,身穿黃衣,頭戴寶冠,與宰相九人共治國事。國城有市井無錢幣,以花蕊布來交易。特產有米麥瓜果。西至大食國要走六十日,東至夏州要走九十日。宋朝鹹平四年(1001年)、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六年、天禧元年(1017年)、四年、天聖二年(1024年)、七年、九年、景祐四年、熙寧四年、五年、紹聖三年,龜茲前後遣使向宋朝朝貢十二次。景祐四年(1037年),宋仁宗賜以佛經一藏。熙寧四年(1071年),使者為李延慶、曹福。五年(1072年),使者為盧大明、篤都。紹聖三年(1096年),使者為大首領阿連撒羅等三人,以表章及玉佛至洮西。熙河經略使以其通使稀少,請宋哲宗皇令在熙、秦二州買賣。11世紀末,被高昌回鶻吞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