龕山凱歌

《龕山凱歌》是明代詩人徐渭的作品之一。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冬,明軍在龕山沉重打擊了騷擾東南沿海的倭寇。獲勝之時,徐渭正在浙閩總督胡宗憲幕府,據所見所感,寫下了《龕山凱歌》五首。龕山在浙江省蕭山縣東北五十里,當時有龕山寨,明軍戍守於此。全詩寫明軍與倭寇大戰獲勝的經過,反映了戰鬥的殘酷與激烈,謳歌了愛國將士所向披靡的雄姿和保家衛國的英勇戰鬥精神。

詩詞原文

龕山凱歌(五首)

縣尉卑官祿米微,教聽黃綬著戎衣①。
賊中何事先寒膽?海上連年未解圍。

短劍隨槍暮合圍,寒風吹血著人飛。
朝來道上看歸騎,一片冰紅冷鐵衣。

紅油畫戟碧山坳,金鏃無光入土消。
冷雨淒風秋幾度,定誰拾得話今朝。

無首有身只自猜,左啼魂魄右啼骸。
憑將志譯傳番語②: “看爾來生敢再來”!

旗裹金瘡碎朔風, 軍中吮卒有吳公。
更教廝養眠營灶,自向霜糟餵鐵驄

注釋譯文

[題解]作者曾隨會嵇典史吳成器在龕山(今浙江蕭山縣北錢塘江邊)殲滅進犯的倭寇。此役吳成器統兵進擊,遇敵死戰,以一當十,大獲全勝。吳成器也很愛護士卒。此詩是戰鬥結束後作者在吳營中所寫。
[注釋]①黃綬——系印的黃色絲帶。 ②志譯——通譯,譯員。
詩詞鑑賞
[語譯]
⑴縣尉官卑職小,祿米微少,
一朝受命掛印,著上軍衣。
何故賊中聞知,先就膽寒?
連年海上征戰,都未解圍。
⑵短衣隨身帶槍,暮夜合圍,
冷風夾著雪片,撲向人面。
來朝喜看騎兵,一路凱旋,
寒光照著鎧甲,一片紅艷。
⑶敵人彩繪的兵器,丟棄山坳,
箭鏃在山中消融,失去金光。
經過幾個秋冬的風吹雨打,
有人拾到它們,定會回憶今朝。
⑷敵人身首異處,認不清哪個是自己,
一邊鬼魂一邊屍骸,對著哭哭啼啼。
讓通譯用倭語給你們傳句話:
“看你來生還敢踏上中國的土地!”
⑸北風吹,金瘡裂,扯下軍旗包紮,
在軍中唯吳公肯為士卒吮毒。
讓小兵,睡伙房,得到安眠休息,
冒嚴寒,到槽頭,親自餵養馬匹。

作者簡介

徐渭(1521—1593)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中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民間也普遍流傳他的故事傳說,關於他年輕時如何聰明,後來如何捉弄官宦等。

徐渭徐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