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鵠山

龍鵠山

龍鵠山,距丹稜縣城約3公里。唐代名"龍鶴山",自南宋孝宗皇帝手書"龍鵠山"三字賜史學家李燾後更名。龍鵠山山勢奇特,恰似一個巍巍巨人,端坐於環繞的群山之中,有人說它像蓮台打坐的佛祖,左手拈決,右手撫膝,神態肅穆。進入龍鵠山景區,第一個便是丹稜舊八景之一的"雁湖漁火"景點。有多種史料記載,雁湖為宋代禮部尚書李壁所鑿,湖面40畝,湖寬水深,常有大雁、野鴨聚集,因而得名。湖周植花木,尤以梅花為最。清代道光年間,丹稜各縣毛震壽小住雁湖,入夜時,漁翁唱晚,漁火點點,星星墜湖,十分壯觀。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龍鵠山龍鵠山
龍鵠山,距丹稜縣城約3公里。唐代名"龍鶴山",自南宋孝宗皇帝手書"龍鵠山"三字賜史學家李燾後更名。龍鵠山山勢奇特,恰似一個巍巍巨人,端坐於環繞的群山之中,有人說它像蓮台打坐的佛祖,左?拈決,右手撫膝,神態肅穆。據當地人說,足有48座"磕頭山"像朝聖的信徒,圍繞龍鵠山虔誠地拱伏於地。乍一望去,真有千人拱首,萬山來朝之勢。

主要景點

龍鵠山龍鵠山
進入龍鵠山景區,第一個便是丹稜舊八景之一的"雁湖漁火"景點。有多種史料記載,雁湖為宋代禮部尚書李壁所鑿,湖面40畝,湖寬水深,常有大雁、野鴨聚集,因而得名。湖周植花木,尤以梅花為最。清代道光年間,丹稜各縣毛震壽小住雁湖,入夜時,漁翁唱晚,漁火點點,星星墜湖,十分壯觀。手書"雁湖漁火",並志以詩:雲開雁落雨初停,火參差渡遠汀。兩岸蘆花漁父笛,聲聲吹落半湖星。"隨時代懏移變遷,雁湖面積縮小成為蓄水養魚灌溉農田的"金鴨塘"。近年縣林業部門規劃在湖周培植萬畝人工林區,已實現幾千畝;縣政府還規範依託雁湖和萬畝人工林區重建北宋大雅堂,成為人們遊覽休閒的好去處。
過雁湖,經龍溪橋、龍鵠場、團結水庫大壩,上行百米,沿途山巒重疊,溝谷縱橫,果樹滿山,菜花飄香,風光旖旅。迎面一座小山像一個張口昂首的巨龜,故名龜峰。龜峰獨看成峰,合看成景,形象生動逼真,玲瓏剔透,享有"川西盤景"之美譽,唐代道教人物杜光庭為之發出了"蜀西龜峰天下稀"的驚嘆。七十年代建成團結水庫,水面如一條銀練飄落,摼山繞嶺,形成了"龜蛇相纏"的獨特景觀。
龍鵠山腰有"三相祠"遺址。"文史兼通,蜀人比之"三蘇",人稱"三相"的李燾父子,讓丹稜人驕傲了幾百上千年。自清代鹹豐年間丹稜縣令張熙照捐俸金修建"三相祠",民國11年,丹稜知縣楊成成上聞川軍總司令兼省長劉成勛撥巨款擴建完善。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由長官率士紳前來祭祀,聊表"長編細讀心彌仰,幸得春祠拜哲人"的敬仰之情。如今,祠堂建築尚有"巽崖遺蹟"巨型石碑和石柱表坊。門前一棵高大的銀杏樹,根深葉茂,獨木撐天,相傳為南宋史學家李燾所植。有趣的是這棵銀杏樹長到10米文景觀外,自然風景奇險幽靜,是古洪雅八景當地人稱為"公母樹"或"夫妻樹"。
出祠堂,順山腰往前不到200米,登380米石梯,上行百餘步,"龍涎洞"即入眼帘。龍涎洞實為唐代開元年間丹稜女道士成為修道的仙室。進入洞口,須下行數十步狹窄道士成無為修道的仙室。進入洞口,須下行數十步狹窄的陡石梯。洞口門楣上刻有明代書法家陳琨手書"委雪屯煙"四個大字,細看旁邊有詩曰:"望入岩煙古經斜,遺蹤舊是鍊師家;綠盤碧草垂春帶,峙頂丹楓長性花。樓閣半倚蒼樹螟,碑鐫儘是亂雲遮;何當百世年湮遠,重鼎嵯峨煥九華。"傳說,當年成無為看破世道出家,數十年如一日在此觀風雲之變幻,吸日月之精華,悟出了道之精髓,乘黃鶴而去。
龍鵠山龍鵠山
沿380梯上行,松濤轟鳴,泉水叮咚,雲霧繚繞。"勝岩"、"鵠嶺松巢"等歷代名人題詠石刻目不暇接。石梯僅容一人攀援而上,險處腿肘並用,其狀艱難,真有登天之感。龍鵠山美,美在登臨,美在原始與天然景觀。龍鵠山多奇景,一重雲鎖一重天。上到梯頂,令人浮想連翩的是"巽崖書屋"。史書載:宋紹興八年,23歲的李燾榜中進土,朝廷任命為成都府華陽縣主簿,他志在研究歷史,淡於功名利祿,在龍鵠山創建"巽崖書屋",邊讀書,邊講學,為家鄉檪育人才。他在書屋中訂立的教育制度和教學方法,都成為宋代教書育人典範。書屋的創立,也為李燾編撰反映北宋168年歷史的巨著《繼資治通鑑長編》奠定了基礎。
書屋歷代相傳,越辦越紅火,到清代更名為"巽崖書院",列為蜀中三大書院之一。文學家彭端淑和詩人瞿敬笏主講23載,端淑有詩云:"文簡善著書,築室巽崖下;精心四十年,遺編等斑馬;赤壁垂琳琅,誰為後來者。"當你站在巽崖書屋前的台地上,倘佯其中,你會感受到這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再往上行,令人賞心悅目的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躋身於全國石刻藝術寶庫之林的唐代道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窟造像和《松柏之銘》碑,六朝時期岩墓,南宋孝宗皇帝御筆親書的"龍鵠山"御印碑,左右山脊還有李燾、李壁、楊素翁等名人墓,被雀為巴蜀一絕的龍鵠院"佛、道並居"遺蹟。這些文物古蹟,真能讓你大飽眼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