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塔燈

龍鳳塔燈

花燈的一種。因其燈體巨大,造型類似神話傳說中的異獸故名。

龍鳳塔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最後的高潮。元宵的高潮則是燦爛的花燈。花燈相傳始於西漢,歷代相承,在時間的長河裡演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著各自不同的故事,成為民俗文化中最亮麗最溫暖的篇章。浙江省溫嶺市石橋頭鎮上王村會行走的龍鳳塔燈,就譜寫了這篇章中最宏偉最獨特的一筆。

歷史源流

龍鳳塔燈的源起,是因為民間智慧的一次碰撞與合作。相傳舊時石橋頭鎮一個叫下宅金的地方,有個太公創製了一盞六角形的塔燈,秀偉別致。鄰近的上王村太公慕名觀燈後,嘆息道:“可惜,可惜,這么漂亮的燈如果能走動,那該多好?”下宅金太公聽後,說:“老兄弟若能做得大燈會走,我就將這盞燈送給你陪襯成對。”上王太公連忙為自己的一時失言致歉,但下宅金太公真心誠意地預祝上王太公能研製成功。
夢想既然已經發了芽,就無法抗拒它的召喚。上王太公回家後,日夜琢磨,並動員子孫籌措錢物,邀請工匠,終於在這年冬天做成了八角形能走的大燈。下宅金太公獲悉,敲鑼打鼓地將自己的六角形大燈送到上王。從此民間便有六角為雄、八角為雌的說法。後來,人們在六角形塔燈最高一層的燈面上繪上象徵男性的龍,俗稱為男燈;在八角形塔燈最高一層的燈面上繪上象徵女性的鳳,俗稱為女燈。
按民間說法,塔燈始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每次迎大燈,都要在正月十四至十六連續進行三晚。是時,號炮三聲,鳴鑼開道。家家戶戶都在門口張掛起各式小燈,有白燈、蝴蝶燈、白燈、榔頭燈等,尤以榔頭燈最為普遍,以示迎接大燈。在大燈巡遊時,一邊放爆竹,一邊放流星。觀者如堵,熱鬧異常,台州地區各縣市都有人慕名而來。民間歌謠形容說:“上王橋頭迎大燈,肖家橋頭放流星,下王橋頭芥菜剝乾筋(意為人們看燈回家剝菜煮夜宵吃,把菜都剝完了,剝得連筋都乾巴巴了),楊家橋頭姑娘無處尋。”
“文革”期間,兩隻大燈燈架被毀壞,“迎大燈”活動遂在歲月里沉默了。2003年元宵節前,上王村里幾位老者憑著記憶,一點一滴地復原了大燈的祖傳樣式,用數月時間,重新製作了兩盞龍鳳大燈。闊別村民近50年的大燈,重放光芒。
2006年元宵,村民們又集資製作了兩盞高達16.38米的巨型塔燈,這比北京朝陽公園2006春節大型文化燈會中規模最大的一組花燈“和諧中華”(高15.8米),還要高大。塔燈舉世罕匹的丰姿,成為各路媒體連續播放的新聞。

形制結構

塔燈既以“塔”名燈,它的形制結構也就處處仿塔,儼然就是一座紙紮的樓閣式塔。中國佛塔“尚奇”,其層數絕大多數為奇數,從一層、三層、五層到十七層等不等。燈共九層,亦取佛塔“尚奇”之意。佛塔的平面則多取偶數,平面為正方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正十二邊形的塔,依次分別象徵佛教教義的“四聖諦”、“六道輪迴”、“八正道”、“十二因緣”。燈的平面則取其中最為常見的正六邊形與正八邊形。
我國最早建造木塔,為使塔體穩定,在塔的中心部位豎立一個上下貫通的柱子,稱為“塔心柱”。製作塔燈時為了使燈體穩定,燈的中心亦有一根巨大的鋼管上下貫通。樓閣式塔的第一層一般由台基、樓身、檐部三部分組成。從第二層開始,每一層一般分為四個部分 :平座的支承層、平座、樓身、檐部。燈亦如此。其台基單獨製作,由巨木構成井字台。樹燈時才把燈移放到燈台上。燈台與第一層燈檐之間裹以紅布,就形成了第一層燈身。燈從第二層開始,每一層亦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每面為梯形,正是由斗拱或疊澀等構成的平座支承層的簡化。第二部分每一面為長方形,正是平座欄桿的簡化。第三部分往內略為縮進,高度較高,正是樓身的象徵。第四部分如傘如蓋,則是塔檐的象形。燈頂部由上下相連的兩個圓球和一層蓮花組成,則是寶珠式塔剎的變化。燈的每一個轉角綴以彩球,又是塔鈴的示意。顯然,上王大燈就是佛塔的演繹。它的創製,有著深厚的宗教情結,與民眾賞燈祈福的願望息息相關。

製作工藝

上王大燈燈骨架選用耐火的槓竹扎制,以薄宣紙糊底,再以書法、繪畫、鑿紙等裝飾,簡直就是一件巨大的工藝品。燈面上書寫著各式對聯,洋溢著對大燈的自豪之情,如:欣看村境瓊樓繡,燈會台州第一嬌;神仙鬥法花窗內,六十四人抬鞠腰;慶賀元宵燈會開,精英宿將躍燈台;每盞花燈六丈高,人流似海涌波濤;太空遊戲由人願,王氏迎燈遵祖訓……誰說鄉間沒有錦繡文章呢,字字來自真心,句句都是熱情,還有著鮮明的時代感,讓人讀來不由會心一笑。
燈面上的繪畫是鄉間的漆匠畫的,別瞧不起他們,他們也能畫得栩栩如生:飛騰的龍,翱翔的鳳,眉目生動的八仙,姿態各異的梅蘭竹菊,流暢明快的山山水水……五花八門的鑿紙更是令人眼花繚亂。鑿紙以紅、綠為主,色調單純古樸。形狀或方或圓或依物象形,變化多端。而其內容之豐富與有趣,更是讓人興致盎然。
寓意吉祥的紋飾自然是其中的主角:蓮花魚池圖表示連年有餘;鯉魚跳龍門表示時來運轉、前程遠大;喜鵲登梅表示喜氣臨門、好運到來;蝙蝠寓意“福”;雞寓意“吉”;羊寓意“祥”;葫蘆象徵“福祿雙全”;蝙蝠與壽組合象徵福壽雙全;財神象徵財源廣進……有意思的是,反映村民們衣食住行及日常生活的種種事物也被採擷到紙上:帽子、水壺、牙膏、牙刷、電話、電視機、吹風機、皮箱、筆、吉他、喇叭、汽車、船、瓜果魚蟲等。濃郁的生活氣息洶湧而來。就連米老鼠、小天使等西方文化的產物,也被村民們與時俱進地為我所用。
天真活潑、質樸豐潤、想像豐富、刀隨人意的鑿紙,正是村民的心靈之象,投射著民間的藝術靈性,讓人深深感動,直欲為之浮一大白。為了充分表達祈福迎祥的心愿,村民們還在燈身上貼各種吉語紙條,如:門進百福、五福臨門、祥光滿室、五穀豐登、年逢大有、風調雨順、三陽開泰、萬象更新、梅開春色、蘭室春和等等。一盞燈,就是一本願望大全,攜著幸福鏗鏘而來。

迎燈活動

塔燈因其體型巨大,製作時不可能直立,所以是橫躺著製作的。製作場地在村子的迎燈廟前,為了防止風吹雨打,搭了帳篷遮罩。經過20餘人約兩個半月的辛勤勞作,花燈完成了。
選擇元宵節前的一個吉日,先把燈從迎燈廟前請到將要立燈之處。是日,鑼鼓隊開道,鞭炮齊鳴,七八十個精壯大漢抬著兩座花燈出發了。花燈立起來是一座塔,倒下去是一條龍。遊走在冬日空曠田野的花燈,便是蛟龍出海了。曠野上搭置了帳篷,花燈就暫時停放在那兒。
正月十四下午2時30分左右,橫躺在篷內的花燈被抬到已安放在田野的燈台旁,眾人齊心協力,對準位置,掌握平衡,穩穩地把花燈樹立起來。田野上空,四個氫氣球下條幅高懸:“三百多載歷史文化遺產重放光彩,五千餘年文明古國欣欣向榮”,“國富民強風調雨順熱熱鬧鬧慶元宵,社會和諧五穀豐登開開心心過佳節”,一派喜慶氣象。晚上6時左右,亮燈了,絢麗的燈光明燭夜空,花團錦簇,燦爛輝煌,蔚為壯觀,引得觀者一陣驚嘆。四鄉八村的百姓越聚越多,田野里已是黑壓壓一片人頭。突然人潮一陣涌動,鑼鼓聲鞭炮聲喧鬧了起來,原來是迎送塔燈的荷花燈隊到了。燈隊由鑼鼓隊開道,兩人分扛書寫著“風調雨順”、“財源廣進”的方牌隨後,接著是一匹紅色紙馬燈,一盞碩大的荷花燈殿後。人們正圍著精美的荷花燈看得津津有味,舞龍隊又到了,且行且舞,繞燈翻騰,矯健的身姿贏得陣陣喝彩。
但這一切都僅僅是鋪墊,高潮在晚7時到來。“一、二、三,起!”隨著三聲炮響,80餘名大漢分成兩組,分別扛著兩盞塔燈徐徐移動。每盞燈兩邊各有12人抬槓,四角拉撩風繩(一種斜拉以穩固中心物件用的繩子)維持平衡12人,還有候補者數人。大燈且走且停,巡遊在田野里,人們笑著,鬧著,大燈游到哪,哪裡就異常熱鬧。為了助興添喜,中途還讓兩名古裝的童男童女坐上了燈台。大燈每盞重達1000多公斤,扛者非常吃力,但興起之時,卻做起了顛燈的動作,誘出陣陣歡呼。舞龍隊唱起了《贊龍調》:“看我龍尾彎又彎,呂布大戰虎牢關;看我龍身長又長,義重如山關雲長,千里迢迢送皇嫂……”此情此景,人醉了,燈也醉了,醉在這萬眾同慶的喜悅里。鞭炮、煙花也來湊熱鬧,震天地響、漫天地亮,燃放沸騰的熱情。攝像機、照相機、拍照手機則如饑似渴,要把美好的一切留住。
閉上眼,深呼吸,把這一刻銘記。花燈的製作迎游需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全由民間籌措,組織不易,再見花燈,也許要十年以後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