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關

龍關

龍關古為黃帝部族縉雲氏地,漢置女祁縣,唐置龍門縣。1958年龍關、赤城兩縣合併,1960年縣政府遷往赤城,龍關為鎮治至今。

基本信息

龍關簡介

龍關鎮位於縣城西南30公里處,112國道貫穿全鎮,西距張家口100公里,東南距北京170公里。鎮域面積294.07平方公里,耕地8.6萬畝,平均海拔1200米。轄35個村,28115萬人(2010年),有漢、回、滿、蒙4個民族。

礦產資源豐富。探明有鐵、銅、錳、石墨等礦藏15種。金屬礦以鐵礦為主,其中磁鐵礦儲量1.4億噸,赤鐵礦儲量6000萬噸;非金屬礦以石墨為主,儲量達6000萬噸。

名勝古蹟頗多。現存明長城24.5公里,唐長城25.6公里、峰火台10座。重光塔初建於唐代,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多林茂、草木豐盛。現有宜林荒山15.6萬畝,草場5.4萬畝,用材林10萬畝,經濟林16萬畝,森林覆蓋率23%。

詞語解釋

詞目:龍關

拼音:lóng guān

指漠北少數民族所設的關隘。

名稱歷史

《龍關縣誌》載:"龍門縣在唐以前名斗辟縣,有出土古碑為證;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屬新州置龍門縣(現龍關鎮);遼增置望雲縣屬奉聖州;金改屬德興府龍門縣,在金明昌二年又改屬宣德州;元廢縣制為龍門鎮,在至元二十八年又改置望雲縣。明改望雲縣為龍門衛;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龍門衛為龍門縣,1914年改龍門縣為龍關縣,1914年改龍門縣為直隸省口北道龍關縣;1928年改屬察哈爾省。1952年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專區。1958年龍關、赤城2縣合併,為龍關縣。1960年改稱赤城縣龍關鎮。

歷史建築

重光塔

龍關 龍關

重光塔初建於唐代,原名普濟寺塔,後經明代戍邊名將楊洪重修,至今保存完整,塔高33.6米,分上下七級,八角重檐閣式,磚石結構,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文章

南朝 梁 江淹 《齊太祖高皇帝誄》:“冰州炎徼,來獻其琛;雁海龍關,亦柔好音。” 胡之驥 註:“龍關,單于龍庭之關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