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西湖

龍潭西湖

龍潭西湖是北京崇文區唯一的免費開放性公園,公園內建有長堤、小島、六角亭,沿堤的湖中栽滿荷花蘆葦,湖邊柳樹成蔭,這裡是附近居民散步休閒的好去處。

基本信息

簡介

1 1

龍潭西湖位於北京城東南,緊臨北京遊樂園西北側,總面積10.5公頃,157.2畝,其中水面85.5畝。水陸各半,綠柳成蔭。全園共有綠地近3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56%。主要景觀為“柳岸觀荷”,湖面有南北2條長堤,南堤長130米,北堤長210米,沿堤的湖中栽滿荷花蘆葦,湖中心建有一座小島。湖北岸土山建有一座六角亭。

全園分為柳荷軒,荷塘月色,南山及北山休閒區等幾個景區,其中柳荷軒綠地為全園的綠化重點和主要景點,植有水杉,銀杏等珍貴樹種。園內種植了百餘種喬灌木及各類花卉,其中喬木1476株,花灌木2040株,草坪27000平方米,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園林景觀。公園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是遊人散步、休閒、娛樂、健身的理想場所。

龍潭西湖原為龍潭湖公園的一部分,始建於1986年。1991年正式成立龍潭西湖公園管理處,現為崇文區園林局所屬全民所有制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公園管理處主要負責園內各項經營管理工作,同時對外承接園林綠化工程及養護管理等業務。

景觀

位於北京崇文區的龍潭湖原本就是一片窯坑,明朝修建外城時留下的。1952年這裡整修成東、中、西三個人工湖,因為和西面的龍鬚溝構成首尾之勢,被梁思成命名為龍潭湖。大約三十年後,三湖各有歸屬:東湖興建為龍潭湖公園,中湖興建為北京遊樂園,而西湖不被重視地變身為龍潭西湖公園,簡稱西湖。

此西湖非彼西湖,無論規模、景觀還是知名度,都遠不能杭州西湖相比。

進門之後即見一面現代照壁,鑲著瓷磚畫“柳岸觀荷”。

繞過影壁,視野一下寬闊起來,一面不很大的湖水呈現眼前。湖邊有道長堤圍住一圈水域,一片生機勃勃的荷葉傲立其間,小小的零星的淺粉色荷苞在綠瑩瑩的荷葉群中柔弱地舞動芳姿,似在為不久之後的盛放積聚風華。湖岸邊遍植柳樹,在此觀荷,既可品荷的高潔,又可見柳的柔媚,不失為龍潭西湖最美最主要的景觀。

“柳岸觀荷”景區是純一色的荷花,湖堤以外的水域就是睡蓮的天下了。密生的睡蓮象綠色的小島浮在水面,野鴨們就是這小島的侶伴和動態裝飾。

西湖儘管不大,環湖一周后天色還是漸漸地暗下來,夕陽的餘光穿透雲層,光影倒映在湖面上,給平淡的西湖塗抹了幾分秀色。而不遠處北京遊樂園裡那座巨大的摩天輪,正悄悄提醒著龍潭西湖散淡的遊人,公園之外另有一番繁華。我起身拂一拂塵土,向著繁華塵世而去。

歷史簡介

龍潭湖一帶原為舊北京城的東南郊;散落著農田、民宅、墳地和大片的荒野。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2)有潘姓開辦的燒制磚瓦的窯廠,稱“潘家窯”。明嘉靖年間(1553)修建北京外城時,把潘家窯分為兩半,城中的稱“里潘家窯”,屬明崇南坊界內;城外的稱“外潘家窯”。潘家窯原為燒制民用磚瓦,修建外城時一度改燒城牆用磚,外城修好後又改燒民用磚瓦。

清乾隆年間(1736—1796),在潘家窯迤西又出現了劉家窯,清光緒年間(1875—1909),在潘家窯的西北又開辦了呂家窯。直至1937年,北平淪陷,百業蕭條,三個磚窯均先後倒閉。由於長期取土燒磚,以致遺留下無數大大小小、深淺不同的窯坑、窯址,無人問津。雨水匯集形成葦塘、沼澤地,而後天橋地區龍鬚溝的污水流到這裡,更增添了這裡的環境惡劣。(1984年在龍潭湖公園龍吟閣東南清理湖底時,曾發現十幾座大型窯址,應為潘家窯窯址)。

清朝後期,旅居北京的廣東人,在今龍潭湖公園西北一帶(袁督師廟附近)購置了一片墓地,(原有廣東義園在今東花市斜街袁崇煥祠墓一帶,後稱“廣東舊義園”。),用於埋葬客死北京的廣東籍人,稱“廣東新義園”。

1917年,廣東東莞愛國人士張伯楨(即張篁溪)在廣東新義園內建“袁督師廟”以緬懷先烈袁崇煥的民族英雄氣節。廟門額石刻“袁督師廟”及門聯石刻“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先,隱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均為康有為書。廟內分三開間;中間一間正面牆壁為石刻陰紋袁崇煥全身立像,兩側牆壁是康有為、王樹 、宋伯魯等人的《袁督師廟記》等石刻以及袁崇煥的詩文。廟北間和南間分別為“意釣亭”和“悼亡亭”,牆上嵌康有為、梁啓超等人題寫的石刻及張伯楨等人的石刻像。廟內石刻總計二十五塊。

袁督師廟1984年元月正式列為崇文區文物保護單位。同年4月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6月市文物局撥款對該廟進行了全面翻建。

說龍潭湖的歷史,還有一處應提到,即“張園”。“張園”是張伯楨於1919年建,位於今“北京遊樂園”南側,屬私家園林。園內建有一處“袁崇煥故居”。相傳袁崇煥於明崇禎年間,率軍抗清入衛京師時,曾在此地屯兵駐紮,張伯楨在此聚集過康有為、齊白石、陳三立(與潭嗣同、徐仁鑄同為戊戌三公子)、章士釗、葉恭倬等到“張園”參拜袁崇煥遺像並植松緬懷先烈。同時留下大批名人即景繪畫及題詞。1948年平津戰役時,國民黨守軍駐於園內,使建築、花木、文物等均遭到毀壞。1958年張伯楨的後代將此宅及殘存的文物捐獻給國家。一部分文物現存歷史博物館。1991年因建設用地被全部拆除。

龍潭湖的歷史是淒涼殘破的,但由於她曾經是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煥入衛京師,廣渠門外血戰禦敵,在京含冤遇害以及愛國仁者志士對其的憑弔、瞻仰、賦詩做畫、建廟、修故居而成為緬懷先烈,激發愛國向上的特殊景地。

至解放前夕,龍潭湖一片荒野,加之自天橋以東一帶的城市廢水順龍鬚溝排入現龍潭西湖、中湖後流入左安門外護城河,使得龍潭湖一帶更加污穢荒涼。

1952年為改善左安門內一帶惡劣的自然環境,北京市人民政府,用以工代賑的方法組織民眾挖了三個人工湖。因“龍鬚溝”的水匯集於此,此處如龍頭,後經梁思成提議定名為“龍潭湖”。

1953年11月毛澤東曾到龍潭湖中湖、東湖視察,並與一菜農和正在東湖工地施工的北空一戰士進行交談。

1957年區政府又在此平整大片土地,遷墳300餘座,建立了“龍潭植物園”。

1958年,又挖了東湖,並堆了一座土山,還增添了些石凳、路椅等,基本上形成了公園的雛形。

1963年.龍潭東湖與植物園分家,正式起名“龍潭公園”。此時東湖已建了環湖馬路;西北植了大批樹木,並建有遊樂設施;湖面廣闊、清澈,湖岸綠柳成蔭。陳毅、賀龍等常來此垂釣。中湖曾闢為露天游泳場。

文革動亂期間,龍潭公園疏於管理,常有人游泳被淹,並有人含冤投湖自盡,1984年崇文區人民政府對龍潭公園進行了大規模的整建,以突出“龍”為主題,新建了一批獨具特色,風格幽雅的北方古典園林建築。1985年中湖改建成“北京遊樂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