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古岩

廣東汕頭市昇平區鮀江街道桑浦山脈龍泉古岩,俗稱“上岩”(因山下南側數十米遠有創自宋末的下岩“龍泉岩”之故),相傳創於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之後,1978年至1999年由住持釋宏慈重修並擴建,以岩泉奇特、明代尚書翁萬達(1498-1552)少年在岩旁天然石室讀書而聞名遐邇,1988年被列入市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岩創於宋而於明天順年間(1457-1464),由住持釋悟泉大規模修建。明成化壬辰(1645)遺留於天然石洞(即大雄寶殿)前摩崖石刻《龍泉岩記》,曰:“天順間,有僧悟泉者,謹持衣缽,旨於斯岩居焉。塗慨景象淒涼,乃叩諸閭間,謹得營僐之資,遂敦匠究其傾圮而增以棟宇……”“成化壬辰(1472)春,潮衛指揮使周侯獄暨部屬,戴戶侯瑾等公,暇來眺於茲,又慮岩地高瞰,門道崎嶇,行者病焉。於是,募工修辟,並分俸及資於善門,所施者以償之,歷數閱月,厥功完告,……”。清代有修。

相關

石岩於“文革”遭廢。1978年後,眾居士協力修整,特別是釋宏慈住持辛苦籌資重興,擴建了僧帽石的主佛堂(60多平方米)、藥師閣(180平方米)、觀音殿(200平方米)、龍光閣(10多平方米)、慈悲閣,重建了紫來岩。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修(存有模糊碑記),1999年元月重建,由黃錦華設計,建築面積20平方米,投資1萬多元。在1978年到1999年不斷重修擴建,幸獲海內外善信資助。

岩坐北向南,總建築約600平方米。主體大雄寶殿,是一個約40平方米的天然石洞。它背北向南,寬約5米,深8米餘,高2米餘,東側有穴可通向石洞山路。天然石洞前西側,築有會客廳兼齋堂,頂有尼舍。

岩處崔嵬山峰,有象龍之崢嶸,旁邊甘泉不息,周圍層巒疊嶂,石洞重複,卉木芬芳,鳥語聲喧,乃名山勝地。除俗稱“上岩”龍泉古岩外,還有俗稱“下岩”的龍泉岩,又有紫來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