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池金魚

"潭後原有龍潭寺,又名""九龍聖母寺"",殿堂宏麗,綠樹掩映,景色極美。 哪來的五色魚呢?說起來,這和九龍聖母的來歷有關。 到了潭旁,只見嫂子躺倒在地,肚腹裂開,身上爬著九條龍。"

 洛陽八小景中有"龍池金魚",龍池,即今日郊區辛店鄉延秋村北面的秦嶺幽谷。這條山谷,人稱龍池溝,也叫龍潭溝,是歷史上素負盛名的花溝,春天桃李芬芳,夏日荷花滿塘,秋季野菊萬朵,冬日臘梅飄香。谷深處,有一深潭,潭中有泉,清水終年淙淙沿谷流下,滋潤得滿溝花木旺盛,充溢靈氣。此潭即"龍池"。池內過去有五色魚,紅、白、黃、青、黑,游起來五彩繽紛,令人稱奇。潭後原有龍潭寺,又名"九龍聖母寺",殿堂宏麗,綠樹掩映,景色極美。可恨的是,日寇至洛時,炸毀古寺,並且往龍潭中投擲數枚手榴彈,連無辜的游魚也沒能逃生。近年,鄉民將深潭重砌,築起圍牆,又在潭中放養了黑色小鯽魚,在潭旁建起一間寺房,並將流下的潭水攔成水庫,造富鄉里。水庫中養魚放鴨,又成新景。
說起龍池裡的魚,那才叫邪呢!為啥?據說年復一年,不多不少,總是360條,不見老的死,不見小的生,一律的一樣長。那魚遊動開,映著樹隙里撒下的縷縷陽光,潭面上就放射出五彩的光。人都知道這五色魚是神靈,誰捉了就要送命,因此千多年來,沒人敢傷害它們。哪來的五色魚呢?說起來,這和九龍聖母的來歷有關。
很早以前,這龍池溝旁有戶人家,姑嫂兩人有次進溝采蘑菇,走著走著,嫂子感到口渴了,就來到深潭旁,撥開水面漂浮的落葉,喝了兩捧清清的泉水。泉水又甜又涼,嫂子咂咂嘴直腰站起時,忽覺肚子裡陣陣作痛,就又捂住肚子蹲下去,緊聲喊小姑子。小姑子過來一看,覺得嫂子是臨產了,忙飛身跑回家,一邊托鄰居去喊下地幹活的家人,一邊自己取了早已備好的襁褓,提了一瓦罐灶上熬的雜豆湯,匆匆趕回那深潭旁。到了潭旁,只見嫂子躺倒在地,肚腹裂開,身上爬著九條龍。小姑子啊呀一聲,嚇得暈倒在地,瓦罐一下摔碎在潭旁,豆湯流進了潭裡。那豆入水,竟化作游魚,由於豆有五種,那魚竟分出五色。姑嫂的家裡人趕來時,只見潭邊籠罩金輝。正驚疑呢,金輝化作幾道金光,飛入潭中。大家近前一看,潭邊只剩下暈倒的小姑子一人。
後來,人們在這潭旁建了一座寺廟,塑了嫂子的聖像,在房梁檐柱上雕了九條騰雲駕霧的飛龍,尊這塑像為"九龍聖母",寺因此得名,亦叫"龍潭寺"。
聖母生的這九條龍,人言性格各異。據李東陽《懷麓堂集》說,大龍叫"囚牛",喜好音樂,就是現在胡琴頭上刻的那獸;二龍叫"睚毗",喜愛廝殺,就是刀劍柄上那"龍吞口";三龍叫"嘲風",喜險,即殿角走獸;四龍名"蒲牢",喜鳴,即古鐘上的獸鈕;五龍名"狻猊",愛坐,即佛座上那雄獅;六龍名"霸下",愛負重,就是俗稱馱石碑那"老鱉";七龍名"狴犴",好訴訟,成了舊社會獄門上那獅子頭;八龍好文,即石碑兩旁雕的"文龍";九龍名"蠻吻",愛吞,即殿脊獸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