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標

龍標(lóng biāo):地名唐代縣名。在今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區(原洪江市)。晉武帝太康元年(28O),省辰陽縣併入鐔成,沅陵、舞陽大體未變。東晉因之。安帝義熙六年(41O)省鐔成縣併入舞陽縣。舞陽縣治遷於故鐔成縣。 宋孝武孝建元年(454),分荊州置郢州,武陵郡改隸之。齊,武陵郡移治沅陵。 建元元年(479),舞陽縣的“舞”加水旁,稱潕陽縣。 天監十年(511),武陵郡開始分化,析武陵郡僑置南陽郡,以安置河南等地南下的流民,改辰陽縣為建昌縣,改潕陽縣為龍檦縣,此二縣為南陽郡領縣。南陽郡治今辰谿縣西北,建昌縣治亦移此。爾後,分沅陵縣置盧州,治今瀘溪,據徐文范《輿地表》,盧州領南陽郡,郡領建昌、沅陵、酉陽、鹽泉、龍檦五縣。據辰州府志記載:龍檦縣治在沅陵西南50里, 以“城東有龍標山故名為龍標”,遺址尚存。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以州統郡,置沅州通寧郡,宣帝大建七年(575),州廢改置為沅陵郡,領沅陵、辰陽、龍檦等縣。 隋開皇初,廢南陽置壽州,九年(589)隋文帝滅陳,占領江南,改沅陵郡為辰州,領沅陵、大鄉(含永順)鹽泉、龍檦、辰溪,計4l40戶。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辰州復為沅陵郡。 貞觀八年(634),龍檦縣的“檦”改為“標”,以龍標置巫州,以巫山巫水得名,巫州治今洪江古商城,並析龍標縣置朗溪縣,隸巫州。潭陽縣,先天二年(712),分龍標置。

基本信息

蜀先主章武元年(221),劉備出兵攻武陵,次年敗還。是年,孫權開始經營武陵郡,以西漢無陽縣故地改置舞陽縣,治今芷江

晉安帝義熙六年(410)省鐔成縣併入舞陽縣。舞陽縣治遷於故鐔成縣。 如是,舞陽疆域大為擴展,包括今辰溪、懷化、漵浦、芷江、黔陽、麻陽、靖州、綏寧、會同、洪江、通道、新晃、花垣、鳳凰縣地,又錯入今廣西、貴州境。

南齊時,武陵郡領縣不變,郡治移沅陵。 建元元年(479),舞陽縣的“舞”加水旁,稱㵲陽縣。

南梁天監十年,析武陵郡僑置南陽郡, 改辰陽縣為建昌縣,改㵲陽縣為龍檦縣。 沅陵郡初治龍檦,今黔陽縣,後移沅陵縣
貞觀八年(634),龍檦縣的“檦”改為“標”,以龍標置巫州。
天授二年改巫州為沅州。開元十三年(725),復名巫州。天寶元年(724),改為潭陽郡。乾元元年(758),復名巫州。大曆五年(770),改名敘州,治龍標縣,領龍標、朗溪(貞觀八年析龍標縣置,在朗溪之側,故名,其故城在黔陽縣西南40里臥龍巖,相傳為諸葛亮駐兵處)、潭陽三縣,皆與貴州相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