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書院

龍崗書院

龍崗書院,位於貴州古州(今屬榕江)。清光緒三年(1877)兵備道易佩紳、同知餘澤春建,以地處臥龍崗之陽而得名。1935年遷入南門新校舍,改名龍崗國小,舊址今為榕江二小。

簡介

龍崗書院龍崗山上的"王文成公祠"就是王陽明手創的"龍崗書院"舊址

龍崗書院,位於貴州古州(今屬榕江)。清光緒三年(1877)兵備道易佩紳、同知餘澤春建,以地處臥龍崗之陽而得名。有講堂等房舍16間,講堂上建樓,名四賢祠,祀漢諸葛亮、鄉賢尹珍(道真)、明王守仁、抗清忠烈何騰蛟。並延山長課士,山長年修脯資由米廠供錢100吊,生童膏火無定額。其教學目的在使“彝秉之良以進蘄於道,以折其恣睢悖逆之萌”。宣統二年(1910)同知羅仰懷將其與義學合併,改為開明學堂。1912年改為高、初兩等學堂。1916年改榕江縣立高、初兩級國小。1935年遷入南門新校舍,改名龍崗國小,舊址今為榕江二小。

王陽明在龍場驛講學,傳授貴州學子「心學」,他的名聲不脛而走,甚至有學生遠從中原地區到龍場驛來跟隨他。這時苗人又幫他建了一棟更大的房子,也就是著名的「龍崗書院」,《教條示龍場諸生》就是在這裡寫成的。

歷史

王陽明澈悟王陽明澈悟"心即理,致良知",就此奠定"心學"的陽明洞

當時在貴陽擔任貴州提學副史的席書曾經拜訪王守仁,探討「朱、陸異同」問題,並往返四次向他請教。不久席書就與按察副史毛科一起修葺貴陽「文明書院」,邀請王陽明來主講,三十八歲的王陽明在文明書院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學說。影響中國甚至日本、韓國非常深遠的王陽明心學,正是發端於「龍場驛」這個當時個人跡罕至的蠻荒瘴癘之地。

三年後在李東陽、楊一清、張永的計畫下,劉瑾奇蹟似的垮台,不久王陽明被調到江西吉安府盧陵縣當知縣,當他離開龍場驛的時候貴州宣慰使安國亨親筆書寫「陽明先生遺愛處」,刻於洞口崖壁上,這幾個字至今完好無損,備受世人珍惜。嘉靖三十年(A.D. 1551)王陽明去世二十三年之後,巡撫貴州監察御史趙錦將龍崗書院改建為「王文成公祠」,與陽明洞同為王陽明的重要紀念地點。
王陽明不僅是著名的哲學家,也是了不起的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曾經單槍匹馬指揮地方武力(縣裡的捕快、衙役之類)一舉平定寧王之亂,因而受封為新建伯(明朝的慣例,就算是內閣首輔,沒有軍功是不可能封爵的,王陽明雖是文官卻因為平定寧王之亂立有軍功,所以能夠封爵)。

楹聯

舊典紀鹹平,講席曾傳朴長史;
新疆仗經略,登台重見武鄉侯。
清代袁杏村題龍岡書院

地號符南陽,學舍宏開,但願育才追葛相;
版圖入北宋,史書多漏,誰知闡教始楊公。
清代楊佩芬題龍岡書院

榛莽憶初開,曾經偃武修文,非猶八萬軍民府;
菁莪欣再造,自此升堂入室,勉側三千弟子班。
清代易佩紳題龍岡書院

何地無才,願諸君努力純修,須造到母斂儒林,山湘忠烈;
此邦不陋,□及時掃除舊俗,直上規武鄉經濟,新建勛猷。
代余則春題龍岡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