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伯釣鰲

龍伯釣鰲

龍伯釣鰲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之一,龍伯:傳說中的國名;鰲:大龜。龍伯國的人釣起六條鰲。比喻非凡的事業。

成語資料

解釋:龍伯:傳說中的國名;鰲:大龜。龍伯國的人釣起六條鰲。比喻非凡的事業。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的事業

結構:主謂式成語

神話傳說

鼇魚,在遠古傳說中鼇魚負載大山或大地,鼇魚移動就會發生地震或滄海桑田,山川變遷。神話中天帝治下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遠的地方本有五座神山,但五座神山的根部並不相連,經常跟隨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動,沒有一刻穩定。神人和聖人們都討厭此事,便報告了天帝。"帝"(這稱號早在殷代已見文獻)唯恐神山流移到"西極",打破宇宙已有的平衡。使神山居民失其所居,就派北海之神禹強驅使十五頭巨鰲分為五組,分別用頭頂住神山,六萬年一換,這樣五座神山才開始穩定下來不再流動,但是龍伯之國有個巨人,抬起腳幾步就到了這五座神山所在的地方,一鉤就釣上了六隻巨鰲,由於龍伯國巨人釣走了六鰲,致使"岱輿"、"員嶠"失去了負山的巨鼇,各自飄流到北極,沉入了汪洋大海,從此神山也只剩三座。《楚辭·天問》篇對此而問曰:“鰲戴山抃,何以安之”。《列仙傳》中有“巨靈之鰲,背負蓬萊之山,而抃舞戲滄海之中”。

成語出處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一釣而連六鰲。”

成語故事

傳說古代渤海東面有五座山,常隨波濤浮動。天帝命15隻巨鰲用頭頂著,山才固定不動。龍伯國有一個人由於出門要經過這五座山,覺得十分不方便,得知其是用鰲頭頂著,就用魚餌將這鰲釣起,一連釣了六隻鰲,於是這兩座山就沉入大海。

典故

典源

《列子·湯問》:古代渤海東面有五座大山,常隨波潮上下往還,上面所居住的都是神仙,天帝命北極神禺“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趨走)……於是貸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沉於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宋趙令《侯鯖錄》卷六載:“李白開元中謁宰相,封一版,上題曰:‘海上釣鰲客李白。’相問曰:‘先生臨滄海釣巨鰲,以何物為釣線?’白曰:‘以風流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釣。’又曰:‘何物為餌?’曰:‘以天下無義氣丈夫為餌。’時相悚然。”又王嚴光、張祜等亦曾以釣鰲客自號,其所取稱均本源於龍伯釣鰲事。

釋義

巨鰲載負神仙居住的大山,而龍伯國的大人卻能把六鰲一下子釣起。後遂用“龍伯釣鰲、釣鰲、鰲釣”等比喻非凡事業;用“鰲山、鰲嶺”等指神仙、非凡人物所居所處之地;用“鰲戴、巨鰲載山”等形容擔荷重大;用“釣鰲客、釣鰲人”等胸襟豪放、抱負遠大的人物。

示例

【龍伯釣鰲】杜甫《荊南兵馬使太常卿公大食刀歌》:“蒼水使者捫赤絛,龍伯國人罷釣鰲。”

【釣鰲】李白《贈薛校書》詩:“未夸觀濤作,空郁釣鰲心。”元好問《曹壽之平水之行》詩:“驪珠何忍輕彈雀,犗餌何緣得釣鰲。”黃遵憲《庾午中秋始識羅少姍》詩:“要借五十犗餌釣此巨鰲去,刳腹臠肉供口饞。”

【鰲釣】元稹《酬獨孤二十六送歸通州》詩:“鰲釣氣方壯,鶻拳心頗尊。”元好問《過故人李長源故居》詩:“應念鰲山方並突,紫泥封后獨頻伸。”

【鰲嶺】錢惟演《燈夕寄內翰虢略公》詩:“只聞鰲嶺宰仙客,再拜雲邊捧壽觴。”

【鰲戴】《楚辭·天問》:“鰲戴山抃,何以安之?”庾信《謝趙王賚犀帶等啟》:“花開四照,惟見其榮,鰲戴三山,深知其重。”

【巨鰲載山】黃庭堅《書東坡畫郭功父壁上黑竹》詩:“巨鰲首載蓬萊山,今在瓊房第幾間。”

【釣鰲客】陸游《夢笑驛》詩:“可憐釣鰲客,終返屠羊肆。”

【釣鰲人】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本是個釣鰲人,到做了扶犁叟。”

故事

《列子·湯問》記渤海之東有五山,天帝使巨鰲十五,舉首負戴。龍伯國有大人,舉足數步而至五山,一釣連六鰲,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沉於大海。盤古開天闢地累死以後,他一隻腳的腳趾,變成了五座仙山,開始的時候,這五座仙山是和陸地連在一起的。可是,共工撞倒不周山的時候,陸地上發生了大地震,仙山也被撞的離開了陸地,整天在海上飄來飄去,天帝便派了五隻大鰲分別背著五山,五山這才安定下來。因為大鰲背負著仙山,不能隨便活動,也不能出去找吃的,開始的時候,仙山上的神仙還能按時給他們食物,時間久了以後,神仙們也就懶惰了,經常忘記給大鰲食物。這一天,來了一個叫龍伯的巨人,在東海垂釣,一下子就釣走了三隻鰲,於是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便流到了大海上。天帝一怒之下,便罰龍伯的子孫一代一代慢慢變得矮小,並且把他們流放到了終年不見陽光的北冥之地。不過直到很多年以後,龍伯的後人個子還是很高。追趕太陽的夸父就是龍伯的後代。

相關名詩

重憶山居六首·羅浮山

唐五代· 李德裕

龍伯釣鰲時,蓬萊一峰坼。

飛來碧海畔,遂與三山隔。

其下多長溪,潺湲淙亂石。

知君分如此,贈逾荊山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