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仙鎮

龍仙鎮為翁源縣縣城所在地,是全省規劃的中心鎮之一,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中耕地面積7.24萬畝。2004年,翁源縣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原南浦鎮、三華鎮併入龍仙鎮後,龍仙鎮鎮域面積從229平方公里增加到432.74平方公里,人口從8萬多增加到12萬多。1939年冬,原縣城所在地翁城鎮被日機炸毀,翌年春,縣府遷龍仙,在冬瓜壢(今翁源中學)辦公,後搬到今糧食局,五十年代再靠東挪移興建辦公樓,即現縣政府。獨特的山地氣候非常適宜蘭花生長,以仙鶴蘭花種植基地有限公司為依託,在省道S245線兩旁江尾鎮仙鶴建設3公里長蘭花長廊,面積7000多畝,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國蘭生產基地。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翁源縣城龍仙鎮,清末時僅是一處很小的墟場,民國前期,居民不過三幾百人。1939年冬,原縣城所在地翁城鎮被日機炸毀,翌年春,縣府遷龍仙,在冬瓜壢(今翁源中學)辦公,後搬到今糧食局,五十年代再靠東挪移興建辦公樓,即現縣政府。

龍仙自四十年代成為翁源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僅60多年,城區面積由原來不到1平方公里發展到近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七八萬人,而且已作好20平方公里的規劃。城內主軸街道為建設路,建設路以南主要街道有新南路、解放路、青年路、建國路、幸福路、農林西路、龍英路等,以北有朝陽路、文化路、工業路、前進路、康樂路、農林東路、環城北路等。建設路西北段兩邊,近幾年正大規模擴建,城區面積不斷延伸。

縣城簡介

翁源縣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翁源縣位於韶關市東南部,東與連平縣相連,南與新豐縣交界,西與英德市、曲江區接壤,北與始興縣、江西省毗鄰。公元554年梁朝分湞陽縣地置,元初併入曲江縣,公元1303年復置。是廣東歷史上最早建制的16個縣之一。戶籍人口38.8萬人,面積2234平方公里。轄7鎮1場156個村委會。縣領導機關駐龍仙鎮。地形以山地和盆地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20.4℃,年降雨量1778毫米,無霜期312天。耕地面積1.9萬公頃,有林地面積16.3萬公頃,森林復蓋率63.1%。河流以北江支流翁江及其支流為主。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8萬千瓦。煤、鐵、鉛、鋅、鎢等礦產資源豐富。風景名勝有東華山、水龍宮、仙獅洞、書堂石、湖心壩客家群樓和葸茅嶺八卦圍等。農作物以水稻、蔬菜、甘蔗、花生、大豆為主。三華李、六里柑、九仙桃等水果久負盛名,是“中國三華李之鄉”。

資源優勢

自然資源豐富

翁源縣地形以山地和盆地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處嶺南多金屬礦帶南部,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發現的礦產資源有32種,煤、鐵、鉛、鋅、鎢等礦產資源豐富。全縣山地面積247萬多畝,森林復蓋率67.9%,藥材、山珍動物種類繁多,是廣東省“綠化達標縣”。水力資源豐富,蘊藏量16萬千瓦,裝機容量9萬多千瓦,電力供應充足,電網完善,是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達標縣”之一。境內有6條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水源充足,供水系統配套完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用水相當充裕。

區位優勢明顯

翁源區位獨特,交通便利,素有粵北南大門之稱,南連珠三角,背靠湖南、江西,是珠三角產業近距離轉移,低成本擴張的理想寶地,是泛珠三角經濟輻射內地的戰略通道,更是韶關市實施對接廣州融入珠三角戰略的橋頭堡。縣城距廣州200公里,深圳300公里,韶關110公里,至廣州黃埔港220公里,至廣州新白雲機場120公里,屬於珠三角2小時經濟、生活圈的範圍。境內京珠高速公路、國道G106線、省道S341線、S244線、S245線貫通而過,而規劃中的昆(明)汕(頭)高速公路、深湘高速公路亦將貫穿其中,建成後翁源將形成“三縱一橫”的高等級公路網路,優越的交通環境更加凸顯翁源的區位優勢。

山川秀美,人文集萃

“龍僻靈池梅岩書堂皆勝地,仙開翁水雙臘如珠盡韶天”,盡可概括其鍾靈毓秀之氣象。境內有東華山自然風景區,張光營自然保護區,鐵龍水龍宮和翁城仙獅洞,晚唐詩人邵謁讀書地三華書堂石,還有客家人居住遺址湖心壩客家群樓、江尾思茅嶺八卦圍,三華李生態觀光園、以及仙鶴花卉長廊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千百年來,翁源孕育出了不少名人志士,有32首詩載入《全唐詩》的晚唐詩人邵謁,受明神宗皇帝贈聯“破虜平蠻,功蓋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嘉獎的抗倭名將太子太保陳嶙,有20世紀四十位傑出旅美華人之一、中華世紀英才、美國油畫大師塗志偉等等。

氣候溫和,四季宜耕

翁源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三華李、九仙桃、蠶桑、糖蔗、蘭花、優質稻、反季節蔬菜等農產品相當豐富。是全國的蠶桑、糖蔗生產基地縣,是全國最大的國蘭(蘭花)生產基地,是素有嶺南佳果之稱、夏令果王三華李的故鄉,是全國有名的“中國三華李之鄉”、“中國九仙桃之鄉”和“中國蘭花之鄉”。

歷史沿革

翁源其名,系因山水而得。據明《嘉靖翁源縣誌》記載:縣境之東有名山,高聳秀拔,頂有靈池,古名靈池山(今南浦桂竹翁山),池中有泉水八處,謂之八泉,曰:湧泉、溫泉、香泉、甘泉、震泉、龍泉、玉泉、乳泉。泉水四時不涸,昔有二仙翁游息於此,居民飲其水者多壽。泉水匯而成河。故山名翁山,水名翁水。縣亦以此起名,意為翁水之源也。 早在新石器時代,翁源就有人類活動。戰國時期,翁源地屬楚。秦為南海郡。兩漢屬荊州府桂陽郡湞陽縣地。晉屬始興郡,仍湞陽地。梁承聖三年(公元554年),從湞陽縣地析置翁源縣,隸屬衡州。陳又分屬清遠郡。隋廢郡仍為縣。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省諸郡,於始興縣置廣州總管府,翁源隸焉。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翁源自廣州析隸韶州。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析曲江廉平、福建兩鄉與翁源太平合置建福縣,亦屬韶州,歷時九年。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廢建福,太平並回翁源。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翁源併入曲江,隸廣東道韶州路,翁源立巡司,謂慰宣司。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翁源復縣,改屬英德路。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翁源又併入曲江。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上季又復縣,改稱岑水縣,隸韶州府;次年3月(有說同年下季),岑水復名翁源。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行政區劃

龍仙鎮

龍仙鎮為翁源縣縣城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全省規劃的中心鎮之一,於2004年12月由原龍仙鎮、南浦鎮、三華鎮合併而成。總面積42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達7.24萬畝,規劃區面積20平方千米,建城區面積8平方千米。下轄34個村委會,6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3萬人,其中城鎮居民6.5萬人,農村人口6.5萬人。 該鎮農業以水稻、蔬菜、蠶桑、糖蔗、水果、漁業和畜牧業為主;工業、企業則以水電、建築、家私、紡織、製鞋及小五金為主。近年來,個體私營企業和第三產業迅猛發展,全鎮有四級企業4000多家,從業人員近萬人。 境內基礎設施完善,交通發達,東、西、南、北,106線國道、省道官汕公路貫穿全境,主要鄉村道路已輔水泥路面。固定電話、移動通訊、寬頻網路復蓋全鎮,供水、供電管網完善,價格低廉。有廣播電視大學一所,省重點中學、國家試驗性高中一所,省一級中學一所,中英文學校一所,鎮級中學四所,國小三十二所,幼稚園數十家,公立大型醫院二家,鎮級醫院三家、私立大中型醫院多家。 龍仙鎮擁有諸多特色資源:如具有500多年歷史,被評為全省“優質、稀有”水果品種的三華李;果大肉嫩,鮮甜可口,素有鮮果王之美稱的李洞蜜桃;遠銷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等發達地區的李洞椪柑;質地粉嫩,蓮香濃郁的南浦馬古塘蓮;可供開發的緩坡地18000畝。旅遊資源也相當豐富,有書堂石古蹟、東華禪寺、三華李觀光園、躍進水庫及10多處度假山莊等都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官渡鎮

官渡鎮是經省、市有關部門批准,由原廟墩、官渡、六里三鎮合併組建而成的,為翁源縣2004年鎮級行政區劃調整後新設立的七鎮一場之一。該鎮位於翁源縣西南部,北接江尾鎮、翁城鎮,東與龍仙鎮交界,南與英德市青塘鎮為鄰,北江支流——翁江自西向東橫穿境內。官渡鎮交通區位十分優越,國道106線與省道S341線在境內交匯,南距廣州196km,北距韶關77km,東距縣城龍仙37km,距京珠高速翁城出入口僅14km,規劃中的昆汕高速公路建成後將橫穿本鎮並有一出入口處,是粵北重鎮韶關市通往珠三角的南大門。全鎮總面積約240平方公里,下轄19個村民委員會,231個村小組和2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44427人。 官渡鎮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的有利條件,緊緊依託本縣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開發區——官渡經濟開發試驗區,通過招商引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發展壯大鎮域經濟,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全鎮農業招商和工業引資出現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目前,官渡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鎮至各行政村實現了“三通”,通訊、供水、供電能滿足生產、生活所需。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城鎮面貌日新月異,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環境優美、市場繁榮的小城鎮已初具規模。 特色資源: 名優水果:翁源水果素有“三六九”之稱,這三種優質特色水果指的就是三華李、六里柑、九仙桃,而官渡鎮在氣候、土質、地勢等方面的先天優勢為大面積推廣種植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該鎮正準備在財力、物力上加大對這些名優水果的培育種植,使其上規模、上檔次、出效益。 神下泉:位於本鎮突水村委會。該泉水水質清甜可口,出水量大,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可制礦泉水等飲料,釀酒、泡茶口感極佳。 煙花、禮炮:落戶本鎮的翁源升利(美國)煙花製造燃放有限公司生產的各式煙花、禮炮,品種繁多,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燃放效果極佳。曾被指定為韶關市春節煙花晚會、第三屆省山洽會煙花晚會專用燃放品。

翁城鎮

翁城鎮是位於翁源縣西部的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曾有570年作為翁源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地處韶關市南部,距韶關市區約60公里,巨觀區位優越,交通十分便利,京珠高速公路通過該鎮並設有出入口,國道106、省道翁(城)英(德)公路貫穿而過。鎮內有山區丘陵地,間有盆地小平原,鎮域總面積146平方公里,轄17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15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23萬,其中農業人口29250人,家庭總戶數為7551戶,勞動力數量為12188人,墟鎮外來流動人口近2500人。 翁城鎮又是工業、農業、商業並重的中心集鎮,是廣東省重點發展的中心小城鎮之一。翁城鎮農業基礎較好,商業優勢明顯,工業發展勢頭迅猛。設有縣級示範農場,建有粵北地區規模最大的蔬菜批發專業市場(是粵北地區較大的商品蔬菜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墟鎮市場繁榮,商貿活躍,市場輻射復蓋人口達20多萬(含翁源西部3鎮1場和英德東部4鎮2茶場)。翁源縣藉此優勢,正在該鎮籌建商貿經濟區,許多商家紛至沓來。在引進投資8億元橫瀝(翁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投資5000萬港元的聖豐株式會社工業園和投資1.4億元的鵬輝工業園等10多個外來投資項目的基礎上,憑藉翁城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文優勢,通過努力,又成功引進分別投資1億美元的金粵通項目和威宇公司及首期投資30億人民幣、總投資85億元的五金電鍍工業園落戶翁城。這些大型工業項目的成功引進,在3-5年裡,將為翁城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僅僅納科五金電鍍工業園,一年就可為翁城創造超過100億元的工業產值。 特色資源: 1、黑皮果蔗 肉脆清甜口感好,是時尚消費的好果品,已建立有5000畝的生產基地,產品暢銷北上各大城市。 2、翁城蔬菜 蔬菜是我鎮的傳統特色產業,年種植面積達28000畝(含複種指數)。由於歷史悠久且質優量大無公害,成為遠近聞名、暢銷大江南北和珠三角、港澳台、東南亞的熱門貨。 3、翁城地窖酒 本產品選用翁城優質稻米,傳統方法釀製,用瓦壇密封后,經過五年以上落地埋窖。該酒清香特醇,不傷腦,是純天然綠色食品。 4、翁城馬碲 在本鎮普遍種植,該產品特點清甜爽脆,嫩而無渣,性微涼,是春節人們吃上火後的優良解火果品。 5、桂湖茶 產於翁城鎮桂湖村群山海拔500米以上,枝葉嫩小、茶味甘香。具有提神醒腦、健胃消食、能治小痛等功效,是當地民眾喜愛飲用的常用茶。 6、翁城豆腐 翁城豆腐經過精心的製作,白豆腐:色澤雪白,口感細膩;油炸豆腐皮,氣味清香,色澤艷麗,口感韌而不膩;是深受人民喜愛的價廉美味的佳肴。

江尾鎮

江尾鎮位於翁源北部,距縣城龍仙12公里,是廣東省城鎮化建設中心鎮之一。全鎮面積334平方公里,人口4.2524萬人,轄下有24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城區面積2.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4.1749萬畝,25°C以下的緩坡地6萬畝,森林復蓋率90%。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文昌閣、南塘客家群樓、葸嶺八卦圍等旅遊資源。 近幾年來,江尾鎮按照“三個有利於”的原則,發揮自身優勢,堅持走有特色的鄉鎮工業發展之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江尾鎮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各項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鎮內交通發達,鎮通過全面實現水泥硬底化,省道1912線橫貫江尾,北通始興、江西等地,南與官汕公路和106國道相接。城區道路全部水泥硬底化,供水、供電充裕,通訊發達,行動電話、程控電話、寬頻網際網路復蓋全鎮。2003年,江尾鎮被省政府授予“廣東省文明村鎮”。 江尾鎮圍繞工業立鎮的指導思想,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二九三工業園為載體,努力抓好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做大做強以鑄造業為重點的民營經濟,以中心鎮建設為契機,盤活土地資源,用足用活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招商引資發展環境,使該鎮的工作化發展之路走上一個新的台階。 特色資源:江尾米粉,原產地江尾連溪村。該產品歷史悠久,靠手工製作,工序繁多而精細,選料、磨漿、再磨漿、蒸面莊、曬面、切面、上扎、曬乾等工序一環扣一環。工藝巧妙,米粉線條精細,晶潔透明,爽滑可口,風味獨特,烹調方便,遠近聞名;江尾九仙桃,質體脆爽,清甜可口,是廣東省優稀水果之一。

壩仔鎮

壩仔鎮位於翁源縣東北部,總面積387.4公里,毗鄰始興縣、河源市和江西省,距縣城20公里,省道S244線、S245線貫穿鎮境;轄22個村委會、2個居民委員會及林場、綜合場,有3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50189人,其中農業人口43843人,是翁源縣邊陲重鎮。建於清乾隆年間的“花橋”和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的“八角塔”結構巧妙、造型美觀、氣勢雄偉,是當地的古建築文物。 資源特色:該鎮實施“南邊柑橙北邊茶,東北梅李西蔗桑,中心地帶種蔬菜,沿路林竹上山崗”的農業產業調整思路,“三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糧經作物比例達到3:7,形成了“小區域,大農業”的生產發展新格局。2006年種植水稻43400畝,總產18754噸;蔬菜38471畝,其中反季節蔬菜9560畝;糖蔗4250畝、蠶桑1807畝、茶枝柑2867畝、三華李1460畝、青梅675畝、茶葉2600畝、06年100%落實藜蒴基地用地面積11000畝,形成了三華李、柑桔、糖蔗、蠶桑、蔬菜、茶葉和藜蒴生產基地。其中三華李、茶枝柑已形成品牌,遠銷省內外。

周陂鎮

周陂鎮地處韶關市翁源縣的中南部,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適宜作物生長,四季宜耕,作物常青,山嶺常綠,礦產資源豐富。全鎮分設18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分別是:光明、高一、高二、陽東、陽西、新安、洪蘭、崑山、藤山、雙聯、雙青、龍田、哈水、陳村、黃河、礤下、集義、礤頭、周陂居委、礤下居委。人口4.3萬多人,其中農業人口3.9萬多人,總面積230多平方公里。 周陂鎮是傳統的文化之鄉,人傑地靈,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如雙聯、坤山等地的煤礦及陳村、黃河等地的鐵礦等礦產資源和陳嶙宗祠(陳嶙系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將)、白面仙岩(喀斯特地貌)、周陂溫泉等旅遊資源連成一體,構成了本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周陂旅遊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可行性保證。周陂河經礤下、周陂至三華流入翁江,保證了周陂沿線生產、生活用水。三礤公路、江官公路貫穿周陂全鎮,礤頭至新豐黃礤、陳村至新豐回龍暢通無阻,並實現水泥路面硬底化,特別是江官線升二級公路改造已全面竣工,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 特色資源: 周陂龍田沙田柚:肉脆可口、純蜜味,具有消食健胃之功效,在低溫下可保鮮1—2年,是常年最佳的送禮佳品; 周陂冰花餅:是周陂鎮民間傳統產品,鬆脆爽口,味道特佳,老少鹹宜,特有風味; 周陂大肉:用家傳秘方炮製,吃起來滑、爽、香且不油膩,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美食; 周陂米餃:以米為皮,具有皮薄餡多的特點,米餃是以水蒸而成的,因此有不同於水餃的風味; 周陂鵝肉:以燜、炒、蒸為主,色、香、味俱全; 礤下豆腐:柔韌爽口,百吃不膩; 周陂葡萄:甜如蜜。

新江鎮

新江鎮位於翁源縣西部,東經1130 °44′—1130 °52′,北緯24°25′—24° 36′,東至始興的隘子、翁源的江尾,西南至翁源的翁城、官渡,北至曲江的小坑,與鐵龍、韶關毗鄰。新江鎮交通方便,106國道及京珠高速公路貫穿而過,離京珠高速公路翁城出口僅9公里, 離京廣鐵路大坑口大東站40公里。全鎮總面積336.5平方公里,總人口43300人,其中漢族42600人,瑤族700人。農業人口約3500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81%,非農業人口830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19%。 根據近、遠期的人口增長與城區發展,居民區和工業區的擴建以及其它公共設施的配套,翁城鎮對市政建設作了全面、科學的規劃,城市化建設向石正塘三角地帶和翁城商貿區延伸。 名優特產: 香菇:按產品類型分有花菇、香菇、冬菇三種。產品的主要特點:清脆可口、甘香而純正、具有清熱解暑之功效,是調味煲湯的佳肴佐料,更是賀年送禮佳品。 木耳:按類型分有黑木耳和白木耳兩種。該產品具有滑嫩、爽口、清涼解暑等特點,是佳肴佐料,宴席珍品,更是送禮佳品。 桂園(又稱龍眼):肉爽清甜可口,主要分布在上壩村,近年開始掛果,產品已投放市場。 馬蹄(亦稱馬薺) 該產品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呈扁球形,具有皮薄、肉厚、爽脆、多汁、清甜、渣少而帶冰糖味等優點,熟吃可作名菜或煲湯,通常作水果生吃。本產品既可加工成馬蹄糖,又可精製成澱粉。 青梅:主要用於加工話梅。青梅樹的乾、枝、葉等形似三華李,果呈扁圓球形,味甘酸可口,成熟後青亮透明,故稱青梅。 沙田柚(亦稱禾柑):肉脆可口、純蜜味,具有消食健胃之功效,在低溫下可保鮮1—2年,是常年最佳的送禮佳品。 夏橙:肉脆可口,消食健胃,深受國內外客商青睞。 筍乾:品種有毛竹筍乾、厘竹筍乾、蘆筍乾之分,該產品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爽口而味甘之優點,更具清熱解毒、抑制高血壓之功效,是佳肴佐料、宴席珍品。

鐵龍林場

鐵龍是一個農林並舉的國營林場。位於翁源縣西北部縣界邊緣,距離翁源縣城84公里,東與新江鎮接壤,西南與英德市相連,東北與韶關市區相鄰,京珠高速公路、106國道慣穿而過,交通十分便利。轄區面積為97平方公里,總人口5900人。鐵龍林場的資源較為豐富,目前已探明和開發的礦產資源有鉛、鋅、銀、銅、鐵、錳、鉬、石灰石、白雲石等,林業資源十分豐富,面積有10143.2公頃,其中國營為6741.5公頃,集體為2806.5公里,聯營595.6公頃,非林業用地1499.1公頃。 鐵龍林場四面環山,山形千姿百態,群山疊翠。山間林木茂盛,鬱鬱蔥蔥,明淨清新,純真的氣息四時清香繚繞,使人心曠神怡,並具有豐富的歷史景觀、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在2001年,經過引資2500多萬元,成功引資開發了鐵龍神仙洞。目前仍有許多景觀、景點,如神獅山、唐宋煉銅遺址、雞籠鋪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近年來,鐵龍林場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十五、十六大精神,堅持以“立足本地資源,穩中求進,不斷提高場、村集體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以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為突破口,以加強黨的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以及維護社會穩定為保證,工礦企業、林業和農業三大產業並重發展”的總體發展目標。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交通通訊

境內基礎設施完善,交通發達,東、西、南、北省道貫穿全境,主要鄉村道路已鋪水泥路面。鎮距廣州200公里,距深圳300公里,至廣州黃埔巷220公里、至花都機場120公里,至韶關100公里;省道S341、S244穿境而過,即將動工建設的昆汕(昆明至汕頭)、武深(武漢至深圳)二條高速公路貫穿全鎮20個村。

村村通電話移動通訊復蓋全鎮。供電供水網路完善,價格低廉。有鎮級中學4間,國小32間。有鎮級衛生院3間。

產業特色

該鎮農業以發展水稻、蔬菜、蠶桑、糖蔗、水果、漁業和畜牧業為主,工業企業則以煤炭、水電、建築、家私、紡織為主。個體私營企業和第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全鎮現有四級企業4000多個,從業人員近萬人。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9億元,同比增長10%;財政收入1.114億元,同比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12萬元;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達9053元,同比增長10%,城鎮居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7579元,同比增長10%。

地方特產

三華李: 三華李已經具有500多年歷史。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西布政司翁大立久聞翁源人傑地靈,千里尋源而來,其時縣令朱景運獻上羅江蜜李,入口異香貫體,翁大感驚奇,問是何物,答曰:“三華李”,從此,“三華李”名一直沿用至今。當地還有三華李起源的傳說:翁山有一仙翁,慕戀三華三山景色,雲遊而至,被書堂石琅琅書聲所吸引,附窗窺視,見邵謁雖情神睏乏,仍孜孜不倦攻讀,深為感動,隨賜青果一枚,邵謁吃後頓覺神清氣爽,精力倍增,視為寶物,種核於當地鴨麻園,五年後復食其果。

從此,三華李在三華鎮廣為種植。清朝文人林耀東的《呤李詩》:“圓勻顆顆似明珠,貯向晶盤映玉壺;多少奇珍誰比美,三華佳果世間無”,讚美了三華李的優良品質。清朝詩人謝文俊的詩:“紋波斂艷逼星光,掛棹頻催載月航;南發千里憑摯楫,沿江兩岸聞果香”,則描繪了當時三華鎮盛產三華李的情景。

1986年,廣東省舉辦了全省水果品質評比會,我縣送評的三華李系摘自三華鎮三華村謝志標三華李園的“雞麻李”,被評為全省“優質、稀有”水果品種。

1992年6月25日,翁源縣舉辦了首屆“三華李節”,以果為媒、經貿唱戲,吸引了眾多的客商前來觀光投資,盛況空前。

馬古塘蓮:蓮藕質地粉嫩,蓮香濃郁,產於南浦馬古塘村,有面積200多畝。

李洞椏柑:表面金黃色,重約2兩,具有汁多、清甜、爽口的特點,每年12月初收成,為春節佳品。產於龍仙李洞村,面積有2000多畝,大部分產品遠銷珠江三角洲發達地區。

九仙桃:主要產於龍仙松塘鎮,桃子個大,肉質鮮脆甘甜,每年7月中旬收成,市唯一粵北地區桃子中的稀有水果品種,在當地比較暢銷。

鷹嘴桃:鷹嘴蜜桃,果實大圓形,尾部長相像“鷹嘴”,果個較大,單果重100克到300克,果面綠色,陽面有紅暈,有茸毛,外形美觀果肉綠紅色,由內而外變紅,肉質爽脆,果汁多,味甜,有蜜味。

民族人口

民族

境內居住的主要是漢族,還有瑤族、壯族等少數民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10956人,其中漢族308749人,占全縣總人口99.29 %,其中客家漢人占大多數;少數民族220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71%。除瑤族外,其他少數民族主要是解放後因工作關係或婚姻關係而定居翁源的。

人口

2006年末全縣總戶數105096戶,總人口387512人,其中農業人口280473人,非農業人口10703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81‰。

旅遊景點

東華山風景區

位於縣城東北3公里處,總面積6.2平方公里。它由風景秀麗的東華山和歷史悠久的東華寺構成。東華山屬喀斯特地貌,遍布鬼斧神工的奇峰怪石,景色迷人,風光秀麗。有雄偉挺拔的五指山,文人墨客讚嘆不己的筆架山、金龜望月山、玉兔峰、獅子山、臥佛山、天王山、駱駝峰、雞冠石等。令人流連忘返,美不勝收。東華寺是東華山上著名寺廟,據韶州史記載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印度高僧智藥禪師航海抵粵,途經翁源,見此地境界非凡,佛光普照,山形地貌酷似印度靈鷲山,便在此地創建靈鷲寺。後於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改稱東華禪寺。素有“東華寺的風,南華寺的鐘”之說,千百年來,東華寺香火鼎盛,遊客如雲,名聞遐邇。東華山風景區奇特的自然風光並融合悠久的宗教文化底蘊,在國內尚屬罕見,其建成將是一處度假、觀光、休閒的旅遊勝地,是目前翁源旅遊開發的龍頭項目。

湖心壩客家群樓

位於江尾南塘村,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占地150公頃,共有59座圍樓。群樓座落別致,視野開闊,聚集在奇峰腳下,芊芊綠野之中。 59座圍樓集古、奇、朴、幽於一體,千姿百態,形成樓外有樓、樓中有樓,仙閣群樓,前呼後應。群樓小巷連大街,縱橫有序,紅麻石砌井,鵝卵石鋪巷,流水拱橋,鯉魚吐水,大門屏風,龍鳳呈祥,雕樑畫棟,相互暉映。人們在這裡安居樂業,仿如《清明上河圖》的美麗畫面。

八卦圍

始建於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為張九齡後裔所建,因其圍屋按周易陰陽八卦布局建造而稱奇,是廣東客家圍屋中獨一無二的“八卦村”,是周易八卦文化和客家文化完美融合的古建築。 八卦圍占地23000多平方米,有房屋1653間,街巷89條。屋形奇特,有的似摺扇,有的似鐮刀。大小街巷鋪滿鵝卵石,縱橫交錯,撲朔迷離,神秘莫測,一般人進入仿如進入迷宮,分不清東西南北,宛如闖入諸葛亮布下的八卦陣。

三華李觀光園

三華李是翁源最譽盛名的名優、特色水果,翁源縣三華鎮是三華李的發源地,種植歷史已有近五百年。三華李有雞麻李、白肉雞麻李、大蜜李和小蜜李四個品系,芒種後至夏至前後成熟。果大、肉厚、無渣、核小,清甜爽口,有香味。1986年在廣東省水果品評會上榮獲“名優品種”稱號,1987年被評為廣東省十大優稀水果之一。目前全縣種植面積2萬多畝。 三華李觀光園主要位於翁源龍仙鎮三華村,省道官龍公路貫穿通過,距106國道約15公里,縣城15公里。是粵北地區富有特色的農業觀光園之一。觀光園可開展農業觀光、花果採摘、農家樂等活動。翁江河從旁通過,可開展竹筏、漂流等水上娛樂活動。書堂石是晚唐傑出詩人邵謁潛心苦讀遺址,也位於觀光園的翁江河中,因而三華李觀光園是集農業觀光、休閒度假、修學教育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區。

書堂石旅遊景點

書堂石旅遊景點位於翁江河羅江水域官龍公路旁。因晚唐詩人邵謁在此潛心苦讀,而且後來許多學子曾在此讀書而得名。 書堂石遺址占地700多平方米,分正門、書房、空曠地三部分。傳說,當年在邵謁書院讀書的人都能考取功名,有一年,六名學子在書堂讀書,上京赴考時,七人中舉,原來連在書堂做飯的廚子也一起考上。此說一直流傳至令。據史料記載,邵謁有33首詩作收入了《全唐詩》。 書堂石,地形獨特,得天獨厚,巍巍巨石屹立江中,四周環水,青山對峙,每當三華李盛開時,就會形成醉人的“羅江霜雪”美景。島上岩層重疊,書堂石倚岩而築,岩牆交錯,渾然一體。但古樸天然,傲然屹立,尉為奇觀。

仙鶴花卉長廊

位於江尾鎮仙鶴村,距縣城18公里。分布於省道S245線兩旁,形成一條長廊。該長廊從2002年後開始規劃建設,目前已聚集了30多家台灣等外地蘭商前來種植蘭花5000多畝,培植國蘭和洋蘭約400多種,遠銷國內外蘭花市場,獲得了全國蘭花博會70多個獎項。 目前在長廊區內備建蘭花展覽館、組培基地、度假別墅等。開展花卉餐飲、花卉療養、花卉美容等特色活動。該村還是翁源久負盛名的特色水果九仙桃的種植基地,目前已種植4000多畝,滿山遍野的桃花與蘭花斗映爭輝,分外妖嬈。

鐵龍水龍宮

水龍宮位於翁源縣鐵龍鎮,由8個群洞組成,主龍洞長約2公里,面積約1萬多平方米。 主龍洞屬地下河,低地面約10米,河中有數處龍潭,最大的長達62米,水面寬7米,最深處5米。洞中寬敞,構造奇特,各種景象,栩栩如生。穿行其洞,聽潺潺流水,品神趣各景,望洞頂滴泉,觀奇石怪光,如龍宮仙境,令人心曠神怡。 由於水龍宮風景別致,香港《大公報》曾載文推介,並在有關場合播放錄像予以介紹。現水龍宮已開發了部分項目,每逢節假日,都有大量的遊客聞名而至,品嘗大自然獨特的風光。

躍進水庫休閒度假村

位於縣城東南13公里處,省道S244線從中通過。度假村屬森林山谷型自然風景區,水庫發源於海拔1200多米的青雲山,位於崇山峻岭的峽谷中,庫容量近2000萬立方米,周邊是100平方公里的茂密森林,非常幽靜。這裡是碧水藍天,鳥語花香,亭台閣榭,可供遊客燒烤、垂釣、泛舟遊覽、登山觀光、採摘奇花野果等。水庫旁建有度假村,擁有豪華客房,風味餐廳,可品嘗山地雞,大頭魚,山水豆腐等農家菜,這裡還是翁源縣自駕車旅遊者協會接待基地,是休閒消暑、自駕游的好去處。

特色美食

油罩糍

油罩糍是翁源街頭小吃之一,也是翁源人從小吃到大的小吃。簡單的原材料,生粉加上蔥花,經過適當的的油溫煎炸,就形成了它特有的香味。

煎釀三寶

客家菜有很多菜式,其中較具代表性的為釀三寶(釀苦瓜,釀辣椒,釀茄子),即將剁好的肉餡釀進各種材料中去,然後放在砂鍋里燜熟。

六里油水雞

油水雞,即把鮮雞切塊,用調料如薑絲、花生油、鹽、味素等醃製一會兒,把水燒開,然後放入雞肉,煮熟後在湯盤裡放蔥花、生菜等,美味的油水雞就做好啦!油水雞清中帶鮮,原汁原味!

客家釀豆腐

千年古縣翁源,是客家人聚居之地,中原人南遷到這裡,不僅帶來了勤勞樸素的風氣,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客家菜。在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上挖個小洞,然後把豬肉和蔥做成的餡“釀”入其中,然後放到鍋里慢慢燜,最後灑上蔥花,一道美味的客家釀豆腐就做成啦….

縣域經濟

農業

以糧食、糖蔗、蠶桑、蔬菜、水果、蘭花為支柱產業。糖蔗、蠶桑已經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大規模的良性生產,糖蔗種植面積4萬畝,年產糖蔗20萬噸。蠶桑種植面積7000多畝,產繭670多噸,蔬菜種植通過粵北最大蔬菜批發市場——翁城蔬菜批發市場輻射,形成以翁城鎮為中心基地向周邊鄉鎮擴散,全縣年蔬菜複種面積26.19萬畝,水果生產形成以三華李為主,柑桔、九仙桃、枇杷等多種優質水果組成的規模體系,全縣水果種植面積15446畝。截至2008年底,全縣有花卉苗木面積16000多畝,僅蘭花種植面積就達7000多畝,成為全國最大的國蘭生產基地,被蘭界權威譽為“中國蘭花第一縣”。是全國有名的“中國三華李之鄉”、“中國九仙桃之鄉”和“中國蘭花之鄉”。

工業

尚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翁源縣正以招商引資作為推進工業化進程的突破口,充分發揮自身獨特的區位、資源優勢,致力打造一流的招商引資環境,設立了縣招商辦、行政服務中心、外商投訴中心等專門服務機構,實行“一個視窗辦事、一個口子收費、一條龍服務”的“三個一”配套服務,制訂了《翁源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關於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最佳化投資環境的意見》、《翁源縣關於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三個一”制度的有關規定》、《翁源縣招商引資獎勵暫行辦法 》 以及保護外商權益的“十不準”政策,政務環境不斷最佳化,各項招商引資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1992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官渡經濟開發試驗區,2005年與橫瀝鎮共同合作在翁城建立產業轉移園區。先後引進了香港著名實業家霍英東先生,日本卡西歐集團,台灣九翁企業集團、天蠍星精密工業集團、深國商等國內外著名企業集團前來投資辦廠。五金、電子、戶外家俱,玩具等產業集群已具雛形。 隨著《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實施與廣東“雙轉移”戰略的相繼出台,翁源迎來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在繼續加強對製糖、繭絲、製藥、五金等現有工業產業的基礎上,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打造廣東省山區新興製造業基地。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在周陂、官渡、翁城、新江、鐵龍五鎮(場)沿京珠高速與106國道之間區域形成一個以電子、五金、製鞋、鑄造、玩具、精細化工、建材等為主導產業,投資規模達到600億元、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擁有30-50萬人口的新興製造業基地,使之成為翁源經濟快速發展的核心動力區。 附:園區介紹 1.華彩化工塗料工業城 華彩化工塗料工業城是由廣東省塗料協會、翁源縣政府、廣東省化工輕工總公司共同打造的中國綠色安全環保化工塗料城。政府主導,手續完備,省化輕配套供應原材料及打造大型倉儲物流基地,被省安監局指定為廣東省危險化學品應急處置中心;規劃配有大型會展中心、電子商務平台、消防中隊和污水處理站。距廣州120公里,京珠高速翁城出口1公里,距佛山小塘火車站新搬遷的危化品火車站冬瓜鋪站30公里。 園區位於翁城和新江兩鎮,占地二十六平方公里。該園區將按照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高效能建設為原則,致力於打造成全國最大的綠色環保化工塗料生產基地、廣東省山區新興製造業基地、廣東省危險化學品應急處置中心、廣東省危險化學品事故卸載中心、化學品進出口保稅倉儲基地等。 2.粵北危險廢物處理處置中心 粵北危險廢物處理處置中心位於韶關市翁源縣鐵龍鎮將軍屯,是廣東省治污保潔十大重點工程之一,也是韶關市“十一五”規劃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項目總投資8億元人民幣,首期投資為1.8億元;園區控制規劃占地面積4030畝;年處理廢棄物80萬噸;主要服務區域為整個粵北地區;預計5年內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5—20億元人民幣,年創稅1億元以上。是一個集中處置、功能齊全、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環保型工業園區。 3.官廣工業園 官廣工業園位於官渡開發區翁江河以南,包含原來的下榕角工業園、中心區工業園,園區總面積為740公頃。 該園區交通便利,基礎設施配套。主要以五金類、化工類、電子類、塑膠製品等為主導產業。現進入園區的企業有36家,主要企業有:寶獅電子(日本卡西歐)有限公司、天蠍星精密工業(翁源)有限公司、志誠五金電鍍有限公司、華邦塑膠製品有限公司、新興包裝材料有限公司、凱通戶外家俱有限公司、精新建築裝飾材料廠、嶺南工商第一高級技校等。 粵北危險廢物處理處置中心區位優越,東距廣韶公路6公里西距英坑公路3公里,北距京珠高速沙溪站22公里,南距京珠高速公路翁城站35公里。交通方便,風景優美。2009年被列為省規劃建設重點項目。 4.官龍工業園區 官龍工業園區位於翁江河以北,包含上榕角工業園、利龍工業園、官韶工業園,園區總面積830公頃。省道S341線穿境而過,位於106國道旁、京珠高速公路翁城出口十多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是投資置業的風水寶地,聚財盆! 官龍工業園區主要是以戶外家具、鞋業為主導產業,帶動鑄造業、五金業的發展。基礎建設已基本配套,供電、供水、排污等硬體設施配套符合園區建設要求,園區內主幹道路設計合理。 現進入園區的項目有25家企業,主要企業有:鈺源鞋業有限公司、宏昌塑膠有限公司、豪星實業有限公司、裕成織帶廠、鼎上水晶燈飾有限公司、文達戶外家具廠、正利電梯配件有限公司、比享企業(翁源)有限公司、保山織造有限公司、廣東省公安警察培訓基地。 5.翁城工業園區 翁城工業園區位於翁源縣翁城鎮,京珠高速公路翁城出口兩側,是素有“粵北南大門”之稱的官渡經濟開發區下轄的新園區。區內106國道和京珠高速公路交會貫通,距韶關50公里、花都機場150公里、廣州160公里,毗鄰有大坑口火車站和碼頭,規劃中的昆汕高速(昆明至汕頭)、深湘高速(深圳至湖南)亦將越境而過,交通便利,區位獨特,南連珠三角,背靠泛珠三角的內陸地區,是珠三角產業近距離轉移、低成本擴張的理想寶地。 翁城工業園區規劃總面積8000畝,分期開發。園區堅持以高新產業和國家、省鼓勵的轉移產業為導向,以電子化工為主導產業,是韶關市定點承接珠江三角洲化工行業的指定園區。投資環境日臻完善,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基本配套,可以滿足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 優越的區位優勢、優美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招商政策、優質的高效服務,孕育著無限商機,我們真誠地歡迎海內外客商前來觀光考察,投資置業,共創輝煌!

旅遊業

翁源是個千年古縣,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眾多傳統文化的標誌性建築遺址,如書堂石、神奇的客家圍樓、人文建築陳璘祠、頗具特色的採茶劇、鶴蚌舞等民間藝術;培育了晚唐詩人邵謁,抗倭名將陳璘,翰林大學士李韶石,當代著名畫家塗夫、塗志偉、劉國玉等一大批鄉賢名士;還有著名旅遊景點東華山、已申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青雲山等,都是該縣的文化名片。該縣充分挖掘這些潛在旅遊資源,大打文化旅遊品牌。 在開發生態旅遊項目中,該縣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綠色生態旅遊品牌,以青雲山自然保護區、躍進水庫生態自然風景區和蘭花長廓為依託,全力打造該縣系列名優水果觀光園。目前,該縣除了建成了3公里長的蘭花觀光長廊外,還建成了三條特色水果長廊:六里至三華3500多畝三華李長廊、官渡鎮仔至壩仔5000多畝九仙桃長廊、江尾至壩仔3200多畝柑桔長廊等一大批生態觀光休閒旅遊熱線,使遊客春可賞花,夏可品果。 旅遊業的興旺,推動了該縣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2009年,翁源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5.1億元,增長19.6%。旅遊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共接待遊客29.2萬人(次),增長29.3%,旅遊總收入1.77億元,增長52.6%,東華禪寺被評為全省森林生態旅遊示範基地。

翁源特產

翁源土特產資源豐富,主要有如下幾種: 1、三華李 起源於本縣的三華李,以龍仙鎮三華村種植的三華李為最佳,1986年被廣東省評為省優質稀有水果, 廣東省十大名、優、稀、特水果之一 ,得到海內外客商的稱讚。三華李明末開始種植,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稱為夏令果王。三華李品種繁多,有雞麻李、白肉雞麻李、大密李、小密李。以大密李和小密李為主要品種。芒種後,夏至前後成熟。果型白裡透紅,聞之清雅芬芳,入口無澀且有蜜味,爽脆清甜滿口香。產品供不應求,價格昂貴,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2、九仙桃 原產地在江尾鎮的九仙村,俗稱仙桃, 廣東省優稀水果之一。九仙蜜桃,個重約200克,果大核小,果身飽滿,皮紅肉白,皮外層有紅色小星點,肉質爽脆,蜜味濃香。近幾年九仙桃發展比較快,去冬今春種植1.8萬畝,目前全縣九仙桃面積2.5萬畝。 3、沙田柚 翁源適宜沙田柚種植,一棵樹最多時能結果數百隻,皮薄肉甜、清爽可口、蜜味濃香,具有解酒、潤肺止咳之功能,被譽為“天然罐頭”,遠銷海內外。 4、江尾米粉 江尾米粉產於江尾鎮,歷史悠久。米粉選用山泉水和當地精米製作而成,從磨漿、蒸面、曬面到切面、曬乾包裝等皆用手工工作。米粉外觀晶瑩透明、麵條均勻、煮炒皆宜、入口軟滑清爽、口齒留香、回味無窮,既是米粉製品之極品,亦是饋贈送禮之佳品。 5、蔬菜 翁源全年蔬菜種植面積26萬畝以上,特別是荷蘭豆是粵北最大的反季節荷蘭豆種植基地,年種植面積7萬畝,總產8萬噸。翁源產荷蘭豆豆型平直、大小適中、色綠鮮嫩、標豆率高。產品主要銷往海外市場。 6、糖蔗 茂源糖業有限公司是韶關市唯一製糖企業,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國家良種繁育基地。年產一級白糖2萬噸。99年改制為股份制民營企業後,茂源把第一車間放在糖蔗種植上。每年山坡地種植3.8萬畝,畝產達6噸。全縣種蔗農戶4600戶,其中,30畝以上大戶200戶,種植面積占糖蔗面積70%以上,建成7個比較大型糖蔗基地,全縣糖蔗種植面積達6萬畝。 7、蠶繭 韶關市農業龍頭企業之一的翁源縣信達繭絲有限公司是集貿、工、農、科為一體的股份制民營企業。桑園面積2.7萬畝,年產繭3.5萬擔。蠶桑專業村30多個,種桑養蠶戶近5000戶。擁有現代化繅絲廠一家,年產優質生絲200噸,優質絲棉胎1萬張。 8、蘭花 江尾鎮仙鶴群山環抱,山巒疊翠,空氣清新,無“三廢”污染。獨特的山地氣候非常適宜蘭花生長,以仙鶴蘭花種植基地有限公司為依託,在省道S245線兩旁江尾鎮仙鶴建設3公里長蘭花長廊,面積7000多畝,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國蘭生產基地。目前有20戶台商落戶,品種100多個。全縣花卉面積達1.3萬畝. 9、馬牯塘蓮 馬牯塘蓮產於龍仙鎮馬牯塘村,為當地特殊土質所出特產,蓮藕小而長,皮白帶星點,質脆,味殊香,煲炒鹹宜,遠近馳名。 10、竹篙薯(食用淮山) 竹篙薯(食用淮山)主要產於龍仙鎮的莎坪、馬山等村,這裡的土壤適合竹篙薯生長,產出的竹篙薯特別長、大、澱粉多、營養豐富。 11、果蔗 產地分布在翁城、新江鎮,近幾年來由於市場價格看好,果蔗向龍仙、江尾等鎮發展。翁源產的果蔗汁多、質脆、口感好。目前,全縣種植面積近3萬畝。

文史鉤沉

“觀社日”展示客家食文化

江尾鎮葸嶺村,至今仍沿襲過去每年舉行一次“觀社日”活動的習俗。活動時間大概在“春分”前後。“觀社日”時,家家戶戶搞一次隆重家宴,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熱鬧一番。“觀社日”前一天,各家各戶就開始精心設計自家的食譜,準備好所需食材。除了殺雞宰鴨外,還有“金葉菜包”、“糯米豆腐”、“艾糍”等許多農家菜色,是一次客家食文化的大展示。到“觀社日”這天,各地親朋到來,大家一齊下廚房,邊幹活邊拉家常。客人一般吃了中餐和晚飯才各自回去,主家要送上各式的菜色讓客人帶回家,以示謝客。“觀社日”的第二天,就要大鬧春耕了。 除了葸嶺村,江尾鎮的其他地方如白蓮村的陳屋、徑群村的曾屋也過“觀社日”。有些地方還流傳“觀社日”當天不能舉行祭拜祖先和掃墓活動,否則會不吉利,故至今一些地方在“春分”前後進行掃墓活動,都避開“觀社日”。 葸嶺村的“觀社日”與流行於我國廣大地區的“春社”習俗很相似,過去曾有“立春”五戊為“春社”,“冬至”百日是“清明”之說。葸嶺村的“觀社日”也是利用這個時間推算出來的,以展示客家“食文化”的家宴形式,隆重而熱烈地舉辦一次家庭聚餐會,祈望全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

雁鷹石下的陳氏宗祠

周陂鎮光明村公路旁有個約四五米方圓的大石,因形似雁鷹而得名,雁鷹石下,有座陳氏宗祠,厚重的人文積澱使這座宗祠更顯得與眾不同。 陳氏宗祠的門牌樓額上正中,原塑有一個雁鷹,雄姿勃勃,兩邊分布麒麟獅象、虎豹龍鳳,並有山水人圖,栩栩如生。可惜於1966年破“四舊”時被毀。1994年為迎接明朝抗倭名將陳璘在韓國後裔來翁源省親祭祖暨經貿洽談,陳氏宗親捐款重修,大致恢復原貌,並在中堂塑有陳璘座像。1939年,原國民黨十二集團軍司令余漢謀拜謁“陳氏宗祠”時,曾為陳璘贈一祭聯:專征伐以討倭夷,遼海建奇功,民族英雄名不朽;聞鼓鼙而思將相,國人崇祀典,大明太保廟長興。另有一副祭聯: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文韜武略安邦國;都督總兵,大明太保,勞苦功高蓋古今。 1938年抗日戰爭暴發後,翁源縣立中學從三華鎮轉移在此,以祠堂為課室,邊學習,邊宣傳發動廣大青年參加抗日救亡工作。中共翁源縣特別支部、翁源縣委在此成立,並為機關駐地,又是省委派來“抗日先鋒隊”駐地。1938年冬至1940年底,何俊才、塗錫鵬、林臥龍、許先覺等31位革命幹部先後在此入黨,黨組織在此領導全縣革命武裝力量進行革命鬥爭。1984年,縣政府把“陳氏宗祠”列為翁源縣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香泉水800抗日將士的搖籃

香泉水,是一個座落在翁江河畔的古老村莊,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培養訓練出800多名抗日將士,為中國人民的抗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39年3月,日寇淪陷廣州,國民政府北撤韶關,大批愛國青年紛紛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當時駐紮在翁源的“十二集團軍軍官補訓團”招收了從廣州北撤的戰時工作隊800多人,組成政工總隊,在江尾香泉水進行集訓。學員有來自香港的回國服務團、澳門文藝界回國救亡服務團和社會進步青年,其中有200多人為中共地下黨員。集訓的內容分軍事和政治兩部分,除學習和訓練外,他們還組成小分隊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教當地民眾唱抗日歌曲,宣傳演出進步劇,激發民眾的抗日熱情,有力地推動了翁源乃至整個粵北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向前發展。 翁江河靜靜流淌,香泉水英名永存。當年香泉水湧現了于光遠、鄧楚白、秦元邦、吳華、韋丘等大批抗日英雄。女學員容小玲,原是廣州藝協劇團女主角,曾飾演進步劇《鳳凰城》中的主要角色而出名,病逝於香泉水,一副輓聯道出這位香泉英魂的人格與精神:鐵般意志,雪樣精神,去路正光明,不分竟迷蝴蝶夢;水咽香泉,雲飛南浦,登場零粉墨,那堪重說鳳凰城!曾在香泉水參加革命活動的詩人韋丘重遊香泉水時感慨萬千,題詩曰:烽煙戰火最難忘,四十六年又過江。兩鬢聚凝雲與月,半生磨鍊筆猶槍。青春逝去無慚色,山水迎來有異芳。霧裡香泉何處去水,舊蹤細覓逐分量。

神秘的翁源客家民居

翁源客家民居建築,過去是根據各姓的人數多少來定建築規模,一般是以族支系的公、房、宗親為單位起建,大小不一,有的一二十戶,有的十戶八戶,也有的單家獨座繼承祖上遺址。 明清時期,大多以圍樓的形式造型,周圍用磚石砌結或灰沙夯牆,飾矮檐式瓦面的方形或矩形體。樓閣多為二層或三層。有的樓閣制風火山牆,有的建懸山式瓦面,有的則在高牆置鐵耙齒防盜,也有的樓閣建有碉堡式防賊防盜射擊暗孔,或四周建“天階”,防盜和防火。為了造型美觀,有的圍樓四周用花崗岩石鑿“鯉魚”或“葫蘆”式樣的排水溝制於高牆,有的則置“公雞報曉”或“寶葫蘆”,以圖吉祥。 圍樓的房舍,則規劃或縱橫排列,均衡對稱。結構為梁木架式泥磚建築,房舍正中間建有族支系祖祠,祖祠雕樑畫棟,設二進式或三進式,此外,樓還建有水井、洗衣平台。街道用鵝卵石鋪砌石階。 各地的圍樓,都命有名稱,一般都依據建造的式樣、位置、年代、功名、祖上芳名命取,如江尾南塘的理摩樓、耙齒樓、富燕樓、樂善樓,壩子岩莊的得月樓,龍仙青山的石敦茶樓,江尾的八卦圍,是按陰陽八卦圖設計的,所設的四門,分乾門、坤門、巽門、兌門,分別象徵天、地、風、澤四種天象,昭示一年四季風調雨順、六畜興旺。

獅子山與民間傳說

翁源縣官渡西北面有一座獅子山,因山形酷似雄獅昂首故名。古時山下溪澗清流潺潺,溪潭裡流水咚咚,織成鑼鼓交響樂,與山形相配,儼然一幕生動的舞獅情景。獅子山上有一處吳氏祖墓,並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明朝有一姓周的國師,辭官後在翁城吳家住了好長時間,為報答吳家的熱情招待,特地點了此“獅形”墓穴給吳家。下葬的時候,周國師叫吳氏多裝幾袋泥土填墓穴,吳氏嫌辛苦說:“一袋就夠了。”周國師嘆息道:“你說一袋夠了就一袋啦。” 葬後若干年,吳家出了一位南京太僕寺寺丞(正五品)。一次吳太僕回家度假,剛好翁源侯知縣過生日,坐著官轎敲鑼打鼓遊街,吳妻問吳太僕要不要出去見侯知縣,吳太僕說:“不用,你把我的靴提到門外路邊曬著就行了。”待侯知縣路過時見是五品官的官靴,忙下轎跪在靴邊,幾小時後吳太僕午休睡醒了叫夫人把靴收回去後,他才敢起身。侯知縣自忖當官這么受氣,不想幹了,便辭官去拜師學地理,三年後以風水先生的身份來到吳家,吳家卻不知是當年的侯知縣。侯先生說:“你家那處獅形墓好是好,可是快走了,要想辦法拴住它,加條鎖鏈把它鎖住就行了。”吳家遵照吩咐在獅頸上鋪一條石階路,但是連鋪3次,石階路都被“獅子”拋松。侯先生遂叫吳家弄了4枚3尺長的銅釘,分別釘在4隻獅腳並淋上烏狗血,結果“雄獅”變成了“死獅”,獅子山下的清流也變成了鐵鏽水。侯知縣出了這口跪靴之氣,吳家也因此只出了一代朝官,印證了當年葬墳時“一袋(代)夠了”之預兆。

翁源名人

翁源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周文王分封諸子時,即有一子被封到翁源(時稱翁山)。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純樸、勤勞、智慧的翁源人民譜寫了光耀古今的篇章。唐代“嶺南五才子”之一的邵謁;宋代“父子進士”的梅鼎臣、梅佐;明代明神宗皇帝贈聯“破虜平蠻,功蓋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嘉獎的抗倭名將太子太保陳嶙;在今天享譽全美的旅美傑出華人、二十世紀中華傑出英才、著名美國油畫大師塗志偉等,為千年古邑綴上串串亮麗的珍珠。

梅鼎臣、梅佐父子

梅鼎臣、梅佐父子倆人為宋代江鎮鋪(今新江鎮)人,漢台侯梅鋗之後。 宋天聖二年(1024),梅鼎臣與曲江縣余靖同中進士。出任於宋仁宗慶曆年間(1042~1048),官至殿中丞、殿中省。他為官剛直廉明,為各官欽敬,宋帝嘉許。他認為沒有直言規勸的臣民,則不能真正擁戴皇帝理正朝綱;不堅持正直的言論,則不能為好部屬。他大力提倡修正不良的舉止(行為),剎治墮落現象。以剛正、直言、敢諫聞名於當世。 梅鼎臣之子梅佐,繼承其父的高風亮節,宋天聖五年(1027)考取進士。父子雙進士傳為佳話,為世人欽羨。 梅佐官任藤州知州(今廣西藤縣)。當時藤州轄蒼梧、彝戎、雜揉等南越族諸域。前任諸官大都是徇私舞弊、貪贓枉法者,以致民怨沸騰。梅佐到任後,以寬厚仁義對待少數民族的人民,以開明政策招撫那些與官府作對的民族,使其誠服,並以自身的模範行動取信於民。梅佐一生清正廉明,且能刻苦鑽研學問,深知“寶劍鋒從磨礪出”的道理。後與其父合著《大學》、《中庸》講義,精闢闡述“格致(格物致知),誠正(誠實正直),修齊(修身齊家),治平(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詳細分析天性人命的旨意,人稱“理學名臣”。

邵謁

邵謁(約公元八六O年前後在世),字不詳,韶州翁源人。 唐代“嶺南五才子”之一。 晚唐時期,邵謁在翁源縣衙任小吏。一日,有客至,縣令指使其鋪床接待,邵謁不應,縣令怒而斥之,邵謁不服,奮然拔刀截其發懸於縣門,並發誓曰:“學苛不成有於發”,之後匆匆離去。邵後來到羅江水(即今翁江)河心小島上隱居攻讀,苦讀三年,學業大進,於唐鹹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赴長安入國子監,得詩人溫庭筠賞識併力舉,詩名大振,後登進士第。邵謁有詩三十二首選入《全唐詩》。溫庭筠稱其詩“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明代進士黃佐贊邵謁曰:“五嶺以南,當開元盛時,以詩文鳴者,獨謁與曲江公(張九齡)巍然並存。”後來為何邵謁默默無聞?想必是其詩多抨擊時事,敢為被壓迫者鳴不平,故不得當政者的賞識。如邵謁詩《歲豐》曰:“皇天降豐年,本憂貧士食,貧士無糧疇,安能得稼穡。工傭輸富家,日落長太息。為供豪者糧,設盡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強者得。”另有《自嘆》、《寒女行》等篇,都反映了他的疾世的思想。

陳璘

陳璘(1543-1607),字朝爵,號龍崖,翁源縣龍田鋪人(今周陂龍田村)。璘少懷大志,身材魁梧,膂力過人,結交多賢豪,相與談劍術,講韜略,盡得其秘。在國家民族內外患之際,璘決心從軍報國。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潮州、連江等地區數萬人起事,粵中大震,總督下令熟兵法者爵萬戶。此時,璘獻策軍門,總督大為賞識,即署把總軍銜,命璘領兵前往平息,升為指揮僉事。平息英德起事,升廣東守備。 萬曆初年,高要、揭陽及山人鍾月泉等起事,璘奉命領兵討平,升為都指揮僉事,僉書廣東都司。平息高要朱良寶,封為肇慶游擊將軍,後任高州參將。廣東總督凌雲翼為剷除地方割據勢力而大征羅旁時(今雲浮、羅定、鬱南等地),璘領兵從信宜東進。在羅旁戰役中,璘破占山為王的苗瑤軍90支,詔封為副總兵兼署東安參將。從此,陳璘把家遷至雲浮,定居在六都鄉。璘定居後,即精心規劃,建設房宇,分田戌兵。幾年間,縣城建設初具規模,正如史書所載:“山城如畫,行者歌,居者寧,縉紳大夫東西上下,而夜拆不擊。” 歷史二十一年(1593),璘出任副總兵駐守南澳島(朝廷直隸),在位時,璘帶領島上官兵廣為植樹,親為此舉立碑,古樹和碑石今仍在。 萬曆二十五年(1597),倭寇大舉侵犯朝鮮,朝廷知璘有謀略,善用兵,又熟悉倭情,命他統領廣東5000兵援朝抗倭。翌年二月,璘被提為御倭總兵官兼水師提督。當時,璘轄副將陳蠶、鄧子龍、游擊馬文煥、季全、張良等將領,統率水軍1.3萬人,戰船500餘艘,開往朝鮮的忠清、全羅、慶尚等海口。倭寇發現璘的戰船後,慌作一團。不久,日本主政者豐臣秀吉死去,倭寇軍心動盪。璘覺察後,即與鄧子友與朝鮮名將李舜臣率兵進擊。鄧子龍、李舜臣不幸想繼犧牲。此役,倭船被焚,溺死者數以萬計。與此同時,劉廷部部奮勇攻占行長,直入順天大城,璘看準時機,兩面夾擊,焚倭船百餘艘。倭首石曼子率兵向西增援,璘待石曼子戰船行駛至半海中,即將石曼子夾殺,並殲其水軍300多人。倭寇倉皇退守錦山。不久,倭寇偷渡潛伏於乙山中。乙山崖深道險,將士們望而生畏。璘親率兵星夜潛入乙山,包圍其岩洞。拂曉,炮火齊發,山谷震盪,倭寇急奔後山,憑高頑抗,璘率將士殊死攻擊,倭寇慌忙逃竄,璘窮追不捨,把來犯的倭寇一舉全殲。戰後,璘的鬢髮由黑全然變白。朝鮮國王李公見璘時說:“大人鬢髮盡皓,形容盡變,殊異於曩日接見之時,必用慮於戰功之故。”援朝抗倭,戰果輝煌。論功行賞,璘升為都督同知,世蔭指揮僉事。 班師回國後,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被欽命為湖廣總兵官,璘奉命征計播州(今貴州遵義)苗民義軍,後渡烏江,與各路苗軍作戰。萬曆三十四年四月,璘再次奉命領兵萬人平息水艮山起事的苗軍,降苗1.3萬餘人,後奉命調回廣東任總兵官。朝廷論功行賞,封璘為左都督,世蔭指揮使。萬曆三十五年五月,璘病逝於任內。朝廷以璘平亂抗倭有功,同年九月封贈“太子太保”,再蔭百戶。 朝鮮人民為紀念璘在抗倭援朝時立下的功勳,在璘滅倭寇的皇朝里(今德松時)建造了“陳璘別廟”,城內設“太保祖祠”和“太保祠”,欽賜祠聯曰:“闢土開疆,功蓋古今人;第一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朝廷對璘的祖輩、家眷以及子孫均作了封贈。其子孫均作了封贈。其子孫多遍布於羅定、雲浮、鬱南、信宜等地,並有遷播於廣西、四川者,其中一孫陳泳素,於明末遷至南韓皇朝里,至今繁衍300多戶,2000多人。

塗志偉

塗志偉(1951- ),廣東翁源人,著名油畫家。1981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並獲得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1987年赴美國留學,獲美術碩士學位。後定居美國。1992年被載入《中國現代美術家名人大詞典》。塗志偉在1993年加入全美油畫家協會,1996年獲協會主席特別獎,1997年被授予協會榮譽會員稱號。1998年獲協會年會大展金獎,1999年成為大師級會員,2000年至現在擔任常務理事和藝術評審主任。2002年獲協會第十一屆年展的大師級會員頭獎,同年被選為該協會的副主席。最近被全美油畫家協會選舉為主席,這是該組織歷史上首位由華裔擔任主席。塗志偉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畫展及全美畫展並多次獲大獎,被美國油畫學會評為"油畫大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