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瓣蘭香草

齒瓣蘭香草

齒瓣蘭香草,植物的一種。

基本信息

齒瓣蘭香草

蘭香草一名獲,亦稱山薄荷。為馬鞭草科植物。
莖葉揉碎之有薄荷香氣。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蘇及南方各省區。獲草名見《本草拾遺》,全草供藥用。性味辛、甘、微溫,無毒。成分全草含黃酮類、稱蘭香草素約4.7%。以葉中含量較高,約10.4%,花含約5.5%,根和莖約含1.5%。藥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有抑制作用。功用 祛痰止咳,散痰止痛。

藥 名:蘭香草

【拼 音】:LANXIANGCAO
【英文名】:Common Bluebeard Herb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蘭香草的全草或帶根全草。

功 效:

祛風除濕,止咳散瘀。

主治:

治感冒發熱,風濕骨痛,百日咳,慢性氣管炎,月經不調,崩漏,白帶,產後瘀血作痛,跌打損傷,皮膚瘙癢,濕疹,瘡腫。
【性味歸經】:①《南寧市藥物志》:“辛,溫,無毒。”②《陝西中草藥》:“味苦微辛,性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適用症狀:

【上感、支氣管炎】全草12~18克,甘草6克,車前草12克,水煎服。 【胃腸炎】全草30克,地榆9克,水煎服。 【減輕"銻-273"藥物反應】全草配紫金牛各30克,過路黃60克,紅棗60克,水煎服。

別名:

婆絨花(《植物名實圖考》)、獨腳求、石母草(《嶺南採藥錄》)、走馬風(《嶺南大學校園植物名錄》)、段菊(《廣州植物志》)、九層樓、野薄荷(《南寧市藥物志》)、茵陳草、節節花(《廣西藥植名錄》)、蕕、馬蒿、獨腳球、山薄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紫羅球、地羅珠、野仙草、子附蓮、對對花、避蛇蟲、杳壁力、野金花、石仙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白雞婆捎、小六月寒(《陝西中草藥》)、血汗草(《陝西草藥》)、九層塔、假仙草、黃鴉柴(《福建中草藥》)

動植物資源分布:

分布陝西、甘肅、四川、湖北、湖南、浙江、廣東、廣西等地。產廣東、廣西、浙江、湖南等地。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

夏、秋採收,切斷,曬乾。
【拉丁名】:藥材Herba Caryopteridis Incanae原植物Caryopteris incana (Thunb.)Miq.
【考 證】: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生藥材鑑定】:乾燥帶根全草,根較粗壯,圓柱形,徑3~7毫米,外皮粗糙,黃棕色,有縱裂及縱皺紋。莖叢生,幼莖略呈鈍方形,灰褐色或棕紫色。葉對生,長卵形至卵形,皺縮,灰褐色至黑褐色,紙質,可捻碎。有花椒樣特異香氣,味苦。

中藥化學成分:

全草含黃酮甙、生物鹼、酚類、甾體、胺基酸、有機酸、鞣質。其中有一種抗菌有效成分,暫稱蘭香草素鈉,其在根、莖、葉、花、全草中的含量分別為1.5、1·5、10.4、 5·5、4.7克%,系淡黃色或黃綠色粉末,無臭,味微苦,易溶於水,水溶液呈鹼性,微溶於乙醇,不溶於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機溶劑。全草含蘭香草醌(caryopterone)。又預試尚含生物鹼、酚類、甾體、有機酸、鞣質、胺基酸等。葉含揮髮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