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源性眶內併發症

鼻源性眶內併發症

機體免疫力降低是鼻竇感染引發眶內併發症的重要原因。眶內併發症有5種類型:(1)眶內炎性水腫;(2)眶壁骨膜下膿腫;(3)眶內蜂窩織炎;(4)眶內膿腫;(5)球後視神經炎。此外,眶內併發症可經過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進而發展為顱內併發症 (腦膜炎)。

疾病病因

鼻竇與眼眶的解剖關係極為密切:

1.額竇、上頜竇、蝶竇和篩竇圍繞著眼眶的上、下、後和內側。與眶內組織僅一薄骨板之隔,尤其是篩竇側壁(紙樣板)和蝶竇側壁極菲薄甚或先天缺損,致兩竇之黏膜分別與眶內側骨膜和視神經鞘膜相貼。

2.篩前、後孔及其同名血管和神經貫通篩竇和眶內。因此,鼻和鼻竇感染可經上述解剖學聯繫侵入眶內。機體免疫力降低,鼻息肉、中鼻甲肥大和鼻中隔高位偏曲妨礙竇引流,以及鼻竇外傷、手術操作相關眶壁,是鼻竇感染引發眶內併發症的重要原因。

疾病描述

按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引起的眶內併發症有5種類型:

1.眶內炎性水腫;

2.眶壁骨膜下膿腫;

3.眶內蜂窩織炎;

4.眶內膿腫;

5.球後視神經炎。

此外,眶內併發症可經過海綿竇血檢性靜脈炎進而發展為顱內併發症(腦膜炎)。

症狀體徵

鼻源性眶內併發症治療
1、眶骨壁骨炎和骨膜炎 又稱眶內炎性水腫。首起症狀是眼瞼水腫和輕壓痛,篩竇炎引起者水腫始於內眥,上頜竇炎引起者始於下瞼,額竇炎引起者則始於上瞼。無眼球運動受限、眼球突出、移位和視力減退等症狀。屬鼻源性眶內併發症的最初階段。 2、眶壁骨膜下膿腫發生在與鼻竇相隔之骨壁。鼻竇炎感染骨壁(骨壁血栓性靜脈炎)引起骨膜炎和死骨,進而形成骨膜下膿腫。前組鼻竇炎引起者可表現為眼瞼充血腫脹和壓痛,篩竇炎引起者上述症狀以內眥為重,上頜竇炎引起者以下瞼為重,額竇炎引起者則以上瞼為重。後組鼻竇炎引起者,則以表現深部眶組織炎症的症狀為主,即視力減退、眼球突出和眼球運動障礙等,眼瞼症狀多不明顯。少數因蝶竇炎引起者可波及視神經孔和眶上裂,此時可出現眶周皮膚麻木、上瞼下垂、眼裂縮小、眼肌麻痹、復視甚至失明等症狀,稱之眶尖綜合症。眼球移位是常有之症狀,其移位方向和程度視感染的來源、膿腫的部位和大小而定。篩竇炎引起者眼球向外移位,上頜竇炎引起者眼球向上移位,額竇炎引起者則眼球向外下移位。本併發症一般全身症狀較重。本併發症如及時治療,可使之局限在骨膜下而治癒,或穿透眶隔自眼瞼潰破、膿液引流而治癒。如患者低抗力低下或未及時治療,膿腫可穿破骨膜擴展至眶內引起眶內蜂窩織炎,後果嚴重。
3、眶內蜂窩織炎和眶內膿腫屬嚴重併發症。局部表現為眼球明顯突出、眼球運動受限、視力下降迅速、球結膜水腫和眶深部劇痛。全身症狀較重,可出現高熱和白細胞增多。炎症侵入眼球,則發生全眼球炎以致視力喪失;炎症如沿眶4、球後視神經炎 本病如作為鼻竇炎的併發症,則一般是源於蝶竇或後篩竇。蝶竇和後篩竇外側壁菲薄,甚至缺如,竇黏膜與視神經接觸,故為蝶竇或後篩竇炎症直接累及視神經而致。表現為視神經水腫而致視力下降,眼底檢查可見視乳頭充血或蒼白。本併發症不出現眶內炎症所表現的眼球突出、移位和充血等症狀。

治療方案

1、眶骨壁骨炎和骨膜炎的治療訂側重在積極治療急性鼻竇炎。足量抗生素結合促進鼻竇勇氣引流,一般即能奏效。必要時可輔以鼻竇小手術,如上頜竇穿刺沖洗術。急性鼻竇炎的迅速緩解可使本併發症隨之訊息。
2、眶壁骨膜下膿腫一經形成則應先切開引流,同時加強全身抗炎和促進鼻竇通氣引流。街感染控制後再行鼻竇手術。
3、眶內蜂窩織炎和眶內膿腫則應在施行鼻竇手術的同時,廣泛切開眶骨膜以利引流。同時要加強全身抗炎治療。
4、源性球後視神經炎須及時施行鼻內篩竇和蝶竇開放術,術後還需填塞鼻腔以利引流,篩靜脈出血有助於減輕視神經水腫。手術前後全身抗生素和類固醇激素治療,以控制感染和減輕視神經水腫並促進視力改善。應注意眶內併發症在治療期間可相互轉化,可以眼球突發和視力下降變化作為估計病情輕重的依據。

安全提示

1、主要是積極治療急性鼻竇炎,足量抗生素和加強鼻竇通氣引流。
2、眶壁骨膜下膿腫:一旦形成,應切開引流,同時套用足量的抗生素和加強鼻竇引流。待感染控制後在手術。
3、眶內蜂窩織炎和眶內膿腫 應及時施行鼻竇手術,同時廣泛切開眶骨膜引流,加強全身抗生素的套用。
4、球後視神經炎:應及早行蝶竇和篩竇開放術,術後不填塞鼻腔有利引流;重者同時行視神經減壓術,手術前後應該全身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和神經營養藥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