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部惡性腫瘤

鼻咽部惡性腫瘤

鼻咽癌在我國發病率較高,以廣東、福建、台灣、廣西、湖南等地區更為多見。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多見。EB病毒感染可能是其病因。

基本信息

人體部位

鼻咽部惡性腫瘤鼻咽部惡性腫瘤
頭面部

就診科室

腫瘤科

相關係統

呼吸系統

相關藥品

環磷醯胺 博來黴素 甲氨蝶呤 塞替派······

疾病概述

症狀:

鼻咽部惡性腫瘤
鼻咽部惡性腫瘤
鼻咽癌多發於鼻咽頂後壁及咽隱窩處,因位置深藏而隱蔽,檢查比較困難,本病早期缺乏特徵,為一般症狀所掩蓋而被忽略或誤診。常見症狀為:(一)鼻部症狀;(二)耳部症狀;(三)頸淋巴結轉移;(四)頭痛;(五)顱神經症狀:眼肌癱瘓,眼球運動障礙、復視、眼球突出、視力下降,神經性頭痛,面部麻木,下頜歪斜,咀嚼困難,咽喉麻痹症狀,出現吞咽和感覺障礙、聲嘶、伸舌偏斜、甚至發生頸交感神經癱瘓綜合徵(Horner綜合症):同側瞳孔縮小,上瞼下垂、眼球內陷、額部皮膚無汗。(六)遠處轉移症狀。

檢查:

(一)鼻咽鏡檢查;(二)脫落細胞學檢查;(三)活組織檢查;(四)X線攝片或CT掃描檢查;(五)血清學檢查:血清中EB病毒抗體滴度增高或EB病毒免疫螢光抗體測定法。(六)鼻咽螢光素染色檢查。

治療:

(一)放射治療;(二)化學治療 。

症狀體徵

由於鼻咽位置隱蔽,同時鼻咽癌的早期症狀比較複雜,故本病易被漏診或誤診。必須提高警惕,重視臨床症狀,才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常見症狀有:
出血:鼻咽癌早期即有易出血傾向,最常見者為吸鼻後痰中帶血,或擤出帶血鼻涕。開始出現少量血絲,時有時元,常被誤診為呼吸道炎症,未予重視;及至出血量較多時,病變常已進入晚期。
鼻部症狀:腫瘤阻塞後鼻孔,出現鼻塞,多為單側性,瘤體增大時可能兩側受阻。
耳部症狀:腫瘤堵塞或壓迫咽鼓管咽口,可引起該側耳鳴、耳悶塞感及聽力減退,或伴有鼓室積液。
淋結巴腫大:早期可出現頸淋巴結轉移,首先常發生在頸深淋巴結上群,即位於乳突尖下下方或胸鎖乳突肌上段前緣處的淋巴結。開始出現在一側,繼發展為雙側。腫塊無痛,質較硬,活動度差,迅速增大並固定。其後,頸側中、下群淋巴繩索相繼累及,並相互融合成巨大腫塊。
頭痛:常因腫瘤破壞顱底,在顱內蔓延累及三叉神經而引起。疼痛偏於病側的顳、頂部或枕部,早期為間歇性,部位不固定,晚期則為持續性劇痛,部位固定。
腦神經症狀:腫瘤經破裂孔進入顱內,常先侵犯第V及等Ⅵ腦神經,繼可累及第Ⅳ、Ⅲ及Ⅰ腦神經。除頭痛外,還可出現面部麻木、復視、視物模糊、瞼下垂、眼外肌麻痹,甚至眼睛固定或失明。腫大的頸深部淋巴結也可能壓迫穿出顱底的第Ⅸ、Ⅹ、Ⅺ及Ⅻ腦神經,出現軟齶麻痹、吞咽困難、聲嘶、伸舌偏斜等。
遠處轉移:晚期,腫瘤可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如肺、肝、骨骼等處而出現相應症狀。
檢查:鼻咽癌好於咽隱窩及鼻咽頂後壁,可用間接鼻咽鏡或纖維鼻咽鏡進行檢查。早期病例可見局部黏膜粗糙不平,並有小結節及肉芽樣腫物。腫瘤逐漸發展可呈現為菜花型、結節型、潰瘍型或黏膜下型等不同臨床類型。

診斷檢查

檢查:鼻咽癌好於咽隱窩及鼻咽頂後壁,可用間接鼻咽鏡或纖維鼻咽鏡進行檢查。早期病例可見局部黏膜粗糙不平,並有小結節及肉芽樣腫物。腫瘤逐漸發展可呈現為菜花型、結節型、潰瘍型或黏膜下型等不同臨床類型。 X線顱底拍片有助於了解骨質有無破壞。CT掃描可顯示鼻咽黏膜變化,對早期鼻咽癌的診斷頗有幫助。診斷 首先在於思想重視,遇有上述症狀者,應仔細檢查鼻咽。對可疑病例須及時施行活檢,必要時可重複進行。活檢取材有經鼻腔和經口腔二種方法。細胞學塗片檢查可發現早期潰瘍浸潤病變。由於鼻咽癌病人的EB病毒抗體遠較其他惡性腫瘤及正常人高,病毒殼抗原——免疫球蛋白A(VCA—IgA)抗體測定已漸被用為普查篩選本病及治療後隨訪監視的手段。

治療方案

以放射治療為主,套用60鈷或電子加速器放射 ;頸部轉移淋巴結宜用深部X線照射,可得較好效果。據國內報導,早期病例放療後5年存活率可達60%~80%。放療前後可根據情況輔以中醫辨證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免疫治療等,可以提高療效,改善全身情況和減輕放射反應。常用化學抗癌藥物為環磷醯胺、噻替派、爭光黴素、氨甲蝶噙呤等。對鼻咽癌病例,手術切除一般適用於下列幾種情況:
1、放療後局部復發或尚有殘存的病灶。
2、對放射線不話的腫瘤,如腺癌。
3、放療無效的勁部局限性腫塊。

疾病描述

鼻咽癌為我國多發腫瘤之一,發病率以廣東省為最高,其次為廣西、湖南、福建等省(區)。就頭頸部惡性腫瘤而言,在我國鼻咽癌發病率可占首位;而在某些高發地區,鼻咽癌發病率已居全身惡性腫瘤之冠,不能不引起醫務工作者的關注。本病發病年齡大多在40~60歲之間,男多於女。

疾病原因

尚未明確,但從遺傳因素、病毒因素、環境因素等方面可找到一些線索。 1、 遺傳因素:本病具有一定的種族易感性和家庭聚集性,並與免疫遺傳標記有關。 2、病毒因素:主要為EB病毒。自EB病毒被發現後,不久在鼻咽癌病人血清中查出EB病毒的抗體,抗體滴度隨病情發展而升高;從癌腫活體組織培養的淋巴母細胞中分病毒和鼻咽癌有一定的關係。目前,EB病毒的研究已成為探索鼻咽癌病因學中一個重要方面。 3、環境因素:多種化學物質,如多環烴類、亞硝胺類及微量元素鎳等,經研究與鼻咽癌之發生有一定的聯繫。在動物試驗中,發現維生素A缺乏、性激素失調等可能改門類鼻咽黏膜對致癌物質的敏感性。

病理生理變化

尚未明確,但從遺傳因素、病毒因素、環境因素等方面可找到一些線索。
遺傳因素:本病具有一定的種族易感性和家庭聚集性,並與免疫遺傳標記有關。
病毒因素:主要為EB病毒。自EB病毒被發現後,不久在鼻咽癌病人血清中查出EB病毒的抗體,抗體滴度隨病情發展而升高;從癌腫活體組織培養的淋巴母細胞中分病毒和鼻咽癌有一定的關係。目前,EB病毒的研究已成為探索鼻咽癌病因學中一個重要方面。
環境因素:多種化學物質,如多環烴類、亞硝胺類及微量元素等,經研究與鼻咽癌之發生有一定的聯繫。在動物試驗中,發現維生素A缺乏、性激素失調等可能改門類鼻咽黏膜對致癌物質的敏感性。

保健小貼士

1、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不宜進食過於乾燥、粗糙食物;

2、少食用鹹、熏、烤、醃製品。

3、多食蔬菜、水果;

4、注意休息,勞逸結合。注意口腔衛生,時常漱嘴。一年內避免拔牙;

5、經常口含話梅橄欖、青梅、無花果等,可刺激唾液分泌,減輕乾燥症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